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食積

小兒食積是由於餵養不當、暴飲暴食、過多的餵給生冷油膩之食物,損傷脾胃,使脾胃運化功能失職,不能正常的腐熟水谷,停滯不化,胃氣不降,反而上逆而引起食物積滯、出現嘔吐或泄瀉的一種病症。

基本信息

病因

中醫認為主要是由於過食油膩厚味的食品,聚積不化,氣滯不行所致。

症狀體徵

1、乳食內積

食欲不振,煩躁多啼,夜臥不安,嘔吐乳塊或酸餿食物,大便酸臭或溏薄,苔白厚或黃厚膩,脈弦滑。

2、脾胃虛弱

面色萎黃,睏倦無力,納呆厭食,夜臥不安,腹滿喜按,嘔吐酸餿乳食,大便溏薄酸臭,或夾有乳食殘渣,苔白厚膩,脈細弱。

治療方法

治療原則

乳食內積之實證以消食導滯為主。脾虛夾積之虛中夾實證以健脾消食,消補兼施為法,積重而脾虛輕者,宜消中兼補法;積輕而脾虛甚者,則用補中兼消法,扶正為主,消積為輔,正所謂:“養正而積自除”。

食積的治療,除內服藥外,推拿及外治療法亦常運用。

中藥調理法

以消食化積、理氣行滯為主,可選用保和丸加減神曲、谷芽、麥芽、雞內金、山楂、萊菔子、厚朴、檳榔、木香、枳殼等。

幾味藥膳調理治食積

1、如用大米50g,白蘿蔔100g,胡蘿蔔100g煲粥。

2、谷芽、山楂、檳榔、枳殼各等分碾末沖服,每次1-2g,每日三次。

3、焦饅頭粥或焦米粥。將饅頭切碎後炒焦加水煮粥,或將米炒黃煮粥,也可用飯鍋巴適量煮水喝。

4、內金粥。雞內金15克,大米15克炒焦,共研成細末,拌入粥飯中。每次用細末2克,每日2次。

預防護理

預防

1、提倡母乳餵養,乳食宜定時定量,不應過飢過飽。食品宜新鮮清潔,不應過食生冷、肥膩之物。

2、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添加相適應的輔助食品,不應偏食、雜食,合理餵養。

3、平時應保持大便通暢,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護理

1、飲食、起居有時,不吃零食,糾正偏食,少吃甜食,更不要亂服滋補品。

2、嘔吐者可暫禁食3-6小時,或給予生薑汁數滴,加少許糖水飲服。腹脹者揉摩腹部。可用粟米飯焦鍋巴,研細粉。每次5—log,每日2次,用糖開水沖調服,有助運消食之功。

病理病因

傷於乳者(40%)

多因乳哺不節,食乳過量或乳液變質,冷熱不調,皆能停積脾胃,壅而不化,成為乳積。

傷於食者(40%)

多因飲食餵養不當,偏食嗜食,飽食無度,雜食亂投,生冷不節;食物不化;或過食肥甘厚膩、柿子、大棗等不易捎化之物,停聚中焦而發病。

乳食內積,損傷脾胃(20%)

病機為乳食不化,停積胃腸,脾運失常,氣滯不行。

檢查方法

常見檢查項目

便常規、血常規、胃腸道功能動力學檢查、尿常規、胃電圖

檢查方法

胃電圖、 胃腸道功能動力學檢查、 尿常規、 血常規 、便常規 、體溫測量。

疾病診斷

診斷要點

1、乳食不思或少思,脘腹脹痛,嘔吐酸餿,大便溏瀉,臭如敗卵或便秘。

2、煩躁不安,夜間哭鬧,或有發熱等症。

3、有傷乳、傷食史。

4、大便檢查,有不消化食物殘渣或脂肪球。

鑑別診斷

厭食為餵養不當,脾運失健所致。除長期食欲不振,厭惡進食外,一般無噯氣酸腐,大便酸臭,脘腹脹痛之症。

併發症

煩躁不安,夜間哭鬧,或有發熱等症。

預防

首先飲食應適度,忌暴飲暴食,食物宜新鮮、清潔,不要過食煎炒和肥膩的不消化食物。平時必須注意做到“乳貴有時,食貴有節。”宜定食定量餵養。其次,哺育不宜過急,以防吞進空氣。哺乳後,宜抱正身體,輕拍脊背,使吸入空氣得以排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