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膽道蛔蟲症

2.氣滯型。 3.濕熱型。 (4)烏梅15~20克,濃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食。

基本信息


膽道蛔蟲症是人類尤其是兒童常見的寄生蟲病。在農村及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感染率較高。男性多於女性。腸蛔蟲寄生於人體的小腸內,消耗人體的營養,並妨礙消化吸收功能,造成小兒營養不良、貧血、腹痛等症。
蛔蟲習性喜鑽孔和扭結成團,並能產生一種致腸痙攣的物質以及從腸內帶來感染,由此可引起一系列外科併發症。如蛔蟲性腸梗阻,肝膿腫,腸穿孔等。膽道蛔蟲症只是其中之一。
臨床表現 本病發作突然,病人感到上腹部劍突右下方有劇烈疼痛,使之屈膝彎背,手捧腹部,坐立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冷厥。這種疼痛通常稱“絞痛”。其發作是陣發性的,在兩次發作期間,症狀完全緩解。有的病人在劇烈絞痛發作時,自覺有物向上“鑽頂”,這是膽道蛔蟲病的特有症狀。此外,常伴有噁心、嘔吐,嘔吐物多為膽汁,有時可吐出蛔蟲。
檢查時可發現絞痛與上腹部體徵不成正比:即絞痛發作時,腹部柔軟,無肌緊張及反跳痛,只劍突下有壓痛。如出現發燒、寒戰、黃疸及腹肌緊張時,可能有繼發膽道感染、肝膿腫合併症。
診斷檢查
1.B型超音波。波型反射有與膽總管平行的蛔蟲陰影。
2.X線檢查。靜脈膽道造影。根據造影劑顯示情況能見到與總膽管平行的蛔蟲蟲體。
3.實驗室檢查。大便能找到蟲卵,血紅蛋白偏低
治療
(一)中醫治療
1.安蛔散:藥用烏梅、川椒、檳榔、黃連、藿香、明礬,水煎服。
2.氣滯型。症見上腹部劍突的右下方陣發性劇烈絞痛,伴噁心嘔吐,腹部僅有輕度壓痛,無發熱,無黃疸,舌苔白膩,脈弦緊。治宜理氣止痛,安蛔驅蟲。可服烏梅丸、烏梅安胃丸等。
3.濕熱型。症見腹痛,為持續性脹痛,伴陣發性腹痛加劇,發熱畏寒,或出現黃疸,舌苔黃膩,脈弦數。治宜清熱利膽,通里驅蟲。可服烏梅丸,烏梅安胃丸,並加服甘露消毒丹、三黃丸或茵陳五苓丸。本病臨床症狀消失後,約有1/3的病人蛔蟲仍然殘留在膽道,因此需繼續服藥7~10天,使蛔蟲排出膽道。
(二)西醫治療
1.服驅蟲淨或驅蛔靈、腸蟲清。
2.服阿斯匹林(如有潰瘍病者慎用或不用)
3.可選用杜冷丁、氯丙嗪、阿托品肌肉注射以解痙止痛。
4.控制膽道感染:常用抗菌素為青黴素或鏈黴素;或去醫院靜脈補液中加適當抗菌素。
5.手術治療: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考慮手術治療,切開膽總管取蟲。
(1)有嚴重併發症如急性膽道感染、肝膿腫,膽道內出血,壞死性急性胰腺炎等。
(2)內科治療無效或雖然症狀消失,但在短期內仍多次復發者。
(三)飲食療法
1.氣滯型
(1)米醋100克,花椒6~9克研末,加水100毫升同煮,1次溫服。
(2)生豆油500克、花椒皮50克,將油燒開,加入花椒,待花椒變焦脆、棕黑色並有很濃的椒油味時,去之即成,成人每次溫服50毫升,小兒酌減。
(3)鮮苦楝根皮、蔥白各100克,濃煎取汁,加米醋100克,攪勻,1次溫服。
(4)烏梅15~20克,濃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食。
(5)檳榔10~30克,濃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食。
2.濕熱型
(1)黃瓜藤100克、花椒6~9克、米醋10克、雞苦膽1個,先煎前二味,取汁去渣,再與米醋煮開後沖雞膽汁,1次溫服。
(2)蒲公英40~60克,大烏梅10個,同煎,取汁去渣,入大米100克煮稀粥,加白糖調味服食。
(3)車前草15克、薏米30克、米醋100克、白糖適量,車前草煎湯去渣,入薏米煮成粥,後加入米醋、白糖服食。
(4)糯米粉、蜂蜜各30克,加入適量拌成糊狀,煮熟食。
護理
1.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少吃、不吃生冷食品。
2.觀察腹痛發作情況,及時就診。
3.腹痛發作時要誘導患兒安靜,用手按摩腹部,減輕腹痛程度,並防止患兒因腹痛亂撞而發生意外傷。
4.嘔吐時,要觀察有否蛔蟲吐出,及時清除嘔吐物,以防窒息。
5.一定要遵醫囑服用驅蟲藥。以免因不確當的服用而加重症狀。
6.服藥後,要觀察大便中排蟲情況。
預防
1.飯前便後洗手,不吃不潔的水果蔬菜,避免蛔蟲感染。
2.口服驅蟲藥時,一定根據年齡和體重計算好用藥量(腸蟲清除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