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西店

青州之名起源較早。據《尚書·禹貢》載∶“海岱惟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據《周禮》記載∶“正東曰青州”。按古代五行學說,東方屬木,其色為青,青州在中華大地的東方故名。

歷史沿革

1986年3月1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益都縣,設立青州市,於3月30日正式掛牌。

1991年12月30日,撤銷石河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彌河鎮;撤銷孫旺鄉、釣魚台鄉,將該兩鄉的行政區域劃歸王墳鎮;撤銷上莊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廟子鎮;撤銷觀音溝鄉、蓮花盆鄉,將該兩鄉的行政區域劃歸五里鎮;撤銷石家車馬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普通鄉;撤銷蘇聞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高柳鎮;撤銷陽河鄉,將其所轄的張高、雙河、石家莊、大孫、張家河、呂村郇6個自然村劃歸何官鄉,其餘村莊劃歸朱良鎮;撤銷徐集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口埠鎮;撤銷大王鄉,將其所轄的西季、於林、馬家園3個自然村劃歸東夏鎮,侯廟、麻灣兩個自然村劃歸楊家莊鄉,其餘村莊劃歸王母宮鄉;撤銷蘇屯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東夏鎮;撤銷宋池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譚坊鎮;撤銷趙坡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鄭母鎮;將楊集鄉的東富旺、西富旺、南富旺、北富旺4個自然村劃歸廟子鎮。

1992年6月15日,將口埠鎮的蔡家、牛家、小宋、小胡、於集等5個村劃歸王母宮鄉管轄。1993年10月26日,撤銷王母宮鄉,設立王母宮鎮;撤銷黃樓鄉,設立黃樓鎮;撤銷東壩鄉,設立東壩鎮;撤銷普通鄉,設立普通鎮。
1993年10月26日,撤銷益都鎮,以原益都鎮的行政區域分別設立青州市益都、王府、昭德3個街道辦事處,作為青州市政府的派出機關。新設3個街道辦事處的駐地及管轄範圍以青政發呈字93號為準。
1994年6月9日,撤銷楊集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廟子鎮管轄;撤銷楊家莊鄉、何官鄉、邵莊鄉,設立楊家莊鎮、何官鎮、邵莊鎮。1994年9月29日,將益都街道辦事處的任七里村劃歸該市王母宮鎮管轄。
