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灣東鎮

小灣東鎮

小灣東鎮位於南澗縣西南部,地處東經100°06′~100°17′,北緯24°39′~24°51′,瀾滄江與黑惠江在境內交匯,是國家西部大開發雲南省首選項目小灣電站建設的最前沿陣地。

基本信息

概況

小灣東鎮位於南澗彝族自治縣西南部。東北與公郎鎮、碧溪鄉接壤,西南與鳳慶縣、雲縣隔江相望。面積204.44平方千米,人口1.85萬人(2006年)。轄神舟、營盤、龍街、新龍、新民、龍門、岔江7個行政村,132個自然村,168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新龍街,海拔2260米,距縣城63千米。山坡陡峭,最高海拔2448米,最低934米。交通運輸條件較差。境內西部的瀾滄江與黑惠江(漾濞江)交匯處建有小灣水電站。

沿革

1958年為岔江公社,1963年設新民區,1969年改公社,1984年復設區,1988年置鄉。1997年,面積204.4平方千米,人口1.7萬,轄新民、龍門、龍街、岔江、神舟、新龍、營盤7個行政村。1999年,新民鄉改建小灣東鎮。

[郵編]675702 [2007年代碼]532926102:~201神舟村 ~202營盤村 ~203龍街村 ~204新龍村 ~205新民村 ~206龍門村 ~207岔江村

區域地理

雲南省大理州南澗縣小灣東鎮,東北與公郎鎮、碧溪鄉接壤,西南與臨滄市鳳慶縣、雲縣隔江相望。國土總面積204.4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448米,最低海拔934米,鎮政府駐地岔江新區,距縣城74公里,距小灣電站壩址11.2公里。總面積204平方公里,總人口18342人。該鎮主要盛產茶葉、泡核桃、黑山羊、柿餅等農特產品。

人口民族

美麗的瀾滄江 美麗的瀾滄江

全鎮轄神舟、營盤、龍街、新龍、新民、龍門、岔江7個村委會,81個自然村,168個村民小組。2008年全鎮總戶數4936戶(農業戶4635戶),農業人口18616人,境內居住著漢、彝、白、苗、壯、佤、布朗、布依、拉祜等9個民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6‰。年末有耕地面積1220.81公頃(其中水田56.69公頃,旱地1164.12公頃),農業人口人均實有耕地0.065公頃。全鎮有林地面積10984.87公頃,森林覆蓋率53.73%。

經濟發展

碩果-泡核桃 碩果-泡核桃

全鎮共有茶園面積10087畝,泡核桃面積27693畝,年產茶葉28萬公斤,泡核桃22萬公斤,其中,泡核桃因皮薄、個大、肉白而深受縣內外客商歡迎,產品供不應求。目前,橫跨全境的小灣二級公路已建成通車,小灣瓦富咱商貿區已建成開業,小灣公路沿線開發已初具規模,以建築建材、吃住娛樂、日用商品、交通運輸、金融保險為主的服務網路已基本形成。該鎮是南澗支援小灣電站建設的前沿陣地,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發展商機,在小灣電站建設期間,將有上萬人的施工隊伍常住該鎮小灣電站工區,發展商貿服務產業商機無限,電站完工後,瀾滄江上將建起一座世界第一高(292米)的雙曲拱壩,沿江地區將形成漫灣庫區、小灣庫區兩個高峽平湖景觀,是進行旅遊開發的首選之地。

2008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為6548萬元,比上年的5789萬元增13.1%。農民人均純收入1954元,比上年的1740元增12.3%。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541萬元,同比增長14.8%。全年糧食總播種面積為3.29萬畝,糧食總產875.9萬公斤,同比增長12.2%;平均單產266.2公斤,同比增長7.1%。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全鎮經濟發展態勢良好。

人文地理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

小灣東鎮位於南澗縣西南部,瀾滄江與黑惠江在境內交匯,是國家西部大開發雲南省首選項目小灣電站建設的最前沿陣地。全鎮轄神舟、營盤、龍街、新龍、新民、龍門、岔江7個村委會,81個自然村,168個村民小組。現有總人口18846人,境內居住著漢、彝、白、苗、壯、佤、布朗、布依、拉祜等9個民族,少數民族14932人,占總人口的79%,其中以彝族居多。小灣東鎮有悠久而深厚的彝族酒文化。彝族是個好酒的民族,彝族喜歡飲酒,“有酒便是宴”已成習慣。彝家歷來好客,每當客人來到,無沏茶敬客之禮,卻有倒酒敬客之俗,作為見面禮,“無酒不成禮”已成習俗,勸酒一片真誠。彝家人以酒向客人致以最親切、最厚道的敬意,顯示出彝族的真摯與熱誠。

