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地震

尼泊爾地震

2015年4月25日14時11分,尼泊爾(北緯28.2度,東經84.7度)發生8.1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餘震31次。震中位於博克拉,最大烈度為X度,重烈度區從震中向東延伸。 尼泊爾內政部2015年5月2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該國“4·25”地震迄今已造成6659人死亡、14062人受傷。

基本信息

經過

2015年4月25日14時11分在尼泊爾(北緯28.2度,東經84.7度)發生8.1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2015年4月25日14時45分在尼泊爾(北緯28.3度,東經84.8度)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
2015年4月26日7時16分在尼泊爾(北緯27.8度,東經85.0度)發生5.0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2015年4月26日15時09分在尼泊爾(北緯27.8度、東經85.9度)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震源

地震造成達拉哈拉塔坍塌地震造成達拉哈拉塔坍塌
地震的直接動力學成因是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匯聚,這種板塊匯聚對整個亞洲的地質構造格局都有很大影響,可能造成中國、尼泊爾邊境山體的不穩定。
地震震中位於博克拉,該城市是尼泊爾第二大城市、著名旅遊勝地。震中附近為山地破碎地形,滑坡等次生災害發生風險極高。震區建築物抗震性能很差,建築物類型以砌石結構、土磚房為主。
尼泊爾、印度、中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國家和地區對地震都有震感,與尼泊爾毗鄰的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聶拉木縣、定日縣、吉隆縣震感非常強烈。該地震是淺源性地震,釋放的能量是汶川地震的1.4倍,極震區震動烈度可能達X度以上,西藏日喀則吉隆鎮的震動烈度可能達到VIII度,受災範圍近20萬平方公里。

死亡人數

尼泊爾

尼泊爾內政部2015年4月28日說,尼泊爾強烈地震已造成4262人死亡,另有超過7000人受傷。根據尼泊爾內政部國家緊急行動中心公布的數據,地震造成首都加德滿都谷地1427人死亡,東部地區50人死亡,中部2554人死亡,西部231人死亡。死者中包括20名登山者。國家緊急行動中心還表示,尼泊爾全國有660萬人受到地震影響,超過40萬棟房屋在地震中倒塌。

印度

官員2015年4月25日說,尼泊爾當天發生8.1級強震,給印度東部比哈爾邦等與尼泊爾接壤的地區造成嚴重損失,已至少有14人死亡、數十人受傷。

中國

2015年4月25日,西藏日喀則吉隆縣宗嗄鎮境內一處道路被山體滑坡阻斷。受尼泊爾8.1級地震波及,西藏日喀則吉隆縣、聶拉木縣等鄰近地區震感強烈,有房屋倒塌情況,聶拉木縣有1人死亡。

中國駐尼泊爾大使館2015年4月25日說,發生的強震已造成4名在尼中國公民遇難,另有5人重傷。2015年4月26日凌晨從位於日喀則市的西藏自治區抗震救災前線指揮部了解到,經過進一步調查核實,截至目前,受尼泊爾強震影響,中國西藏境內因災死亡人數已升至17人,傷53人,轉移安置12000餘人。西藏全面開展搶險救援工作。

應急回響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2015年25日14時11分在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中國拉薩、日喀則等地震感明顯。中國地震局啟動三級地震應急回響。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地震預報部主任蔣海昆表示,此次尼泊爾地震位於喜馬拉雅地震帶,是印度洋板塊和歐亞大陸擠壓逆沖造成。該區域歷史上就屬於強震活動帶。中國大陸屬於歐亞板塊東段,尼泊爾地震對中國西部地區動力環境可能會產生影響,但該區域近期的地震形勢還需進一步研判。據悉,此次地震震中距我國國境線直線距離約為50公里,距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約80公里,距我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約415公里,距拉薩市約640公里。據西藏自治區地震局報告,拉薩、日喀則等地震感明顯,距震中約130公里的聶拉木縣城周邊部分房屋倒塌,樟木鎮通信中斷。中國地震局將密切監視震情趨勢發展。蔣海昆介紹,全球地震活動以2004年12月26日蘇門答臘9.0級地震為標誌,進入了8級地震活動的高發期,到為止共發生8級以上地震15次,9級以上地震2次,呈現了類似20世紀前半葉全球8級大地震多發的狀態,並且這一態勢可能還將持續。

2015年4月25日14時11分,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造成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樟木鎮通信中斷,吉隆縣、聶拉木縣樟木鎮等地部分村莊房屋倒塌、路面坍塌。西藏公安消防總隊迅速啟動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預案,調集日喀則消防支隊集結6輛消防車、60名官兵赴吉隆、樟木災區展開救援;拉薩14台消防車70名官兵、山南6台消防車60人正趕往增援。同時,公安部消防局已啟動應急預案,組織開展抗震救災。