2000年,青州市轄3個街道、19個鎮、1個鄉。總人口894468人,各鄉鎮人口: 王府街道 69853 益都街道 50564 昭德街道 53113 彌河鎮 52545 王墳鎮 50225 五里鎮 50141 廟子鎮 39783 文登鎮 15389 邵莊鎮 24321 普通鎮 28780 東高鎮 30742 王母宮鎮 38976 高柳鎮 33373 朱良鎮 38280 何官鎮 33206 口埠鎮 41515 東夏鎮 49449 楊家莊鎮 17847 譚坊鎮 52660 鄭母鎮 42656 黃樓鎮 39047 東壩鎮 27602 雲峽河回族鄉 14401(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市總面積1569平方千米,轄3個街道、17個鎮、1個鄉,1052個行政村。年底全市總人口89.8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36萬人。
2003年,全市總面積1569平方千米,轄21個鄉鎮、街道辦事處,1052個行政村。年底全市總人口89.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0.9萬人。

區劃詳情

全市轄6個街道、15個鎮,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昭德街道、王母宮街道、東壩街道、雲門山街道、彌河鎮、王墳鎮、五里鎮、廟子鎮、邵莊鎮、普通鎮、東高鎮、高柳鎮、朱良鎮、何官鎮、口埠鎮、東夏鎮、譚坊鎮、鄭母鎮、黃樓鎮;山東青州經濟開發區。(以下街道、鄉鎮資料來自“青州地名網”)
王府街道拼音:Wangfu Jiedao 代碼:370781001  郵編:262500 轄:王府社區、北關社區、後官營社區、樂園社區、劉家社區、東升社區、曹家社區、中所社區、老公院社區、工農社區、朝陽社區、民主社區、西街社區、北西關、前營子社區、後營子社區、南西關社區、趙家社區。</> 1993年10月撤銷益都鎮,分成三個辦事處,王府街道因駐王府村而得名。

益都街道拼音:Yidu Jiedao 代碼:370781002  郵編:262500 轄:吳桑社區、葉家社區、王桑社區、草廟社區、任七里社區、孟七里社區、大華社區、康屯社區、東店社區、北城社區、蔣七里社區、李七里社區、北三里社區、萬家社區、卞家社區、西店社區、石家社區。</> 1993年10月撤銷益都鎮,分成三個辦事處,益都街道沿用原益都鎮名稱。
昭德街道拼音:Zhaode Jiedao 代碼:370781003  郵編:262500 轄:馮徐社區、蘇橋社區、高園社區、西聖水社區、竇小社區、張河社區、傳信樓社區、房家社區、孟家社區、瓜市社區、昭德社區、東後坡社區、南營社區、關頭社區、夏欽園社區、徐橋社區、東關社區、王家社區、丁店社區、三里社區、小楊社區、堯東社區、海黛社區、寶鼎社區、紅廟社區、北閣社區、東陽社區。</> 1993年10月撤銷益都鎮,分成三個辦事處派生昭德街道辦事處。
雲門山街道拼音:Yunmenshan Jiedao 代碼:(缺)  郵編:262501 轄:雲峽河、盧家店、黃家井、耿家村、戴家莊村、七里河、邢李莊、前寺、宋家閣、時家店、沈家莊村、井亭、東邢、西邢、後寺村、小花林疃、大花林疃村、南房、澇窪、郭家橋、扈家廟、趙家小河、傅家莊、朱家莊、王家莊、靳家莊、十字村、寨子村、李寶峪。</> 清末,屬益都縣樂善鄉南約。1930年屬益都縣第一區;1949年劃為彌河區,後改稱第三區;1958年春,撤區,屬閻劉鄉。同年秋屬東風公社,次年稱彌河公社。1984年析置為雲河鄉,同年10月改稱雲峽河回族鄉。鄉政府駐雲峽河村。2005年經魯函民字22號檔案批覆,撤銷雲峽河回族鄉,設立雲門山辦事處。</>