彝族還是一個好打歌的民族。在小灣,打歌最有情趣、最為熱烈壯觀的要數“朝山”打歌。朝山會一般在春天進行,以朝賀為主,這時正值大地復甦,萬山吐翠,新紅爭艷,山山水水充滿了無限生機,禁不住天然情趣橫溢之時。到這種境地里去盡情遊玩,用跳舞唱歌朝賀大地復甦,用歡聲笑語去點綴幽谷奇景,用節日的盛裝來與春天比美,誠然是一件亦悠亦樂的快人之事。

民風民俗

酒文化

彝族是個好酒的民族,彝族喜歡飲酒,“有酒便是宴”已成習慣。

彝家歷來好客,每當客人來到,無沏茶敬客之禮,卻有倒酒敬客之俗,作為見面禮,“無酒不成禮”已成習俗。勸酒一片真誠,他們說:“地上沒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沒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沒有錯喝了的酒”。彝家人以酒向客人致以最親切、最厚道的敬意,顯示出彝族的真摯與熱誠。

彝家酒諺云:“漢區茶為敬,彝區酒為尊”可見酒,在彝家日常生活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在彝家,轉轉酒、稈稈酒、壇壇酒自然成為彝族酒文化的象徵符號。傳承著一種奇特的喝酒方式,有“吃白酒” “咂酒”和“轉轉酒”等飲法,相識者邂逅相遇,買碗酒,或瓶酒,幾個人圍圈而蹲,僅用一隻酒杯,或乾脆不用酒杯,一人一口輪流喝,稱之為“轉轉酒”。若用酒杯,便先從最年長者開始,從右至左,一人一杯,接力輪流,不得輪空,眾人用一酒杯,稱為“杯杯酒”誰也不嫌棄誰,同樂同喜,表示友好,聯絡感情,互結信義。

打歌

走進小灣,你會感受到一股濃烈的民族文化氣息,其中,“打歌”作為一種民族娛樂方式,在小灣境內絕大部分地區盛行,尤其在彝族聚居區,無論男婚女嫁、節慶山會,也不管街天趕集,還是茶餘飯後,各式各樣的場合,只要蘆笙、竹笛之音韻繚繞,人們就自然匯攏,攜手踏歌,翩翩起舞,真是歌遍兩山三江水,舞在東西南北中。在小灣,打歌最有情趣,最為熱烈壯觀要數“朝山”打歌。朝山會一般在春天進行,以朝賀為主,這時正值大地復甦,萬山吐翠,新紅爭艷,山山水水充滿了無限生機,禁不住天然情趣橫溢之時。到這種境地里去盡情遊玩,用跳舞唱歌朝賀大地復甦,用歡聲笑語去點綴幽谷奇景,用節日的盛裝來與春天比美,誠然是一件亦悠亦樂的快人之事。朝山時,方圓數百里的各族人民,身著盛裝,從四面八方湧來聚會,一齊朝賀大山進入了生機勃勃的季節。彝族女青年,頭帶釘著一排排銀制桂花和一串串蜜蜂墜摺疊式青布包頭,包頭折縫處插著彈動搖晃的花枝,胸前掛著銀鏈三須,絢麗多姿。男青年們身著素淨的漂白色衣服,頭纏白毛巾,兩端毛巾須隨風飄動。他們隨著有節奏的笙、笛聲,霎時圍成圓圈,盡情地唱呀,跳呀,邊舞邊歌,此起彼落,情感奔放熱烈激昂。最熱鬧的打歌場子中吹“九點”,笛子著不下一、二十人,參加打歌者數百人,場面象爛漫的山花,歌聲象澎湃的江河,擁擠周圍的觀眾,里里外外,層層環繞,摩肩擦背,水泄不通。一個個目不轉睛地注視著舞者靈巧而迷人的動作,傾聽著樸實而動聽的歌聲。舞步聲、“阿蘇嘖呢瞧者”吼叫聲、笙笛聲響成一片,伴隨著陣陣松濤聲,不時在山谷中迴蕩,當舞蹈進入狂歡時,《鶴立松尖》、《回身敬酒》、《矮子探水》、《斑鳩找伴》、《狂猴追風》、《公羊打架》、《喜鵲蹲窩》、《蒼蠅搓腳》等一串串迷人即興動作象一顆顆珍珠從領舞者身上滾出來,這些動作在領舞者嫻熟的表演中,能隨其身形而變換自如。當《鶴立松尖》這一動作出現時,領舞者猶如一隻脫俗傲世的古鶴,昂首翹立於松頂,怡然自得,輾轉四顧;《回身敬酒》動作不大,卻充滿了內在的感情;《矮子探水》腳步的大起大落則如痴如狂;《斑鳩找伴》中的前仰後合在領舞者醉態的表演中,也讓人為之陶醉。這些充滿自然情趣的動作,另廣大觀者拍案叫絕,觀者、舞者共同沉浸打歌帶來歡樂的幸福中,一同感受生命的衝動和升華。

