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作者為何占豪和陳鋼。 (1)相愛:在豎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傳頌千古的愛情主題。 接著,獨奏小提琴以戲曲散板的節奏,敘述英台的驚惶,這是展開部的第二主題。

樂曲作者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作者為何占豪和陳鋼。
何占豪,1933年8月出生於浙江省諸暨何佳山村。幼時熱愛音樂,後考入浙江省文工團當演員。 195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1959年與同學陳鋼合作創作了基於越劇音調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後,從此成為中國樂壇上的著名人物之一。繼《梁祝》之後,又創作了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弦樂與合唱《決不忘記過去》、交響詩《龍華塔》、《別亦難》、《草原女民兵》、《孔雀東南飛》等一大批音樂作品;其作品除了注重戲劇性、抒情性外,還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陳鋼,1935年生於上海。早年,他即師從於父親陳歌辛和匈牙利鋼琴家瓦拉學習作曲和鋼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後,他又師從於丁善德院長和蘇聯音樂專家阿爾扎馬諾夫學習作曲與理論。1959年,他即以其與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蜚聲中外樂壇。此後,他在七十年代創作的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金色的爐台》、《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乾》、《恩情》和八十年代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王昭君》等,也都成為著名的中國小提琴音樂文獻。他還創作了中國第一首豎琴協奏曲和第一首雙簧管協奏曲。陳鋼的作品還有交響詩,大合唱和室內樂合奏等。他的作品以濃郁的民族祖宗情調和豐富的當代作曲技巧巧妙地融合而見長。

