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落子

山東落子

山東落子是一種流傳於山東省境內的傳統戲曲藝術形式,它演變自古代的“蓮花落”。落子樂器主要是大鈸(俗曰光光)、竹板、節子,而不用弦樂。2008年6月7日,山東省單縣申報的“山東落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2月3日,山東省金鄉縣申報的“山東落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遺產序號:778 Ⅴ-85。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青敏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山東落子山東落子
山東落子亦名“蓮花落”、“蓮花樂”,俗稱“光光書”。因原曲襯詞“落蓮花,蓮花落”而得名。翟灝《通俗編》引宋代僧人普濟《五燈會元》云:“俞道婆常隨眾參琅琊,一日聞丐者唱蓮花落,大悟”。可見早年本為僧家警世歌曲。山東落子於北宋時期就已在當地民間流傳,元明流行甚廣。
山東落子也稱“蓮花落”、“蓮花樂”,以其早期曲調襯詞而得名,簡稱“落子”。初為僧家募化所唱警世歌曲,宋代已在山東流行。但目前藝人推算僅能上溯十代,約至清中葉。流行於山東地域的落子,統稱“山東落子”。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大鈸、竹板,也叫“咣咣書”,或“荷葉吊板”。以其流行地域方言、曲調的不同,形成了三種“口”:一為“南口”,流行於魯中南、魯西南,風格最為粗獷。60年前所唱老口,節奏緩慢多花腔講究迂迴曲折,大起大落。

藝術特色

唱腔

山東落子的唱腔曲調單純,半說半唱。一般多採用“一串鈴”式的垛句,按詞意將段子化分成若干段落,多則十幾句,少則兩名即拉一個長腔,打一個簡單的鈸點作為過門。唱詞多為上下句結構的七字句或十字句。因落子的唱腔過於單調,藝常吸取當地姊妹藝術的曲調,來豐富自已的演唱。落子的演唱各具特色,其明快有力的風格非常鮮明地表現了魯西南人民直率強悍的性格特點。

流派

清中葉流行山東各地的,通稱“山東落子”,因其伴奏樂器為單頁大鈸,亦稱“鐃鐃書”,以其流行地域、語言、唱腔不同,又分為三種口。泰安以南流行的為“南口”,影響較大,流行濟南及魯西北的為“北口”;流行於濰縣、平度一帶的稱“東口”。演唱時一人左手自打銅鈸,右手以大竹板擊節演唱的叫“荷葉吊板”;一人敲鈸,一人打竹板演唱的,叫“擎板”。“老口”落子腔慢,較為婉轉動聽,後適應說書需要演變為“平腔”快口。傳統書目有《大關西》、《黑松林》、《周倉偷孩子》、《四環記》、《薛禮還家》等。代表人物有張元秀、宋代業等。

傳承意義

山東曲藝在我國曲藝發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山東落子的藝術價值不容忽視,它是我國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集文學、音樂、表演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它由民間藝人最初為了維持生計所從事的一種表演形式發展為如今一種舞台上的表演藝術。其題材內容、音樂結構、表演形式都是由專人創作、專人表演的,並與民間音樂、地方方言密切結合,具有一人多角的特點。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的辛勤耕耘不僅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也創造了具有鮮明特點的文化藝術。山東曲藝在我國曲藝發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我國傳統音樂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傳承現狀

山東落子山東落子

著名藝人有劉本春、王金山、王教增、喬玉山等。爾後平口落子興起,講究賣詞,專唱大書。著名演員有李合鈞(“小胡椒”)、侯教山(“飛天咣咣”)等,近代知名藝人有張青敏[6]、侯永芝、張元秀、高慶海等。二為“北口”,流行於黃河以北的魯西北地區。慢口重行腔變化,風格質樸。著名藝人有崔玉臣(“老玉”)、苟春盛等。1920年前後,苟春盛在濟南唱紅,其後來濟的有王教端、王洪海、傅大玲(女)、王明愛(女)等。三為“東口”,流行於濟南以東的濰坊、平度一帶。初亦為慢口,後向長於敘事的平口發展。著名藝人有“飛咣咣”季寶奎等。山東落子亦名“蓮花落”,以早期曲調中之襯詞“落蓮花”、“蓮花落”而得名,後簡稱落子。

名稱考據

山東落子亦名“蓮花落”、“蓮花樂”,俗稱“光光書”。因原曲襯詞“落蓮花,蓮花落”而得名。翟灝《通俗編》引宋代僧人普濟《五燈會元》云:“俞道婆常隨眾參琅琊,一日聞丐者唱蓮花落,大悟”。可見早年本為僧家警世歌曲。山東落子宋代已在民間流傳,元明流行甚廣。

唱腔山東落子的唱腔曲調單純,半說半唱。一般多採用“一串鈴”式的垛句,按詞意將段子化分成若干段落,多則十幾句,少則兩名即拉一個長腔,打一個簡單的鈸點作為過門。唱詞多為上下句結構的七字句或十字句。因落子的唱腔過於單調,藝常吸取當地姊妹藝術的曲調,來豐富自已的演唱。落子的演唱各具特色,其明快有力的風格非常鮮明地表現了魯西南人民直率強悍的性格特點。徐立平