基礎建設

電力水利方面

變電站 變電站

全年累計完成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土石方開挖15萬立方米,投入勞動積累工10.2萬個,資金投資58.8萬元(含民眾投資5萬元),新建水窖630個(含煙窖463個),完成坡改台梯305畝,新增灌溉面積430畝,改善灌溉面積800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10畝,解決人畜飲水困難114人,大牲畜80多頭。

道路交通方面

一是全年共修建村組公路50.8公里。

二是投資5.1萬元維修老家庫、瓦郎村、瓦怒卜村等村組公路20多公里。

三是認真做好新民、神舟兩條行政村公路共9.27公里的路面養護工作。

四是投資1萬元為民眾修建了兩條進入新龍街市場的人畜大道。

五是投資12萬元鋪設岔江村老家庫、四里柱、箐頭三個村組村內主要道路為衛生路面。

教育設施方面

積極籌集資金,全力改善我鎮教育硬體設施的建設。年內,完成投資約37.4萬元的岔江新村國小實驗綜合樓一幢;完成投資6000元的五么底國小拆除重建工程和投資5600元的龍門國小擋牆加固工程;投入7000元修建中國小水泥路面;投入7000元修建中學教師活動室;投資70萬元,建築面積達966平方米的東鎮完小教職工住宅樓工程正在全面施工之中;投資3.66萬元,總建築面積70平方米的大石房國小廁所和學生伙房建設工程將啟動。

集鎮建設方面

在完善集鎮老區(新龍街)建設的同時,加大對岔江新區集鎮的開發力度,逐步完成站所的搬遷工作。完成投資26萬元的小灣東鎮工商所辦公樓建設工程和投資20萬元的小灣東鎮財政所辦公樓建設工程;投資60多萬元的小灣客運站和投資50多萬元的小灣東鎮衛生院正在建設施工中。積極籌備小灣東鎮中心法庭和小灣東鎮畜牧獸醫站的搬遷工作。

特色產業 小灣東鎮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支柱產業,目前以初具規模。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了廣大農民的勞作積極性。

烤菸生產——2006年共種植烤菸6100畝,共收購菸葉170萬斤,均價11.65元/公斤,其中上、中等菸葉75萬公斤,均價12.70元/公斤(居全縣各鄉鎮之首)。上等煙比率達48.8%,中等煙比率達39.88%,出口備貨比例為11.32%。實現烤菸總產值達990.25萬元,比去年的850.39萬元增16.4%,實現烤菸稅收217萬多元,實現了農業增效,菸農增收,財政增長。

畜牧生產——全年實現大牲畜存欄10378頭,肉牛存欄10156頭,山羊存欄9260隻,生豬存欄14088頭。肉牛產值616.8萬元;畜牧業產值1415.12萬元。

泡核桃生產——截止2006年底,我鎮共有泡核桃面積36998畝,其中常耕地7078畝,去冬今春新發展1230畝。目前鮮果產量881.39噸,產值1172.26萬元。

茶葉生產——重點抓好新茶園發展和低產茶園改造工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培育龍頭加工企業,茶葉產業的整體效益有了明顯提高。2006年新發展茶園300畝,完成低產茶園改造1050畝。截止2006年底有茶園面積10720畝,茶廠10個,茶農2121戶,茶葉總產量74.15萬公斤,產值930.62萬元。

旅遊

隨著世界第一高雙曲拱壩的施工和進縣公路的修通以及新集鎮的建成,小灣東鎮正在大力開發旅遊產業。旅遊項目包括暢遊瀾滄江、南澗跳菜、彝族火把節、民族打歌、雲霧小灣、世界第一高壩、農家生活等。隨著小灣旅遊資源的不斷開發,小灣東鎮正在形成又一個新的支柱產業帶動經濟發展。

人口

全鎮轄神舟、營盤、龍街、新龍、新民、龍門、岔江7個村委會,132個自然村,168個村民小組。2006年全鎮總戶數4936戶(農業戶4586戶),總人口18846人,其中農業人口18409人,境內居住著漢、彝、白、苗、壯、佤、布朗、拉祜、栗粟等9個民族,少數民族13883人,占總人口的7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