王母宮街道拼音:Wangmugong Jiedao 代碼:(缺)  郵編:262515 轄:王七聯村、裴橋村、柳溝村、東郎村、西郎村、姜家村、王母宮村、十八里屯村、寺古村、雙廟村、張孟口村、南四村、辛莊村、侯古村、孟古村、房古村、於古村、義和村、官莊村、范王村、趙家村、東李村、張裴村、胡橋村、姜廟村、韓家村、蔡家村、牛家村、胡集村、懶柳樹村、凌馬村、馬氏村、朱劉馬村、大崔村、小崔村、大王村、孟爐村、小田村、冷門村、董家村、孫家村、徐七村。</> 今鄉境各村,在清代和民國前期,屬益都縣務本、新仁、安定三鄉。1930年後屬第六區。1945年後屬益壽縣張孟區。1952年後屬益都縣第十四區。1958年後屬張孟公社,1981年更名為王母宮公社,1984年建王母宮鄉。鄉政府駐王母宮村,距益都鎮9千米。鄉以政府駐地村命名。1992年3月,撤鄉改鎮為王母宮鎮。2005年經魯函民字22號檔案批覆,撤銷王母宮鎮,設立王母宮辦事處。</>
東壩街道拼音:Dongba Jiedao 代碼:(缺)  郵編:353100 轄:小劉家莊、西建德、西十里、東十里、玉皇閣、西牟、東牟、馮家莊、東陽河、西陽河、尚家莊、大貫店、小貫店、高家莊、大吳、小吳、東孤山廟、大劉家莊、紀家河、李家河、馬家莊、魏家河、祝家莊、朱家莊、坡子、東聖水、東壩溝、大陳家莊、小陳家莊、任家莊、楊家莊、東壩村、東建德。 自明代至民國19年分屬益都縣樂善鄉(東南部諸村)、安定鄉(西北部諸村)所轄,民國19年(公元1930年)廢鄉約制,屬益都縣第一區的十里、聖水、貫店、陽河、建德、吳任等6個鄉鎮。1935年仍屬第一區,南部(現膠王公路),9個村屬建關鄉,北部21個村屬陽河鎮。1945年秋首次解放屬益都縣第一區,1946年夏,國民黨軍隊占益都,北部諸村屬第一區陽河鎮,南部為建關鄉。1947年兩鄉合併為彌西鄉,1948年解放後屬第二區的貫店、東壩、十里、陽河、聖水五個鄉,1958年春撤區並鄉為陽河鄉,1958年秋與城關鎮合併為城關人民公社,1962年析出46個村為東壩公社。1984年,撤銷公社,建東壩鄉;東北部析出6個村歸楊家莊鄉;西部析出6個村,歸益都鎮。1994年撤鄉改鎮,因鎮政府設在東壩村故東壩鎮,2000年,撤銷楊家莊鎮,馬家莊、小劉家莊、大劉家莊、潘家廟、大陳家村、楊家莊村併入東壩鎮。2005年經魯函民字22號檔案批覆,撤銷東壩鎮,設立東壩辦事處。
彌河鎮拼音:Mihe Zhen 代碼:370781100  郵編:262501 轄:賈廟村、下黃山村、中黃山村、上黃山村、狀漢畝村、中李家莊、小官莊村、後營村、三橋村、桑村、前營村、南蔣家莊、南李家莊、石門溝、辛莊村、竇家樓、趙家莊、湯王河村、黃泥溝村、姜家樓、小張冀村、大張冀村、大關營村、增福寺村、石溝河村、三覺廟、東南嶺、小劉村、大劉家莊、蘿林子、王家小莊村、王家老莊村、東南河村、下院村、上院村、薄板台村、廟後村、大澗頭村、桐峪溝村、趙疃村、小章莊村、大章莊村、張家窪村、郝家莊村、楊家莊村、梭莊村、胡同子村、東南營村、閔家莊、關家村、冢子莊、劉家村、官莊村、大橋劉、澇家村、石樓村、水溝村、赤澗村、西市村、東市村、北市莊、蔣家莊、茂家莊村、張家莊村、馮家嶺村、閻劉村、施家村、石家村、王家村、西河村、田家莊、小澗店村、大澗堡。</>鎮政府駐小官莊北,距青州城8千米。 彌河鎮因東瀕彌河而得名。民國時期,以赤澗村為中心界,北部屬益都一區,南部屬臨朐三區。首次解放,皆劃歸益都縣新一區。1948年再次解放南部為益都縣章莊區,北部為彌河區,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軍區、山東省人民政府曾駐此地。1953年南部改為四區,北部改為三區,1958年後改為彌河人民公社,1984年析出石河鄉、雲河鄉。1991年底石河鄉併入彌河鎮。轄77個自然村。
