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園

小公園

汕頭小公園,汕頭老市區的商業中心和文化中心,是汕頭老城的核心地標和文化標誌。 狹義的小公園,指位於小公園片區核心的中山紀念亭。廣義的小公園,涵蓋中山紀念亭周邊的街區,包括安平路、昇平路、國平路等等,統稱小公園歷史文化區。 小公園片區的騎樓和街路,基本仿造巴黎街區樣式,呈扇形放射狀分布;加上兩側的舊街坊“四永一昇平”,東部的舊“鹽埕頭”、北面的紅亭、南面的“汕頭港”,形成了具有20世紀30年代建築特色的繁華商業區、居民區。片區內的百貨大樓高7層,前身是1932年華僑集團集資創辦的“南生公司”,為解放前汕頭第二高樓,是老汕頭的標誌性建築及小公園的象徵之一。

基本信息

小公園是汕頭老市區的中心,周邊的安平路、昇平路、國平路等騎樓和街路呈扇形放射狀分布,加上兩側的舊街坊“四永一昇平”,東部的舊“鹽埕頭”、北面的紅亭、南面的“汕頭港”,形成了具有20世紀30年代建築 特色的繁華商業區、居民區。區內的百貨大樓高7層,前身是1932年華僑集團集資創辦的”南生公司“。小公園是 30年代初建設的,有假山、噴水池,樹有”萬國來朝“牌。1934年4月續建一座八角樓,紅柱綠瓦,亭四周築石椅,名為”中山紀念亭“,俗稱小公園。文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亭遭拆毀。1985年園林部門在原址重建假山、噴水池,植種椰子樹、魚尾葵等喬木和灌木,作為街心綠島。1997年昇平區鮀島建築公司重建”中山紀念亭”,小公園雅觀倍增,獨具一格。
小公園是汕頭老市區舊城的勝跡,是汕頭歷史商業繁華的見證,也是海內外潮汕鄉親和友人思鄉流連懷舊的好去處。
圍繞小公園,區內有汕頭市歷史最悠久的百貨大樓(南生公司)、紡織品大樓(永安公司)和100多家商店,雖然她正在老去,但這裡曾有過最純粹的獨特商業文化,有過許許多多汕頭人的夢想和榮耀、掙扎與希冀———
中山紀念亭凝固著汕頭人的情結
建成於1934年12月的小公園中山紀念亭,1969年在“破四舊”的動盪歲月中灰飛煙滅、被夷為平地。新時期開始,百廢俱興,中山紀念亭應運復建。這座外表普普通通的小亭時時牽動著汕頭的神經,甚至成為聯結海內外的“臍帶”。
自小公園中山紀念亭重建以來,這一帶經常會看到這種場面,平靜的街區突然間停下了旅行團的大巴,走下來的大多是來自海外的潮汕人,這時老城的中心又熱鬧了一陣。在回鄉觀光、探親的華僑眼裡,她像故家的門楣一樣難忘,像祖母的笑顏一樣可親,總是那樣令人魂牽夢繞。儘管有些旅客是第一次來到這裡,故鄉的一景一物只是在前輩的講述中得到一些零星碎片,但眼前的一切使他們頓感自己原來也是故鄉人。
一名參與重建小公園亭的施工人員說,小公園亭是汕頭比較早的建築,所以對於汕頭來說也可以算是一個標誌,老汕頭埠的標誌,特別是對僑居在東南亞一帶的老華僑,對汕頭這個小公園亭的印象比較深,所以重建小公園亭在聯結潮籍華僑的鄉情鄉誼有一定的意義。
汕頭青旅的導遊告訴記者:很多華僑出去南洋,以前叫做“過番”,時間是比較久,那么他們的記憶里就記得在這小公園在這“四永一昇平”這一帶,並且很多華僑到這一帶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公園附近的飄香,蚝烙,糕果等小食。並且他們以前住的租屋大多在這一片。每次來這裡,他們的感觸都很深。
“小公園亭”隱藏一段故事
