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提升氣象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能力的意見

(1)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 (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氣象服務工程。 (四)水系生態建設氣象服務工程。

一、充分認識氣象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搞好服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我省地處沿海和黃河下游,是氣象災害多發區和氣候變化敏感區。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省暴雨暴雪頻繁出現,寒潮大風疊加影響,旱澇災害交替發生,頻率和強度明顯上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的趨勢日益明顯,氣象災害的破壞力日益嚴重,對我省農業、水資源、海岸帶和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應對氣候變化、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全面加強氣象服務能力建設,為經濟文化強省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二、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總體要求和任務目標
(一)總體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省委、省政府確定的戰略部署,牢固樹立“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發展理念,堅持把提高氣象服務能力和水平放在首位,堅持科技創新,強化基礎建設,推進重點工程,不斷增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民安康福祉提供有力保障。
(二)任務目標。到2015年,初步建成適應需求、結構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進的氣象現代化體系,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5%,氣象服務信息覆蓋面達到95%,公眾滿意率達到90%,氣象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占GDP比例下降到2%以內,氣象服務整體能力位居全國前列。
三、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建設的基礎工作
(一)完善綜合氣候觀測和通信網路系統。進一步推進我省綜合氣候觀測網建設,建立和完善海洋與漁業、農業、交通運輸以及風能、太陽能等專業氣象觀測網,區域氣象觀測站點建設達到每個鄉鎮至少1個。氣候觀測準確度明顯提高,觀測精度達到全球氣候觀測系統標準;大範圍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95%,突發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85%以上。建設氣象應急通信系統和氣候變化海量信息存儲加工處理系統。整合公安、國土資源、交通運輸、水利、農業、海洋與漁業、環保、林業、地震、民航、煤炭、氣象等部門監測信息資源,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和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相關信息共享。
(二)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和服務水平。進一步完善短期、短時、臨近天氣預報系統和短期氣候預測系統。災害性天氣種類、強度和落區短時預報每3小時發布一次;氣象要素預報精細到鄉鎮。加快建設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立多部門相互配合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與傳播系統,切實提高農村、湖區、山區、海上等偏遠地區以及高危行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覆蓋面。
(三)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發揮科技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加大對氣候變化研究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大力加強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發展規律的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建設一批氣候變化及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基地,形成一批科技創新成果,培養一批全國知名的科技人才。
四、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
(一)為農氣象服務工程。
(1)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立現代農業氣象預報平台、氣象情報服務平台和現代農業氣象服務指標,開展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工作,推進農業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服務我省農業農村發展和千億斤糧食生產。以德州為試點,組建農業墒情自動監測網,建設農田墒情自動監測和乾旱預警系統;以棲霞為試點,開展果品生產氣象觀測和服務工作;以青州為試點,開展“農超對接工程”氣象保障示範縣建設;以壽光為試點,建設設施農業氣象試驗站,建立影響溫室蔬菜生產的災害性天氣評估系統。
(2)健全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開展農村防雷工程建設,重點做好農村中國小校、農村危房改造的雷電防禦工作。結合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建設,建立農村公共氣象信息發布和接收平台。加強基層氣象災害應急隊伍建設,做到鄉鄉有氣象協理員、村村有氣象信息員。
(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氣象服務工程。
(1)進一步提高海洋氣象保障能力,堅持海陸統籌,以陸促海,建設長島、青島海洋氣象觀測基地,著力開展海上氣象觀測、海氣交換通量觀測、海上大風、海霧和風能觀測,滿足海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海洋風能資源開發利用和氣候變化監測等需要。在全省氣象系統內,建立省海洋氣象預報預警中心和4個市級海洋氣象服務分中心。建設和完善石島海洋氣象廣播電台。以榮成、壽光為試點,推廣使用海洋天氣警報接收系統,提高海上作業保障能力。
(2)面向濟南都市圈和膠東半島城市群建設,在氣象系統建立和完善城市氣象監測預警服務系統,服務城市發展。
(3)面向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建設,以濟青高速公路為試點,沿線布設25個自動氣象觀測站,建設我省智慧型交通氣象監測預警服務系統,並逐步推廣到全省境內的高速公路,布點規模達到300個。
(三)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開發氣象服務工程。
(1)在東建設設黃河三角洲多生態類型氣候監測基地,開展濕地生態氣象、農業氣象、海洋氣象、風能以及太陽能資源等觀測。
(2)建立氣候資源監測與評估系統、生態環境預報預警系統、敏感區氣候變化影響評估系統,開展黃河三角洲生態氣候適應性及其變化、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可行性監測評估,加強空中雲水資源和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
(四)水系生態建設氣象服務工程。
(1)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完善濟南人工增雨保泉基地,建設東營、聊城、青島人工增雨防雹基地。省級常年保持2架作業飛機,全省新增火箭發射裝置200部,建成規範化高炮火箭作業站點600個,每年開發空中雲水資源總量提高到30億立方米。
(2)建設省氣象衛星遙感監測評估中心。建立山東水系生態氣象綜合服務平台,對黃河三角洲生態脆弱區、膠東半島水源涵養區和沂蒙山區水土保持區等生態區域,開展水循環、旱澇及次生地質災害等綜合監測與評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工作指導,研究制定加強氣象服務能力建設的政策措施,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納入各級“十二五”發展規劃,增強組織和實施能力。加強省級氣候變化監測評估機構建設,成立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開展氣候變化定期評估並研究提出應對措施。
(二)設立應對氣候變化科研專項。科技部門要將氣候變化影響綜合研究納入科技發展規劃和重點科技計畫,針對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突出問題,設立科研專項課題,加快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領域重大技術研發。
(三)完善政策法規體系。推進我省應對氣候變化地方立法,制定重大規劃、重點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辦法,完善氣象標準體系。編制並實施我省中長期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建立“政府領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結合當地氣象災害特點,編制實施氣象災害防禦規劃,並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四)加大資金投入。全面貫徹落實雙重計畫財務體制,建立健全財政投入機制,把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項目按規定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支持,各級政府要落實匹配資金。對於專業專項氣象服務建設項目,有關部門要落實配套建設資金。要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多渠道籌措資金。
(五)提高全社會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的意識。要將氣候變化和氣象防災減災科技知識、政策法規、應對措施等納入各級行政學院培訓課程。把應對氣候變化和氣象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大、中、國小校的教育內容。利用圖書、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鼓勵和倡導應對和減緩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的生活方式,提高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年七月八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