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句麗

670年,高句麗故地發生貴族鉗牟岑(《三國史記》作劍牟岑)糾集的叛亂,失敗後南逃新羅。新羅八月冊封其中的高句麗王室後裔安勝(《新唐書》作安舜)為'''高句麗王''',冊文稱讚其“流離辛苦,跡同晉文;更興亡國,事等衛侯”,希望“永為鄰國,事同昆弟”;安勝等也表示“願作藩屏,永世盡忠”。

小高句麗是高句麗滅亡後,高句麗王族後代在遼東和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北建立的復興政權。
目錄
* 1 考證* 2 關於高德武* 3 爭議* 4 相關條目* 5 注釋 [編輯] 考證 根據《冊府元龜》的這句話: 十三年四月,高麗國進樂器及樂工兩部[1] 推斷遲至元和十三年(818年),小高句麗已經建國,小高句麗是在唐朝的安東都督府的基礎上建立的。根據《新唐書·地理志》[2]和唐朝貞元年間宰相賈耽的《道里記》,在8世紀90年代,仍然存在安東都護府駐於遼東,所以小高句麗建國應在9世紀初。 關於小高句麗何時滅亡以及渤海國何時進入遼東,根據唐太和八年(834年)幽州判官張建章訪問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後所著的《渤海國記》,當時渤海國尚未進入遼東。而根據《續日本後紀·卷十一》
“日域東遙,遼陽西阻。兩邦相去,萬里有餘”,渤海國在仁明天皇承和九年(842年)已經進入遼東。綜上所述,大約在834年—842年,渤海國大彝震執政期間,小高句麗被渤海國吸收。
關於高德武 699年,武周冊封高句麗寶藏王的三兒子高德武為安東都督。 部分歷史學家稱高德武在安史之亂後,建立了小高句麗,由於安史之亂渤海國給唐的壓力,唐在原高句麗故地危機重重。在此背景下,高德武宣布反唐廢除安東都督府創建小高句麗。小高句麗與渤海國保持著很好的關係。大約在820年,渤海國大仁秀執政期間,小高句麗被渤海國吸收。
這種說法是值得懷疑的,因為“明年,以藏子德武為安東都督,後稍自國。至元和末,遣使者獻樂工雲”這句話並不能證明自國的是高德武,和高德武從699年—755年都是安東都督。《冊府元龜·外臣部·封冊二》記載了高定傅(713年)[5]和高文簡(715年)[6]擔任安東都督的事實,所以高德武並不是所謂小高句麗的建立者。 [編輯] 爭議 一些歷史學者認為不存在小高句麗。因為《新唐書》的這句話: 明年,以藏子德武為安東都督,後稍自國。至元和末,遣使者獻樂工雲 屬孤證(《三國史記》只是照抄此句,兩書特別是《三國史記》沒有再提及高德武。[7]。再沒有其他史料證明所謂小高句麗的存在)。在《新唐書》的作者宋祁、歐陽修看來所謂“後稍自國”,就是王氏高麗取代的高麗,即弓裔建立的泰封國——通稱後高句麗。[8]金毓黻的《東北通史》認為“元和末,遣使者獻樂工”的高麗,應該是渤海國,誤抄《冊府元龜》之故。 一些歷史學者認為渤海國終其始末,也沒有控制以遼陽為中心的遼東半島
。然而,一些韓國歷史學者還認為渤海國早在715年安東都督高文簡西遷遼西之時,就控制了遼東半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