以小公園亭為中心的街區,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形成,由當年拆建開闢的安平路、國平路等幾條大馬路構成。據專家介紹,這種市中心作放射狀的城市規劃格局,在中外大城市中,僅有巴黎等極少數城市可見到。這裡交通便利,人流匯聚,隨著汕頭開埠的步伐,自然成為寸土寸金的商家寶地。
而今小公園的黃金時代雖已逝去,但舉目依然商戶林立。誰曾想到,當年區區一座公園亭建亭之前,地方當局曾募款攤派,揚言要在此構築清幽園林和樹立北伐紀念柱,錢財到手後,只用一塊石頭應付了事。
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顧問王琳乾介紹,小公園當年並沒有中山紀念亭,有一個水池與現在公園的噴水池一樣,豎有一塊大石,石旁種有幾棵樹,這塊石刻四個大字,叫“萬寶朝宗”,就是做生意的地方。及後,大小商戶在此倡建偉人紀念亭,理由堂而皇之,其實,內里出自商業競爭的動機。這裡面還隱藏著一段有關商業競爭的精彩故事。
原來,自從南生公司新樓開業後,此處商機日漸興旺,遂傳來香港大新公司派員來測地規劃、擬在小公園興樓營業的訊息,這就驚動了鄰近大小商戶。當時的南生公司的老闆李柏恆預感到這樣不好,因為大新公司是財勢力足的,在香港、廣州、上海都有分號,所以必須阻止它選擇這個地方來開展競爭。李柏恆想出一個用“死人”壓活人的辦法,這個主意,其實是當時綏靖公署秘書楊幼敏為他設計的。建亭“報告”一呈上,當然裡應外合、立刻批准。於是,南生公司帶頭,中小商戶也紛紛解囊,建亭之舉便緊鑼密鼓展開了。
當大新公司叫人來看,看到小公園興建中山紀念亭,也就打消了來汕頭設商業點這個念頭。大新公司一“退兵”,小公園周圍商號鬆了一口氣,建亭一事便半途而廢。建亭工程擱置,輿論譁然,始作俑者欲罷不能,李老闆等只好想方設法,用認捐廣告石椅、攤送募款戲票等手法繼續籌資興建。小公園亭後來終於1933年開始建設,直到1935年才建成。
一位自出嫁後就一直住在順昌街的老人,仍記得當年看戲的情景。她回憶說:“(公園亭)建後(馬路)還崎嶇不平……”———老市區每條大街小巷,條條通向小公園,當年亭子建成後的景象,老一輩的汕頭人最清楚。
這裡曾升起汕頭第一面五星紅旗
“最繁榮是1933至1937年遭日本飛機轟炸之前,因為有這家南生公司,很美。還有布鋪,所有的綢緞鋪都在安平路,從居平路來到小公園全部都是綢緞行,都是很大間的。那裡中央酒樓夜間唱曲,播音。小公園人流來往,納涼,夏天很熱鬧。”一位老市區居民這么回味著小公園的過去。
時光流逝,景物依舊。小公園周邊馬路仍然店戶林立,這裡仍然是老城區居民購物休閒的去處。夜幕降臨時分,這條昔日繁華的商業大街仍顯露出她獨特的風貌,雖破敗,但無可替代。電影《紅牡丹》特地選擇這裡作為外景地,權當舊香港市街,幾可亂真。
在人們記憶中,小公園又是汕頭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的地方。1949年10月23日夜裡,當年郵電局職工陸山海等通宵守護機器設備,翌日,又在解放軍進城時升起他們自製的國旗,拍下珍貴的歷史照片。
商業活動造就了汕頭小公園。同樣,由於商業網點的變遷,如今的小公園已消褪了昔時的氣派榮華。但每個知道汕頭這座百年滄桑歷史的人們,對這一處令人再熟悉不過的老地方,留存著美好的記憶。因為她和生息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一同經歷了風雨歲月、離合悲歡,汕頭人無法忘記她。尤其是年事較長的汕頭人,面對這小小亭台,都常常禁不住感慨低徊。策劃:蔡謙、杜紹茂、陸松華、張偉民撰稿:許其武改編:邵建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