王墳鎮拼音:Wangfen Zhen 代碼:370781101  郵編:262502 轄:胡林古、前孟埠、天井峪、沙北崖、沙嶺子、田家莊、石崗頭、張家黃馬、候王莊、李家黃馬、孫王村、董王村、趙家黃馬、石家灣、大處口、孫家莊、石頭溝、鄒家嶺子、蘇峪寺、黃巢關、芹泉、梧桐灣、黃連、党家莊、蘇峪寺、平安、楊家窩、陳家溜、趙家峪、卜家莊、王家場、荊峪山、候家古道、流洛、李家園、呈子、馬家了子、後孟埠、文里、下白洋、吳家莊、西大段地、趙家崖頭、南道、上白洋、辛莊、東大段地、河北、北道、胡家宅、平安莊、褚峪、馬家褚、井峪、井峪口、白洋口、蘭家、郝家疃、沒口、釣魚台、李家嶺、宋家莊、台頭、滴泉、徐家溝、澇窪、阿陀、崮後、西逄峪、王墳村、廟頭、郭莊、東逄峪、北鎮頭、南鎮頭、腰莊、上稍、大峪口、陳家泉、前黃馬前莊、前黃馬后庄、馬莊、劉家莊、王家莊、石澗、曾家溜、申明亭、小田莊、於家莊、大田莊、喬家莊、陳家園、東股、西張家莊、豐家莊、西股、趙家莊、李家莊、西胡、張家莊、許家莊、前莊馬、東胡、鞠家河、金家樓、楊姑橋、夏辛、潘家廟。</>鎮政府駐王墳村,北距市區16.5千米。 因鎮政府駐地得名。民國初期,馬莊、陳家泉以西和王墳村屬益都縣樂善鄉;陳家園、前黃馬以東為臨朐縣禮讓鄉。1930年,並為益都縣新一區。1948年二次解放西部為馬莊區(後改為五區),東部為章莊區(後改為四區),1958年合為王墳鄉。同年秋屬王墳人民公社,1984年析出孫旺鄉、釣魚台鄉,建王墳鎮。
五里鎮拼音:Wuli Zhen 代碼:370781102  郵編:262521 轄:五里堡、馬棚崖、溫圈、下圈、澇埠、鄭家莊、郄家圈、角樓、東趙莊、西趙莊、閘口、劉福莊、牛角、史家店、李家大峪、石家山頭、石家莊、石家庵、寨子崖、黃家店、茅峪、鄧家河、白家店、張家崖頂、左家河、東劉井、西劉井、中劉井、西套、上院、溫南峪、觀音溝、劉家莊、賈莊、賈莊、尹家莊、趙家河、馮旺莊、吳家井、七回峪、楊家山、李家崖、張家崖、邢家峪、西閆家峪、周家峪、左家峪、下院、上石皋、下石皋、前石皋、張家窪、張家峪、石廟子、鳳山、南閆家峪、夏莊、井塘、上黃峪、下黃峪、蓮花盆、田莊、北魏南、王魏南、孫魏南、大莊、薄扳台、辛店子、大王堂、富班莊、呂旺莊、宋旺莊、北康術、南康術、石門、塢頭、張李、中正劉、延莊、劉家崖、王家崖、許家崖、埠前、埠後、閆家崖。</>鎮政府駐五里堡。 鎮以政府駐村命名。清代、溫家圈、閘口、鳳凰台一帶屬樂善鄉西約,馬棚崖、五里堡、鄭家莊一帶屬附郭鄉東約,趙小河石廟子一帶屬樂善鄉南約。1930年至1943年,五里堡以東至李寶峪一帶屬益都縣一區,澇埠至鳳凰台一帶屬益都縣二區。1944年至1950年澇埠至鳳凰台屬益都縣七區,傅家莊、王家莊以南屬三區,五里堡一帶屬十區。1951年至1957年大部屬龍山區,五里堡屬普通區,馬棚崖村以南屬彌河區。1958年後屬五里人民公社。1984年春析出觀音溝、蓮花盆二鄉,建五里鎮。
