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村

山坡村

山坡村委會位於窯陂河兩岸。面積8平方公里,3264人。以小麥、棉花、花生、玉米種植為主,間有大豆、綠豆、紅薯等秋糧作物。

基本信息

山坡村委會位於窯陂河兩岸,鄉境西部。南連楊閣行政村,北鄰柳坡行政村,東與馬集行政村接壤,西依礓石河與王集鎮范坡行政村隔河相望。東西長2公里,南北寬4公里,面積8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山坡村有8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山坡。1958年屬王集公社為山坡大隊。1961年折馬集大隊置山坡大隊。1975年屬上莊公社為山坡大隊。1984年屬上莊鄉為山坡村委會。山坡村 明初山龍、山虎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居坡地而故名。王營 清初王宗富堰岔遷此定居,以姓定村名。史莊 清康熙年間,史姓由今王集鎮後史樓遷此,因是史姓的莊子,故名。大渠 清康熙年間,張、李二姓數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因居大渠溝畔,故名。橋頭 清康熙年間,另外幾戶張、李二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居窯陂河西岸,因村東河上有石橋一座,故名。彭營 清初,彭姓從今鄧州市彭橋遷此定居。以姓取村名。徐莊 清乾隆年間,徐猷從山西遷此定居,以姓取村名。小荒莊 清道光年間,張奇、張建兄弟從柳坡遷此看護莊田。後發展成村,因在荒野偏僻處,故名。

人口民族

2003年,山坡村轄山坡、王營、史莊、大渠、橋頭、彭營、徐莊和小荒莊8個自然村,18個村民小組。875戶,3264人。其中,男1712人,女1552人;漢族3260人,蒙古族4人。村計畫生育率99.8%,綜合節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總人口中,國小以下文化程度占13%、國中文化程度占8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3%。有王、張、李、史、申、山、彭、楊、徐、孫、余、朱、白、呂、康、齊、馬、劉、秦、錢、趙、鄒、田、尹、蘇、羅20多個姓氏。

自然狀況

山坡村地處窯陂河兩岸,地勢平坦,交通便利,鄉村公路環繞。窯陂河沿岸為粘性土壤,全村多為黑壤土,間雜少量黃壤土。植物資源有蘆葦、蒲公英、金銀花、枸杞、野菊花、蘆葦、芭茅等。其中芭茅帘子遠近聞名,曾出口國外。農 業 經 濟作物種植 全村有耕地4760畝,人均1.35畝。20世紀70年代前,農村實行的是以生產隊為基礎的集體所有制,生產力落後,管理粗放,糧食產量低。當時,紅薯、薯乾(面)是農民一年的主糧。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後,以小麥、棉花、花生、玉米種植為主,間有大豆、綠豆、紅薯等秋糧作物。

畜牧養殖

解放前至1957年,畜牧養殖為戶養戶有,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為隊養隊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畜牧養殖逐漸向產業化、規模化發展。1993年,全村養牛200頭、豬600頭、羊700隻、雞2萬隻,肉類總產量20噸,禽蛋產量20噸。2003年,全村有10戶養牛專業戶,養牛60頭。養牛1千多隻。養牛大戶山小寬,年出欄牛40頭;養豬大戶彭乃坤,年飼養豬80頭。養豬場4個,種豬4頭,生豬80頭。

農業機械

解放後,農村主要靠牛拉犁耕田,牛拉車運輸。70年代後,人畜力耕作逐步由機械化所代替。1978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機16台,小四輪1台,拖拉機1台,電動機、柴油機54台,農用水泵54台,機械總動力500千瓦。199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機100台,小四輪、拖拉機60台;電動機4台,柴油機60台,農用水泵100台,脫粒機40台,機械總動力1500千瓦。200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機360台,小四輪拖拉機18台,電動機10台,柴油機20台,農用水泵400台,脫粒機50台,收割機13台,機械總動力2000千瓦。

企 業

建國後,村民原開辦的“副業”多為手工加工和零星的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企業得到發展,村辦起了麵粉廠和建築企業,年收入20萬元,實現利稅0.6萬元,從業人員100人。村有商業服務網點15個,從業人員15人,經營項目有糧食、餐飲、食用品、菸酒、副食、百貨、乾菜調味品、洗滌化妝品、農藥化肥、日雜塑膠製品、五金交電、修配等。年行銷額20多萬元。從事運輸人員達20餘人,年貨運量8千萬噸,經濟收入20萬元左右。

基礎設施

建設村鎮建設 村有礓石路面道路20千米,2001年建成柏油路。村鎮建設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放線,上排上線,杜絕一切違章建築,村民居住由過去的磚木結構成為現在的混凝土2—3層樓房。在道路沿線進行開發,已形成小集鎮。

農田水利建設

解放前,村經常遭受水患。建國後,村重視水利建設,加固修整河堤,開挖排水溝渠39條。為提高村有效耕地灌溉面積,村挖機井100多眼,達到30—50畝1眼井,有效灌溉面積達5000多畝。

社會事業 

教育 建國前,村原有私塾1所。建國後,村建國小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99.8%,鞏固率100%,畢業率100%。村先後為大中專學校輸送學生200多名,其中大學本科50多名,大學專科150多名。
科技 村重視科技工作,科技事業得到快速發展。2003年,全村有農民技術人員20名,對村民進行科技培訓達3000人(次)。

衛 生

建國初,村少醫缺藥。解放後,醫療衛生事業有了較快發展。2003年,村有衛生所1個,醫療室3個,醫務人員8名。實行了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村民看病難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