樂曲賞析

小提琴協奏

曲《梁祝》採用奏鳴曲式,並選取民間故事《梁祝》中的“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的內容。作品內容如下:
1.引子
音樂一開始,在弦樂顫音的背景下,長笛吹奏出優美、輕柔的鏇律,仿佛描繪了梁祝求學路上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故事背景。由雙簧管奏出的主題音調,取自越劇的過門音樂。
2.呈示部
(1)相愛:在豎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傳頌千古的愛情主題。此主題取材于越劇的音樂素材。作者何占豪曾在越劇團當演員。據他所知:任何越劇演員,只要唱到這一唱段,都會博得台下陣陣喝彩的掌聲。於是作者選取此唱腔作為《梁祝》的愛情主題,並把它作為整個作品的核心音調。此主題的鏇律特點不斷上行又不斷下行,上行時仿佛表現梁祝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愛情的嚮往與追求;下行則好像預示他們生活中的曲折及有情人難成眷屬的痛苦心情。此處由獨奏小提琴從高音區轉入中音區,大提琴以瀟灑的音調與獨奏小提琴“一唱一合”,形成對答,仿佛描繪梁祝“草橋結拜”的情景。接著,樂隊以充沛的感情奏出這個主題,充分表現出梁、祝相互欣賞之情。
(2)連線部:為獨奏小提琴的華彩樂段。在華彩樂段通常樂隊暫停演奏,由獨奏者充分發揮其表演技巧。此處的演奏較自由,難度較高,因而也較引人注目。作曲家在此採用華彩樂段使其成為作品的有機部分和有獨立特點的段落。
(3)副部:是整個作品中最輕快、最歡悅的樂段。它由越劇的過門變化而來,由獨奏小提琴奏出,與抒情的主部愛情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一插部速度採用活潑的小快板,由木管與獨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速度更為輕鬆歡快。速度是音樂表現的一個重要手段,作曲家在此採用輕快的速度、輕鬆的節奏、跳動的鏇律、活潑的情緒,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梁、祝三載同窗的幸福時光。
(4)結束部:音樂採用惋惜的慢板,其素材由愛情主題發展而來。作曲家在結束部巧妙地運用了兩個休止符,使音樂斷斷續續,細膩地描繪出英台面對前來送行的山伯感慨萬分、欲言又止的複雜心情。纏綿的鏇律,緩慢的速度,帶著無限的傷感與惋惜,使人宛如看見梁、祝十八相送的鏡頭,真是“三載同窗情深似海,山伯難捨祝英台”。
3. 展開部
(1)抗婚:當人們仍沉浸在梁、祝惜別的氛圍中,突然闖進大管和大提琴奏出的低沉音響,定音鼓和弦樂的顫音中夾雜著可怕的鑼聲,不祥的徵兆預示著悲劇即將發生。接著,銅管以嚴峻的節奏、陰森的音調奏出一個代表封建勢力的主題。這是展開部的第一主題,此主題每一樂句均出現休止符,並採用較強的力度,生動地表現出封建勢力的殘暴。接著,獨奏小提琴以戲曲散板的節奏,敘述英台的驚惶,這是展開部的第二主題。此主題中的樂句採用強烈的切分節奏,同時配合很強的力度,表現了英台誓死抗婚的場面。作曲家此處運用恰當的節奏、力度,使音樂內容得到深化,以達到更富感染力的效果。展開部的第一、第二主題交替出現,並不斷激化,接著樂隊以強烈的快板節奏,襯托小提琴果斷的反抗音調,形成了抗婚的悲壯場面,掀起了全曲矛盾衝突的第一高潮。終於,強大的封建勢力占據了優勢,音樂突然轉入了慢板,獨奏小提琴奏出如泣如訴的音調,樂曲由此轉入“樓台相會”部分。
(2)樓台會:曲調採用越劇樓台會的合唱鏇律為素材,音調纏綿悱惻。此處採用大提琴與小提琴兩種不同的音色時分時合,一問一答,使人仿佛看到梁、祝流淚互訴衷腸的感人畫面。音色是塑造音樂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由於大提琴圓潤、深沉的音色接近於男聲,而小提琴優美、明亮、柔和的音色接近於女聲。因此,作曲家用獨奏大提琴代表梁山伯,用獨奏小提琴代表祝英台,通過兩種音色鮮明的對比,栩栩如生地向人們展示樓台會的動人畫面。
(3)哭靈投墳:音樂突然急轉直下,弦樂採用快速的切分節奏,激昂而果斷,獨奏小提琴以散板的節奏與樂隊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運用了京劇倒板和越劇緊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描繪了英台撲倒在山伯的新墳前呼天號地泣訴的情景。此處,小提琴吸取民族樂器的演奏手法,和聲、配器及整個處理上更多地運用戲曲的表現手法,將英台悲痛欲絕的心情刻畫得入木三分。接著,鼓、板、鑼、缽齊鳴,英台縱身投墳,向黑暗的封建勢力做出了最後的反抗。此時,樂隊以最強的力度傾瀉出怨憤與同情,樂曲達到了最高潮。
4.再現部
化蝶:長笛以輕柔的力度、緩慢的速度,使音樂重新回歸於安詳、寧靜的氣氛。長笛美妙的鏇律,結合豎琴的滑奏,把人們引入了天堂仙境。在加弱音器的弦樂背景下,第一小提琴與獨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令人難忘的愛情主題,仿佛化為彩蝶的梁、祝在鮮花叢中翩翩起舞,訴說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