廟子鎮拼音:Miaozi Zhen 代碼:370781103  郵編:262503 轄:局子峪、南術店、河東坡、姚家台、西茂峪村、興旺店村、梨園店村、東茂峪村、南後峪村、井峪村、北後峪、九公台村、黃鹿井村、小牟家莊村、滴水崖、殷公井、唐北峪、北李家莊、北富旺村、西滴水張莊村、南李家莊村、東富旺村、西富旺、東滴水張村、南富旺村、下仁河村、上岸青村、單家峪、朱崖村、廟子村、馮家台子村、北峪村、馬嶺杭村、李新莊村、楊家莊、馮家嶺子村、孫家西坡村、南李泉峪、西李家峪、上莊村、下張、孫家嶺村、長秋村、竇家崖村、上張村、崖坡村、大牟村、曹家莊村、局子村、黃花坡、邱家峪、嵐胡村、洞頂村、唐莊村、水峪、上仁河、北雀崖村、下龍宮村、楊集村、桃行村、南崔崖村、橫蘭村、大岑村、下岸青村、上龍宮村、聖峪口村、三角地村、井子峪村。</>鎮政府駐廟子村,距城區33千米。 鎮以政府駐地命名。清代屬益都縣附郭鄉。民國十九年(1930年)後,屬益都縣第三區,1940年改屬仁河區,1958年屬朱崖公社。1964年析置朱崖公社和楊集公社(1984年更名為楊集鄉),1984年春析置廟子鎮、上莊鄉、楊集鄉。1992、1994年分別將上莊鄉、楊集鄉歸併廟子鎮。
邵莊鎮拼音:Shaozhuang Zhen 代碼:370781105  郵編:262506 轄:馬石東、馬石西、朱石羊、石石羊、閻家莊、南山、顧家莊、月山、興旺莊、西郭、北王孔、南王孔、朱王孔、李王孔、王家輦、小辛莊、西王村、東王村、冷家莊、東台頭、西台頭、東峪村、東邵莊、西峪、黃鹿、北馬莊、南馬莊、董莊、韓李莊、柏泉、北西坡、南西坡、老山、馮家崖頭、陳黍、南文登、中文登、北文登、刁莊、河莊、東郭。</>鎮政府駐邵莊村。 因鎮政府駐地而得名。清代北部的朱石羊、馬石東、馬石西、石羊、興旺莊屬益都縣務本鄉,其餘30個村屬附郭鄉。1930年後屬益都縣第五區,1945年後屬普通區,1948年屬文登區,1952年屬第八區,1958年撤區,屬王孔鄉,同年秋由夾澗鄉、普通鄉、王孔公社合併為鋼鐵公社,後改稱普通公社。1961年劃為王孔公社,1982年1月更名為邵莊公社,1984年4月建邵莊鄉,1993年改稱邵莊鎮,2001年3月與文登鎮整體合併為邵莊鎮。
普通鎮拼音:Putong Zhen 代碼:370781106  郵編:262507 轄:南普通村、玉皇廟村、沙家莊村、劉鎮村、鄭家溝村、周家莊子、左家莊子、曹家溝村、沈家營村、程家溝村、老營村、宋家莊村、井峪村、北辛店村、南辛店村、高家莊村、上莊村、鍾家莊村、康家莊村、牛家莊村、石家車馬、盛家車馬、陳家車馬村、孫家車馬、魯家車馬村、楊仁馬村、陳仁馬村、孫仁馬村、孫仁馬村、郇仁馬村、馬馬莊村、劉孟馬村、岔河村、窯頭村、大郇村、小郇村、杜家莊村、溫莊村、前河、山頭村、潘村、石鼓嶺村、范家林村、張莊村、雙莊村、高薛莊村、大薜村、西薛村、北薛村。</>鎮政府駐普通村。 因政府駐普通村而得名。明清時期,該地區屬益都縣務本鄉。1929年後屬益都縣第五區。1948年屬益都第十區。1952年改為第九區。1958年屬普通人民公社,1984年分為石家、車馬、普通鄉,一部分劃入益都鎮。1992年又由石家車馬鄉和普通鄉合併為新的普通鄉。1993年改為普通鎮。
東高鎮拼音:Donggao Zhen 代碼:370781107  郵編:262509 轄:東辛村、西三教村、陳店村、東三教堂、小營村、東高村、東黃村、夏家村、東張村、北劉家村、西夾澗村、東夾澗村、劉店村、北石家村、韓家村、河崖村、馮家村、呂屯村、南辛村、北河東村、南河東村、南夾澗村、大旺村、核桃園村、西高村、西馬官村、劉早村、西黃村、西張村、辛呂村、東馬官村、苑上村、冉家村、小店村、北辛村、西辛村、張石羊村、徐王村、黑牛王村。鎮政府駐東高村。 因鎮政府駐東高村而得名。清代及民國前期屬益壽縣務本鄉。1930年後屬第五區。1945年後屬益壽縣高柳區。1952年後屬益都縣第十區,1956年後屬高柳區。1958年先後屬夾澗鄉、普通公社。1962年屬夾澗公社,1981年更名為東高公社。1984年建東高鎮。