在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的農村地區,說起唱“山東落子(音:laozi)”的徐立平,老人和孩子們十有八九都知道。這位民間藝人和山東落子結下了半個世紀的情緣,50多年間,他將長清的610個村子跑了無數遍,同時也將山東落子這種曲藝形式介紹到了村村落落。
2008年,山東落子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濟南市唯一的山東落子專業藝人,年屆古稀的徐立平如遇春天,更加堅定了將山東落子傳承下去的信念。近日筆者打聽到了這位老藝人的家庭住址,便一路風風火火地尋他來了。
迫於生計拜師學藝
初見徐立平時怎么也看不出他已古稀之年,或許多年的演藝生涯將歲月的痕跡在他臉上隱藏了。拜訪之日徐立平正準備出門訪友,聽說我是奔著山東落子來的,便取消了出門的打算,和我嘮起了閒嗑
徐立平1939年生人,祖籍長清歸德鎮,父母早亡,有一個哥哥當了八路軍離了家門,多年無音信。迫於生計,徐立平13歲那年便拜師開始學藝。回憶當年拜師的情景,徐立平仍然記憶猶新:“我當時頭上頂著鐵,給老師磕頭。磕了頭就師徒如父子了,以後和老師同吃同住……學徒三年滿、四年圓:三年滿徒可以出師,第四年自己可以唱了,但掙得錢全部給老師,就當是報老師的恩……”徐立平的師傅叫曲教文,人稱“飛咣咣”,是有名的山東落子藝人,當時已是桃李滿天下了。按藝名排輩,徐立平是永字輩徒,藝名徐永魁,是師傅收的“關門徒弟”。學了藝,有一技在身,徐立平便有了生存下來的資本,幾年後便開始有人來請他演出,再後來,徐立平自己也開始帶徒,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1959年,徐立平來到了當時的濟南歷城區文工團。還在當地的部隊帶了不少徒弟。後來又在濟南曲藝團待了幾年。回到家鄉後,徐立平分到了電影隊,由於對電影放映生疏,徐立平主動向縣裡文化部門領導提出自己組建當地的民間曲藝隊,得到了同意。後來,曲藝隊一批批的成員離開了,最後只剩下包括徐立平在內的三個人,再幾年後,一個退休了,一個又不幹了,徐立平便獨當一面。受徐立平的影響,他的二兒子徐傳金在上世紀60年代起就跟著父親四處賣唱了,後來,有了酷愛戲曲的二兒媳的加入,徐立平便教授自己的兒子、兒媳學唱落子等曲藝。等有了孫子孫女,徐立平又教孫子輩的人唱,再後來他又招了不少學員充實到曲藝隊,一直發展到今天,原來的曲藝隊便成了現在基本上以家庭成員為主的曲藝說唱團了。
家庭說唱團
一進徐立平家,我便注意到了正房廊柱上那塊醒目的“山東省長清區曲藝說唱團”的牌子。徐立平說這樣的曲藝團在周邊地區是絕無僅有的,掛的是集體單位的牌子,實際上,這個曲藝說唱團的成員主要是自己的家人:二兒子徐傳金,二兒媳董泗蘭,孫子徐繼明、孫媳鄒娜和孫女徐麥姐。忙時還會在一些藝術學校雇幾個臨時演員。徐立平的說唱團長年演出不斷,用他的話說是“一年四季站不住”,過年過節時尤其忙。還由於徐立平是農民,家裡種著8畝地,所以到了農忙時節演出就更是緊張。“一般來說過秋過麥只要不來邀請就不再出去聯繫演出,這個時候就以收莊稼為主了。但是人家有了喜事了,竣工了,村里舖了路了……來邀請就去。有時白天干活,晚上就有來請的,有娶媳婦的說‘來給我們鬧一場吧’,就過去鬧一場,回來後再忙著收莊稼。”
說唱團一般黃昏時出發,天黑之後才搭台開唱,有時白天也唱,但是觀眾較少。演出一場收費一般在三四百元,但也並不固定,用徐立平的話說:“我掌握著一點:村大富裕的就多收一點;中等村子就少收一點;很貧困的村子我就儘量壓縮,少收;還有更貧困的我就義務不要錢了,你管我頓飯,我給你熱鬧熱鬧,權算我奉送了。”有一次有個十分偏僻貧窮的小村子,老百姓真喜歡落子,來請曲藝團演出,他們便背著道具上山,住在百姓家裡,吃的是地瓜玉米糊,一連演了五六天,最後象徵性地收了點錢。但要是遇上富裕的村,徐立平要起價來也不含糊,有時一場五六百,他說自己的藝術就值這個價,演起來也真賣力。
徐立平的說唱團演出形式多樣,以木板大鼓、漁鼓、山東落子等曲藝形式為主,尤其是山東落子更是徐立平的拿手絕活。唱起落子,他右手打銅鈸,左手打竹板,高聲大嗓一唱四十多分鐘不休息,年輕時他還能在說唱中將拇指所挑的銅鈸拋出兩米多,再穩當接住,練就了一手絕活。但更重要的是徐立平已經成了濟南境內唯一一位專業的山東落子藝人了。