創作背景

1958年秋,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一年級小提琴專業的何占豪、俞麗拿等同學組建了一個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並商議創作一部小提琴協奏曲,以回響學院黨委提出的“解放思想,大膽創作,以優異的成績向國慶10周年獻禮”的號召。
當時,在選材方面同學們意見不一,於是定下三個題材徵求院黨委書記孟波的意見。孟波決定“在越劇《梁祝》音調基礎上創作”後,何占豪一鼓作氣把越劇《梁祝》中的幾段唱腔音樂連線起來,用小提琴實驗演奏。由於他只是小提琴專業一年級的學生,從未學過作曲。於是他向作曲教授丁善德“求援”。丁教授把作曲系的高材生陳鋼介紹給何占豪。從此,陳鋼和何占豪“聯姻”,與“蝴蝶”同時成對高飛。
《梁祝》在向國慶10周年獻禮時獨領風騷,聲譽鵲起。而孟波為扶持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在何占豪、陳鋼進入創作階段時分別發動院、系的專家給予具體的藝術指導:丁善德對陳鋼進行“單獨的曲式輔導”,並一次次地審讀《梁祝》的每一個樂段,提出修改意見;從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畢業的小提琴家趙志華、陳又新向實驗小組同學介紹各種小提琴演奏技法,為他們提供藝術示範;國樂家衛仲樂開設講座,向其小組同學講解民族樂器的各種演奏技巧,幫學生們實現小提琴演奏的“洋為中用”。當陳鋼、何占豪決定將二胡的指法寫進協奏曲時,有人認為,“用兩條弦演奏不能發揮小提琴功能”“把二胡的滑指用到小提琴上去,是破壞小提琴的演奏法則”。兩位學生猶豫了,於是系黨支部書記劉品組織全系專家展開論證,最終為兩位學生的藝術創造提供了實踐與理論依據。
小提琴被譽為“樂器皇后”,有4條琴弦,若以為所有的演奏都必須用4條弦,實際上是忽略了小提琴性能的多樣化。韋爾漢根據巴赫詠嘆調改編的“G弦上的詠嘆調”是在G弦單根弦上奏出的動人曲調。現在將二胡的技巧移到小提琴的兩根弦上,是完全可以的。事實上,小提琴的演奏方式經過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各國民族風格的樂曲及演奏方法,為小提琴藝術的發展做出不少貢獻。而把中國民族風格的樂曲和演奏技巧用到小提琴上,非但不損害其傳統,還能擴大其藝術表現力。 終於,只有中國二胡琴弦上才有的滑指手法首次出現在小提琴演奏上,使《梁祝》在表現滿腔悲憤、痛苦欲絕的情感時,產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另外,中國越劇、京劇中常用的倒板、囂板等首次進入協奏曲,使《梁祝》從內容到表現形式,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質,小提琴協奏曲在此實現了一次徹底的中華民族化。1959年5月首演成功,這是一個奇蹟!這部“為中國創造民族化交響樂開拓一片綠野”的《梁祝》協奏曲,作者都是學生。而且,這兩位學生在不到1年的時間裡,完成了一部經典之作從選材到創作,直至走上舞台的全過程。

梁祝版本

現今世上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有多個不同版本,較出名的有以下幾版:
1.余麗拿演奏,陳爕陽指揮,上海交響樂團協奏(中唱上海)
2.西崎崇子演奏,林克昌指揮、名古屋愛樂樂團協奏(HK Records 1978)
3.盛中國演奏,譚利華指揮,中央樂團協奏(中唱北京)
4.竇君怡演奏,韓中傑指揮,中央樂團交響樂隊協奏(PHILIPS 1985)
5.薜偉獨奏,湯沐海指揮,柏林電台交響樂團協奏(巨石1990年4月)
6.西崎崇子演奏,甄健豪指揮,捷克電台交響樂團協奏(MARCO POLO 1990年6月)
7.孔朝暉演奏,胡炳旭指揮,中央樂團交響樂隊協奏(HUGO 1990年11月)
8.薛偉演奏,黃胤靈指揮,俄羅斯愛樂管弦樂團協奏(Hugo 1997年4月)
9.呂思清第四版演奏,陳燮陽指揮,上海交響樂團協奏(Marco Polo 1997年11月),被譽為當今最佳版本
10.陳軍(二胡演奏),胡詠言指揮,廣州樂團協奏(Marco Polo 2000年1月)
在所有的《梁祝》錄音裡面,余麗拿最早在中唱的錄音始終占有最重要的位置。余麗拿是當年首演的A角。鮮為人知的是,當年《梁祝》的首演的B角是上音的另外一位青年女小提琴家沈榕,她也曾在六十年代在中唱留下錄音。這個可能是她唯一的錄音,後來雨果再版過一次,也很快沒有了。現在也很少有人提起這位當年的B角。余麗拿的演奏委婉抒情,和B角沈榕的明快流暢比,她更適合演奏這首作品。在西崎崇子的錄音出來之前,《梁祝》的錄音只有這兩個錄音,沒有其他的選擇,而且在“文革”期間,這首作品遭到過封殺,余麗拿的這個錄音實際上是很多人認識《梁祝》欣賞《梁祝》的唯一途徑。因此,很多樂迷對余麗拿的這個錄音是懷有很深的感情的。由於當時的社會環境,余麗拿的演奏是非常認真投入。《梁祝》裡面以女性為基調的情緒,表現得真摯感人。陳燮陽和上海樂團的協奏也是這樣投入,雖然錄音效果已經歲月留痕,當時樂器的音色不好,但那種氣氛和感受,相信是以後的錄音難以再有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