山檳榔[山檳榔]

山檳榔[山檳榔]
山檳榔[山檳榔]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檳榔(學名:Areca catechu)別名賓門、仁頻、仁榔、洗瘴丹、仙瘴丹、螺果,與椰子同屬棕櫚科常綠喬木,主幹可長至廿米。“檳榔”一詞源於馬來語“pinang”。檳榔原產於馬來西亞,分布區域涵蓋亞洲斯里蘭卡、泰國、印度等熱帶地區、東非及大洋洲。

形態特徵

【植物形態】:雞腳參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根粗壯,外皮黃褐色,鬚根多數。莖直立,黃褐色,被長柔毛及混生的具腺短柔毛。單葉對生,橢圓形或倒卵形,長4.5~13厘米,寬2.2~6.5厘米,基部楔形,邊緣具鈍齒,兩面均被柔毛。輪傘花序有花6朵,排列成單一的假總狀花序;苞片小,卵圓形,長4~5毫米;花萼紫紅色,寬筒狀,長7~8毫米,上唇大,圓形,邊緣下延,下唇4齒分離;花冠淺紅色至紫色,長1.8~1.9厘米,花冠簡直,上唇4淺裂,下唇全緣,內凹;雄蕊4,2長2短;花柱頂端棒狀。小堅果球形。

生長環境

生於曠野、山地林下或草坡上。

分布範圍

分布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地。

【採集】:夏、秋採挖。洗淨曬乾。

【性味】:《雲南中草藥》:辛甘,平。

主要價值

《雲南中草藥》:祛風除濕,鎮痛化積,接骨生肌。治脈管炎,食積,蛔蟲病,骨折,風濕痛。

《貴州藥植目錄》:清肺潤燥,益陰斂汗。治虛弱頭暈,虛汗,咳嗽。

1.

《雲南中草藥》:祛風除濕,鎮痛化積,接骨生肌。治脈管炎,食積,蛔蟲病,骨折,風濕痛。

2.

《貴州藥植目錄》:清肺潤燥,益陰斂汗。治虛弱頭暈,虛汗,咳嗽。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外用:研末包患處。

【功效介紹】: 山檳榔 (《雲南中草藥》)

【異名】:山蘿蔔、化積藥(《雲南中草藥》),地葫蘆(《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拉丁學名】:Orthosiphon wulfenioides (Diels)Hand.-Mazz.

【科屬】:棕櫚科山檳榔屬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雞腳參的根。

【中藥化學成分】:性狀鑑別 根呈長圓柱形或長圓錐形,有的有分枝,長5~10cm,直徑0.5~0.8cm,表面棕褐色,具縱紋。質堅硬,斷面黃色,木部占大部分。氣微,味微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