高柳鎮拼音:Gaoliu Zhen 代碼:370781109  郵編:262508 轄:孫家莊、姜家莊、李家莊、高柳、張家莊、竹林、馬家莊、天橋宋、趙家坡、張富莊、陳家冢、廉頗、東水渠、西水渠、前李戶、後李戶、小呂莊、興劉、河北楊、河南楊、小馮、高家莊、崔家莊、魏家莊、馮家莊、南馬蘭、吳家莊、王大古、石佛寺。</>鎮政府駐孫家莊。 明清地屬益都縣務本鄉,親仁鄉。1929年屬益都縣第六、七區。1939年至1952年先後屬益壽臨廣四邊縣,益壽縣高柳區與馬蘭區,1952年6月併入益都縣屬第十、十一區。1958年建高柳人民公社,1984年建高柳鎮,因政府駐村歷史上曾稱東高柳,又與高柳村街相連,故名。
朱良鎮拼音:Zhuliang Zhen 代碼:370781110  郵編:262511 轄:陽河村、高家村、河頭村、王木村、葛家口村、東八戶、西八戶、彭家村、永和村、曲屯村、史家村、許王村、紅星村、北星落村、南星落村、趙家營、南段村、北段村、中北段村、後北段村、前北段村、西段後村、西段前村、郝家屯村、西馬莊村、東沈家村、前後寨村、紙房村、劉家莊村、北趙家莊、張家莊村、東朱鹿村、西朱鹿村、郭家莊村、大王車村、小王車村、於廟村、東王車村、西王車村、東朱良村、西朱良村、北朱良村、東良孟村、西良孟村。</>鎮政府駐朱良村。 朱良鎮因駐地而得名。1930年後,南部村莊屬益都縣第七區,其他未變,1945年後南北分屬益都縣馬蘭區和龍泉區,1952年前後分屬益都縣第十一區和第十二區,1958年分屬高柳公社和陽河公社,1984年分屬朱良鎮和陽河鄉,1992年撤陽河鄉合併為朱良鎮。
何官鎮拼音:Heguan Zhen 代碼:370781111  郵編:262512 轄:南張樓、北張樓、張樓店、新村、時家河、林家官莊、楊家營、呂村郇、張家河、石家莊、大孫、張高、北普通村、神旺莊村、泉旺莊村、何家官莊、刑家屯、李馬莊、西台後、東台後、周家莊、孟家莊、草水店、唐家莊、江家莊、劉家坡、臧台、東營、西營、小高莊、大高莊、劉家屯。</>鎮政府駐何家官莊。 鎮以政府駐地村命名。清代及民國前期,鄉境西部5村屬益都縣親仁鄉,東部18村屬壽光縣西豐、龍泉兩區,臧台為益都、壽光兩縣界村。1930年後分屬益都縣第七區和壽光縣第五區。1939年後屬益壽臨廣四邊縣益七區和壽五區。1945年後屬益壽縣臧台區和龍泉區。1952年後屬益都縣第十二區和第十三區。1958年先後屬何官鄉、陽河公社。1962年析置何官公社。1984年建何官鄉,1994改鄉為鎮。
口埠鎮拼音:Koubu Zhen 代碼:370781112  郵編:262513 轄:孫板村、前演馬村、趙鋪村、郭集村、北牛家村、耿家裡雙村、後演馬村、崔馬村、表家村、尹家村、趙陳村、王園村、張坡、南小王、北大王村、代樓、南王村、小陳村、進潘、辛家村、大宋村、東段村、大陳村、北小王、南口埠村、北口埠、扈家村、明家村、代店村、周家裡雙村、潘家村、黃家裡雙村、吉家裡雙、秦家、董家、前徐村、平昌寺村、馬家村、呂家村、前段、徐集、朱家莊、於家村、劉河村、陳樓村、西庵陳、花橋張、苗家村、新勝、西褚馬、南褚馬村、北褚馬。</> 口埠鎮因鎮內口埠村最大而得名。1952年,益壽縣撤銷後,屬益都縣第十三區;1956年改屬臧台區;1958年後屬口埠人民公社;1972年9月,公社駐地由口埠村遷往孫板村;1981年改名孫板人民公社;1984年撤銷公社;建口埠鎮。境內戴樓戴店兩村原屬壽光縣三元鄉,1964年始劃歸口埠公社;明家莊原屬王小公社,1984年劃歸口埠鎮。