雪崩

尼泊爾2015年4月25日發生8.1級地震,並引發珠穆朗瑪峰雪崩。在山區,地震引發雪崩是常見現象,甚至山坡積雪受到輕微震動都可能引發雪崩。面對突如其來的雪崩,人們該如何應對呢?當山坡積雪內部的內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的重力“牽引”時,便向下滑動,引起大量積雪崩塌。中科院天山積雪雪崩研究站曾發現,在坡度40度左右的山坡坡面上,發生雪崩的可能性最大。因為坡度太大則積雪不易堆積,坡度太小雪層不易滑動。強烈地震引發雪崩並不稀奇,其實哪怕是一點點外界的力量都可能引發雪崩,比如人和動物的行走、石塊滾落、颳風、輕微震動,甚至在山谷中大喊一聲,都有可能破壞山坡積雪脆弱的平衡,導致雪層滑動發生雪崩。雪崩發生時,積雪不停地從山體高處借重力作用順山坡向山下崩塌,速度極快且衝擊力極大,往往將所到之處夷為平地。在積雪山區,雪崩造成的危害往往極為慘烈,常常造成雪崩地帶“全軍覆沒”。2012年5月,巴基斯坦北部山區曾發生過軍營被雪崩掩埋的事件,100多名官兵喪生。登山者遭遇雪崩的地理位置不同,危險性也不一樣。如果遇到雪崩的地點正處於雪崩通過區,適當的躲避可能逃離厄運。但如果被雪崩帶到堆積區,生存幾率就很小。雪崩發生時,向山下跑反而很危險,因為雪崩襲來的速度遠大於逃跑速度,拋棄負重向旁邊跑有可能增加生存幾率。如果無處可逃,可就近找一掩體如岩石等,並躲在其後面。如果被雪崩的積雪掩埋且無法掙脫時,要減少活動,放慢呼吸,以節省體能。某些應急呼吸裝置可幫助遇險者在積雪中堅持幾十分鐘,還有一些隨身佩戴的雪崩信標器能向半徑數十米的周邊區域發射無線電信號。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75%的人在雪埋後35分鐘死亡,被埋130分鐘後成功獲救者只占3%。身處雪崩現場的目擊者是第一時間救援的最佳人選。他們可依據遇險者消失前的位置,觀察雪崩停止後暴露在外的遺留物特徵,推測人們被埋之處。當然,如果救援者攜帶的信標器能接收遇險者的信標信號,就對找到被埋者大有裨益了。此後,救援者可用與“洛陽鏟”功效相似的探桿進一步查探,並用雪鏟多人輪流挖掘。對雪崩可採取人工控制的方法加以預防。比如對一些危險區域發射小炮彈,或乘直升機投擲爆炸物,提前引發雪崩,並設專人監視、預報雪崩。瑞士、挪威、冰島、日本、美國和加拿大等國,都在容易發生雪崩的地區成立了專門組織,設有監測人員,負責研究雪崩形成的自然規律及預防措施。

救援

國防部新聞事務局獲悉,4架空軍伊爾-76飛機2015年4月28日滿載著中國政府緊急援助尼泊爾的首批物資從成都陸續起飛,前往尼首都加德滿都。首批援尼物資約90噸,包括帳篷、毛毯、發電機。尼泊爾發生地震後,中國政府決定向尼提供2000萬元人民幣、共180噸人道主義緊急援助物資。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總參、總後和空軍有關部門迅即行動,緊急籌措尼方急需物資,周密安排空運計畫,精心組織對外協調聯絡。其餘物資將於近日運抵。

背景

尼泊爾境內25日發生8.1級地震。雖然地震成因複雜,但從巨觀上說,尼泊爾發生強震的主要原因顯而易見,因為該國正位於全球著名的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若把世界地震的分布情況與全球板塊的分布相比較,可以明顯看出兩者非常吻合。據統計,全球有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這說明,板塊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全球共有6大板塊,其中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區,便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所在地。這一地震帶從印度尼西亞經緬甸到中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區,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區,其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占全球地震釋放總能量的24%。雖然尼泊爾地震的後果一時難以釐清,但參看這一地震帶上的其他震災可窺端倪。伊朗全境基本位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2003年12月,伊朗東南部克爾曼省巴姆地區發生6.3級地震,造成約2.5萬人死亡。2004年12月,印尼蘇門答臘附近海域發生的8.7級地震,引發大海嘯,人員死亡超過20萬人。而該地震就發生在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一個名為“安達曼弧”的構造帶上。當然,並非每次強震都會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這與震源深度、地震時人們的作息狀態和震區房屋抗震性能相關。此外也應看到,地震活動是正常現象,地震造成的破壞是局部性的,不必過於恐慌。據地震學家統計,地球每年發生五百多萬次地震,每天發生上萬次。不過,它們之中絕大多數震級太小或離人口聚居地太遠,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約有一二十次。震級為8級左右的地震,全球每年僅出現一兩次。

21世紀以來,全球發生多起重大地震災害,其中主要包括:
2003年5月21日,阿爾及利亞北部發生6.2級地震,近2300人死亡,1萬餘人受傷。
2003年12月26日,伊朗東南部克爾曼省巴姆地區發生6.3級地震,約2.5萬人死亡,5萬多人受傷,巴姆古城70%的住宅被夷為平地。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以北海域發生8.7級地震,並引發海嘯,波及東南亞及非洲東部多個國家,共造成20多萬人死亡。
2005年3月28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8.5級地震,900多人死亡。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發生7.6級地震,74698人遇難,超過10萬人受傷。
2006年5月27日,印尼日惹和中爪哇地區發生5.9級地震,至少6234人死亡,4.6萬多人受傷。
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地震。截至當年9月25日,已確認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失蹤17923人。
2009年9月30日,薩摩亞群島地區發生8.0級地震,100多人死亡;同日,印尼蘇門答臘島南部發生7.7級地震,1000多人遇難。
2010年1月12日,海地發生7.3級地震,約30萬人遇難,30多萬人受傷。
2010年2月27日,智利首都聖地亞哥西南320公里的馬烏萊附近海域發生8.8級地震並引發海嘯,至少526人死亡。
2010年4月14日,中國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2698人遇難,270人失蹤。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9.0級地震並引發海嘯,15881人遇難,2668人失蹤。受地震、海嘯雙重影響,福島第一核電站4個機組也不同程度受損,導致放射性物質持續外泄。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