讓觀眾聽得捨不得走
山東落子是一種流傳於山東的曲藝形式,由於其伴奏樂器為單頁大鈸,故名“咣咣書”,還因在演出時擊鈸打竹板,所以也叫“荷葉吊板”。推究起山東落子的歷史淵源的話,它應該演變自古代的蓮花落、蓮花樂,是以早期曲調中的襯詞“落蓮花”、“蓮花落”而得名,後簡稱為“落子”。而發展到山東境內的山東落子,形成特點與明代所唱的“拋鈸”(或曰拋頌)相近。據研究人員發現,目前確知的山東境內的落子專業藝人最早出現在清嘉慶年間,所以落子在山東的歷史僅能上溯到清代中葉。
另外,流行於山東各地的落子也不盡相同。根據地域、方言、曲調的不同,山東落子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曾流行於魯中南、魯西南等地的“南口”落子;一種是流行於魯西北夏津、武城、臨清一帶的“北口”;而流行於濟南以東,濰坊、平度等地的為“東口”。徐立平的師傅“飛咣咣”便是“東口”落子的知名藝人。
唱山東落子所需的道具基本有兩種:一個銅鈸加一木棰,還有一對大竹板。
演出時,一手用拇指挑起銅鈸,其餘四指夾棰擊鈸,另一手持大竹板擊節,板鈸協奏配合表演。山東落子多在集市、廟會作廣場演出,一般演出開始要擊節打場,並有開口白,像徐立平的開口白是:“哎,咱說的是……”在演唱至情緒激昂時還能將銅鈸拋起,有時打一飛腳,恰好將鈸接住,演出氣氛比較熱烈,這也是“飛咣咣”等藝名出現的原因。
如今的山東落子在演唱曲調上基本以平口敘事的說唱為主,其唱腔明顯的帶有其他說唱形式的影響。像徐立平演唱的落子就明顯有漁鼓、木板大鼓和山東快板的唱腔特點。
山東落子傳統的唱段很多,其書目多為短篇,如《響馬傳》、《武松》、《楊家將》等。很多段子徐立平都是爛記於心,據他自己說能連說十天半月不重樣。現今,徐立平在演唱傳統唱段的同時還結合時事趣事編演了上百個膾炙人口的落子段;用落子的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開展法制及計畫生育的宣傳,最絕的一手是徐立平還能現編現演村子裡的事兒,讓觀眾聽得一個也捨不得走。
徐立平的憂慮
唱了50多年的山東落子,徐立平也因山東落子獲得了很多的獎項和榮譽:他曾在1959年參加了濟南市匯演大會,獲得山東落子創作演出一等獎。1964年參加山東省的文藝匯演,當時的省長親自給他頒發了演員證。1996年他作為濟南市的演員代表參加了山東省首屆農民文化藝術節,榮獲了銅牌獎。他的《左右為難》曾榮獲2001年首屆濟南農民文藝匯演二等獎……但在眾多榮譽面前,徐立平卻流露出幾多的遺憾。因為到目前,他已經成了山東落子最後的一名專業藝人了。
徐立平有6個兒子12個孫子孫女,但能跟著學習落子的卻沒有幾個。“也不能怨年輕人不學,現在孩子生活好了,誰還願意像我們過去那樣,下苦功夫練習打板呢。”顯然,徐立平已經明顯地感到了後繼無人。而這正是諸多傳統老藝人所面臨的共同的難題。
“現在人們是愛花不養花。喜歡落子的人多,真想鑽研這門曲藝的人太少了!”徐立平道出了民間藝術門類斷檔或失傳的一個原因,而更重要的造成民間藝術斷檔的原因,我想或許應另有他故吧。

發展前景

濟南素有“曲山藝海”之稱,在這片水土肥沃的土地上,曾經出現了諸如山東快書、章丘梆子、梨花大鼓、五音戲、山東落子、平陰漁鼓、商河鼓子秧歌、長清龍舞以及芯子、皮影之類的民間藝術。專業藝人們傳承著極具文化積澱的藝術與傳統,憑此揚名一方;一輩輩鄉土人也就在這種濃厚的藝術氛圍中得到了精神的娛樂與薰陶。但是伴隨著“城市化”進程,曾在民間流傳了幾千年的民間曲藝形式在現代化娛樂方式的圍追堵截下,喪失了賴以生存的文化基礎。隨著新一代人文化志趣的轉移,多種民間曲藝形式相繼退出了歷史的舞台。如今,像徐立平一樣一人獨撐門面的情勢已經比較普遍。很多老藝人的獨門絕技即將或已經失傳。如何保護與拯救這種民間藝術?其價值何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值得深思的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