東夏鎮拼音:Dongxia Zhen 代碼:370781113  郵編:262514 轄:井家村、曲於村、張季村、王小村、顧家村、大尹村、二府村、齊家村、楊立伍村、前司村、後司村、郝家村、邵樹村、王木匠村、王明村、劉胡同村、小袁村、東夏村、西夏村、耿家村、文家村、段家村、榆林村、李集村、前史村、後史村、小史村、笮家村、三官村、堂子村、官宅村、鐵家村、周家村、小劉村、李仙村、石佛村、拾甲村、柴廟村、薛廟村、雙廟村、桃園村、小陳村、南黃村、大袁村、崔家村、王家村、張小村、北於村、杜家村、白家村、埠口村、花園辛村、姜家村、店子村、小馬家村、方台村、莊家村、祝家村、石家村、皂戶村、馬埠村、劉辛村、老劉村、夏家村、張晁村、沈家村、河圈村、東楊村、牟家村、徐家村、孫家村、蘇埠屯村、東荒村、西荒村、高家村、寨里村、巨彌村、小趙務村、張樓村、彭家村、王崗村、東坡村、西坡村、沙店村、南於村、李家村、大趙務村、東侯廟村、西侯廟村、麻灣村、前崖頭村。</> 鎮區在民國初年屬益都縣安定鄉,1930年後屬第八區,1948年屬益壽縣大尹區,1952年屬益都縣第十五區,1958年屬桃園人民公社,後改稱王小人民公社。1984年撤銷公社,建東夏鎮,因鎮政府駐東夏村,故名。
譚坊鎮拼音:Tanfang Zhen 代碼:370781115  郵編:262516 轄:王油、趙家辛、北魏、南魏、於家莊、孫家樓、狀元橋、東霍陵、石橋、北吉林、西於、夾河、太平、南傅、老官莊、八里、蕭家莊、呂家樓、賈家莊、東劉鎮、大興劉、東孫家、北傅、劉晨、東石、西石、李家宅、大推官、小推官、南埠郭、西齊、康家羊、鞏殷、唐家院、半截樓、西鎮武、東鎮武、劉君台、宋家坡、高家埠、王家羊、宋家池、下坡、南董、小楊、高家、東田旺、西田旺、楊村、雙槐樹、陳家莊、程家莊、張家羊、小趙家莊、大趙、李家莊、東蕭、莊家莊、團結、杜家莊、王家莊、鄭家莊、北馬蘭、杜家窯、牛家口、南石塔、北石塔、西石塔、蘇家莊、聞家莊、大交流、閻家河、黃嶺、辛嶺、香店劉、水坡、范家莊、青冢子、南苑莊、前飲馬、後飲馬、中飲馬、譚家坊、馬家冢子、董家莊、東亓、西亓、薛家莊、東吳家莊、萬家坊。</>鎮政府駐譚家坊。 因鎮政府駐地而得名。1930年後屬第九區。1948年後屬益臨縣堯西區、第三區。1952年後屬譚坊公社。1984年撤公社建譚坊鎮。西南部狀元橋、吉林等四村,原屬黃樓公社,建鎮時劃入。
鄭母鎮拼音:Zhengmu Zhen 代碼:370781116  郵編:262519 轄:北寨、南寨、王家泉、大河北、時家莊、北陳、蘇家莊、趙家莊、十畝田、房家莊、山前劉、袁家莊、大高墓、西何、四座樓、河子頭、營子村、山前李、塘坊、老鴉窩、小尹、南冀家莊、冀家窪子、前吉林、後吉林、王家莊、倪家莊、辛莊子、孫家莊、宮家莊、崇家溝、崇家莊、山頭店、莊家廟、丁夏許、東郝、張石嶺、趙家坡、裴家坡、山前張、夏辛莊、王盤石、程家辛、程家官莊、解家莊。</>鎮政府駐鄭母。 原名鄭墓,後改諧音字鄭母。原系東漢大司徒、經學家鄭玄墓地,在城府東40里鄭母店。古稱劇東,是因漢初設劇侯國,治所在今山東昌樂縣西,東漢改為劇縣。歷代鄉、區、社政權機構多設於此。1948年解放,仍沿俗名稱為鄭母,先為鄭母區,後為鄭母公社。1984年建鄭母鎮。
