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經濟發展與城市化問題研究

《少數民族經濟發展與城市化問題研究》是2009年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江曼琦。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少數民族經濟發展與城市化問題研究

我國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也客觀需要城市經濟學的大力跟進與革新。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中國的經濟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由單一經濟成長向科學協調發展轉變。在這種轉型經濟背景下,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城市經濟發展也暴露出一系列新的問題,諸如城市蔓延、資源浪費和環境惡化,以及城鄉矛盾、區域差別等等,這些問題已經嚴重製約了我國城市經濟的健康發展。在我國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穩妥地推進城市化道路,不僅關乎中國的持續健康發展,也對世界發展進程有著深刻影響。而且,由於中國城市問題的不斷增多,國內大中小城市提出的研究課題,開始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傳統的城市化模式和許多外國經驗並不適用於當今中國實際和未來發展的新形勢,城市經濟學知識的套用“市場”必將更為廣闊。因此,面向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的實際,豐富和發展城市經濟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南開大學在城市經濟學研究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20世紀80年代初,由蔡孝箴先生創建了城市經濟學研究方向,1981年開始招收城市經濟方向的碩士研究生,並發展成為我國第一個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城市經濟學碩士點學科,1993年成為國家第一個城市經濟學博士點學科授權單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的學科目錄公布以後,經濟地理和城市經濟學科納入區域經濟二級學科。2002年南開大學區域經濟學科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學科,2004年成為國內區域經濟學領域內唯一的“985工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南開的城市經濟學科作為“985工程”確立的五大重點研究板塊之一,也借這一東風順勢而興,為該領域的研究交流搭建起優秀的平台。

長期以來,特別是跨入21世紀以來,南開城市經濟學以建設區域經濟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作為新的起點,本著“理論為基礎,套用是目的”的指導思想,以“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突出套用研究”為發展方針,根據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內外城市經濟學研究的特點,以及南開大學緊緊抓住城市經濟空間性和聚集性的兩大特徵的研究特色,圍繞城市經濟理論與管理兩個重點方向,努力堅持嚴謹求是、開拓創新的學風,朝著建立在國際上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內一流的城市經濟學科研基地和高級人才培養基地的方向邁進。

作者簡介

曼琦,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學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1983年獲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城市規劃專業工學學士;1989年獲南京大學地理系城市與區域規劃專業理學碩士;2000年獲南開大學經濟系區域經濟學博士。出版過《區際經濟運行機制研究》、《城市空間結構最佳化的經濟分析》等專著,多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和重點項目,多次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項。

目錄

第一章 少數民族經濟發展與民族問題的關係

一、民族經濟發展狀況

二、經濟發展與民族問題的關係

三、相關文獻綜述

四、內容結構與主要觀點

第二章 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與特點

一、中國少數民族集居地區的分布狀況

二、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

三、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特徵

第三章 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的空間陷阱

一、空間與區域經濟發展

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空間組織特點

三、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與經濟成長要素的關係

四、民族地區經濟活動的空間組織與經濟發展的實證檢驗

第四章 中國民族地區人口遷移與空間最佳化的戰略與措施

一、民族地區人口遷移的經濟動因分析

二、促進民族地區人口遷移的政策建議

三、民族地區城市空間最佳化的構想

四、民族地區空間布局最佳化的措施

第五章 民族地區城市的經濟發展

一、民族地區城市發展現狀

二、民族地區城市經濟發展對策

第六章 散雜居地區城市中少數民族就業問題

一、散雜居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就業現狀

二、少數民族就業競爭力分析

三、解決散雜居城市少數民族就業問題的思路與對策

參考文獻

後記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 少數民族經濟發展與民族問題的關係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各民族共同締造和捍衛祖國,共同創造發展中華民族的文化。目前,全國有56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55個。在我國,少數民族的稱謂是相對於漢族而言的。除漢族以外的各民族統稱少數民族,簡稱為民族。雖然稱作少數民族,實際上,少數民族人口的絕對數量並不在少數,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少數民族人口為12333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9.44%。儘管人口比重少,但民族關係如何直接影響到國家的興衰治亂。胡錦濤同志在2005年5月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民族關係是多民族國家中至關重要的社會關係,正確處理民族關係,使各民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會議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確定為新形勢下做好民族工作的一條重要指導原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