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崛起:轉折點上的關鍵抉擇

荷蘭省:獨立與建國的推手 普魯士的興起:尚武的王國 英國的讓步:獲得自治領的地位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南方日報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月1日)
平裝: 302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806528266
條形碼: 9787806528266
尺寸: 20.6 x 14 x 2.2 cm
重量: 358 g

作者簡介

張亞中,德國漢堡大學哲學博士、台灣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現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暨歐洲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德國問題》、《歐洲統合》等專著十餘種。

內容簡介

《小國崛起:轉折點上的關鍵抉擇》縱貫千年歷史,以威尼斯、尼德蘭、瑞士、普魯士、芬蘭、愛爾蘭為討論焦點,期望從他們的身上找尋他山之石,併兼顧歷史性、知識性、故事性與啟發性,不僅對國家的抉擇有參考價值,對於任何一個次國家區域,包括省、市、地方,或者公司企業、個人的發展也都有相當助益。歷史是人類走過的足跡,從中可以看到國家的興衰:歷史也是一面鏡子,可以看到前任成功與挫敗的原因。《小國崛起:轉折點上的關鍵抉擇》一書以歷史為鏡,探討在大國崛起的重要時刻,小國之自我定位與關鍵抉擇。
一般歷史討論的多是王公貴族與英雄的大國歷史,但是真正對平民百姓有啟發的卻是一些小國成長的歷史。小國如何生存、發展,為何有的最終站上世界的重要舞台,而有的終究只在國際社會中隱沒?

目錄

前言 找尋他山之石
誰是小國:看與周邊的誰比
他山之石:關鍵時刻的抉擇
威尼斯無利不取的商人共和
沒有淡水無土可耕:不適合人住的城市
自我定位:大海就是財富
沒有意識形態的貿易:商人共和國
一切為商業服務:獨樹一幟的宗教與政治制度
軍事力量:爭取商業特權的工具
只有向錢看:發十字軍東征財
崛起之路:征服拜占庭
擊敗熱那亞:成為唯一的霸主
面對興起的土耳其:妥協
新航線的發現:夢魘的開始
城市工業的發展:資本的流動
熱那亞的選擇:從貿易轉向金融
熱那亞時代:掌握歐洲金融七十年
衰落:抵擋不住民族商業
外向型的經濟:缺少經濟共同體的認知
愛上土地:資金失去彈性
致命傷:富裕後的保守
共和國結束:美麗的死亡
尼德蘭以商立國的全球公司
歐洲北方經濟的興起:一條不歸路
聯姻下的命運:成為西班牙的屬地
追求獨立:拒絕宗教壓迫與經濟剝削
荷蘭省:獨立與建國的推手
獨特的聯合省:聯而不合
自由開放:創造了富裕繁榮
以商立國:轉運起家
領先歐洲的技術:重商主義的要件
從貿易走向金融:信用制的商業王國
東印度公司:第一個全球公司的成立
創造了紐約:荷蘭商業精神長存
獨特的商業價值觀:既是助力又是阻力
分權或自私:政治影響經濟
全國變成食租者的天堂:全球第一個金融投機
銀行也破產:最終失去國家
英法民族經濟崛起:幸運結束了
再崛起的策略:與大國區域統合以借力使力
瑞士創造需要的山中傳奇
財富:從傭兵開始
歷史的開端:為防禦而結盟
靜坐不動:戰敗後的領悟
失敗的武裝中立:不能沒有列強同意
永久中立:符合列強與自我利益的需要
團結才能中立:由邦聯走向聯邦
避談政治的低姿態:中立的第一要件
紅十字會:一個人道組織讓瑞士變得偉大
只要中立:誰也不得罪
武裝的中立:成為鄰邦可以信任的緩衝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唯有瑞士是贏家
利益重於國格:中立的現實面
武裝防衛奏效?其實沒有必要攻擊瑞士
向納粹交心:不清白的中立
靈活的中立:從拒絕到加入聯合國
堅持為自己:需要歐洲但不願轉讓主權與中立
獨特的民主:利益的維護者還是規避國際責任的藉口
六百年的中立努力:值得佩服但值得尊敬嗎?
普魯士國家至上的鐵血王國
日耳曼民族的出現:從野蠻人變成羅馬的皇帝
帝國事實上的分裂:小國主義與地域主義
馬丁·路德:宗教革命但政治保守
三十年戰爭:日耳曼的徹底崩解
普魯士的興起:尚武的王國
宗教寬容:宗教自由但獨尊路德教
官僚制度:為法律國家而服務
容克:極端保守的統治階級
康德的唯心主義:不是為政治革命而啟蒙
擴張:非關民族的王國利
勵精圖治:全面改革但不含民主
民族與國家主義的興起:自由主義只得靠邊站
成立日耳曼邦聯:梅特涅主導壓制自由民主
關稅同盟:增加權力的經濟手段
革命浪潮席捲歐洲:日耳曼的民主再現曙光
法蘭克福制憲會議:憲政自由的再一次挫敗
俾斯麥的普魯士:只有鐵血,沒有民主;只談權力,不談民族
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統一:不是依靠民主,而是軍隊
俾斯麥的政治遺產:保守的國家社會主義
普魯士的訃文:極盡羞辱的《凡爾賽和約》
威瑪共和:傑出的憲法、失敗的政府
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普魯士第二帝國精神的再扭曲
普魯士終於告別德意志:自由民主的鞏固
德國的再統一:這一次是西邊統一東邊
芬蘭謹慎自製的北角湖國
貿易和宗教:俄羅斯與瑞典的競爭
轉變歸屬:從瑞典到俄羅斯
官僚政治時代:俄羅斯統治時代的改革
反對俄羅斯化:爭取獨立
冬戰:強權不同意芬蘭的中立
被迫復仇:選擇與納粹聯手
續戰:再一次重創
地緣政治給了答案:不可能依靠中立
近鄰的友善比遠親的麵包來得重要:外交政策的原則
生存之道:巴錫基維吉科寧路線
友好條約:做小扶低換取國家安全
外交先於內政:不得罪蘇聯的外交優先政策
北歐均衡:北歐國家各司其職創造安全
守住民主制度就是勝利:美國的觀點
遇到紛爭就棄權:在聯合國的戰略
突然改變立場:因為冷戰結束了
不再低姿態:因為有了歐盟
愛爾蘭抓緊契機的翠綠之島
鑲入他人皇冠的綠寶石:塞爾特民族滄桑的開始
英國的統治:殺死愛爾蘭人等於殺死狗
徹底摧毀:剝奪宗教與經濟
為了上帝爭取獨立:克倫威爾血腥的回應
兩條路線:追求自治還是獨立?
合併愛爾蘭:從此同屬英國國會
重創:悲慘的馬鈴薯大饑荒
獨立運動的挫敗:帶頭者終身流放
追求體制內改革:土地改革與自治
爭取到土地改革:三十年的努力
爭取愛爾蘭的自治:三次闖關功敗垂成
英國的讓步:獲得自治領的地位
堅決追求獨立:利用二戰的機會
愛爾蘭共和國成立:英國堅持不放北愛
運用地利:加入歐洲共同體
創造人和:擱置社會與北愛爭議
抓住天時:掌握全球化的契機
結論小國也可以偉大
關鍵抉擇:崛起的軌跡
商業至上:不受意識形態左右
有容乃大:廣納人才的戰略
我為人人:創造被需要的價值
謹小慎微:不挑釁身邊的強權
體制開放:政治思想決定崛起的路徑
地利勿失:必須站在巨人肩膀
天予要取:抓住全球化的機會
讓人尊敬:小國崛起的終極方向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