黃樓鎮拼音:Huanglou Zhen 代碼:370781117  郵編:262518 轄:北霍陵、南霍陵、韓家莊、郝家莊、新庄子、三教堂、馬宋、西樓、莫家莊、柳家坡、蔣家莊、西張老莊、東張老莊、西李家莊、小馬宋、潘村、曹家莊、藏家莊、小陳家莊、嶺上、鳳凰店、西夏落店、康河、東李家莊、半壁店、東夏落店、田家莊、冀家莊、小李家莊、西沙營、東沙營、趙家莊、黃家樓、小辛莊、傲於店、劉家大路、趙希寺、盧坊、夏坡、龍塘、杜家莊、小冀家莊、盧李、陳家莊、仙莊、遲家莊、勃鴣王、劉儀型、姜家泉、柳渠河。</>鎮政府駐黃樓村。 因鎮政府駐地而得名。清末該地屬益都縣孝悌鄉。1929年後屬益都縣第十八區,1958年後屬鄭母人民公社。1964年析置黃樓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黃樓鄉,1993年撤鄉建鎮。
2007年,(一)撤銷東壩街道,將原東壩街道大部分行政區域(東環路以東)的23個行政村,23006人,26.97平方千米,整體併入黃樓鎮,組建新的黃樓鎮。新的黃樓鎮總人口63896人,73個行政村(79個自然村),面積78.77平方千米。鎮政府駐原黃樓鎮黃樓村。(二)撤銷昭德街道,將原昭德街道52893人,25個社區,10.1平方千米,整建制併入雲門山街道;將原東壩街道小部分行政區域(東環路以西)的13個行政村,9432人,9.03平方千米,劃歸雲門山街道;組建新的雲門山街道。新組建的雲門山街道總人口82783人,轄25個社區、43個行政村(47個自然村),面積55.76平方千米。辦事處駐澇窪村。
2007年,青州市對全市的行政區划進行重新調整,將19個鎮、街道,整合為12個鎮、街道。具體調整情況如下:撤銷五里鎮,將原五里鎮的行政區域劃歸王府街道管轄,街道工作機關駐原五里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東高鎮,將原東高鎮的行政區域劃歸益都街道管轄,街道工作機關駐原東高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朱良鎮,將原朱良鎮的行政區域併入高柳鎮,鎮工作機關駐原朱良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普通鎮,將原普通鎮的行政區域併入邵莊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口埠鎮,將原口埠鎮的行政區域併入何官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鄭母鎮,將原鄭母鎮的行政區域併入譚坊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王母宮街道,將原王母宮街道的大崔家、小崔家、孫家莊、大王莊、孟家爐、小田、冷門、董家等8個村,東夏鎮的東侯廟、西侯廟、麻灣、西坡、東坡、張家樓、彭家灣、王崗、沙店、南於、大尹、李家莊、大趙務、巨彌、寨里等15個村併入黃樓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將王母宮街道的徐七里、王七聯、裴橋、柳溝、東郎、西郎、姜家、王母宮、十八里、寺古、雙廟、張孟口、南四、辛莊、侯古、房古、於古、義和、孟古、李官莊、范王、趙家、東李、張裴、胡橋、姜廟、韓家、蔡家、牛家、胡集、懶柳樹、凌馬、馬氏村、朱劉馬等34個村併入東夏鎮,東夏鎮工作機關駐原王母宮街道工作機關駐地。原雲門山街道、王墳鎮、廟子鎮、彌河鎮4個行政區域不變。其中面積最大的王墳鎮達229.6平方千米,人口最多的王府街道達11多萬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