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推拿

“腦”指大腦中樞,“癱”指功能障礙或喪失,腦癱,病位在腦,表現為癱。癱多指肢體,也指語言、感覺、認知、交流和行為方式。西醫腦癱特指一組發育中的胎兒或嬰幼兒因腦部非進行性損傷而致的以運動和姿勢發育障礙為主要特徵的綜合徵。 考察腦癱的病理特徵,與中醫的五遲、五軟、五硬、痿證、痴呆等相關。

概述

“腦”指大腦中樞,“癱”指功能障礙或喪失,腦癱,病位在腦,表現為癱。癱多指肢體,也指語言、感覺、認知、交流和行為方式。西醫腦癱特指一組發育中的胎兒或嬰幼兒因腦部非進行性損傷而致的以運動和姿勢發育障礙為主要特徵的綜合徵。
考察腦癱的病理特徵,與中醫的五遲、五軟、五硬、痿證、痴呆等相關。

病因病機

腦癱的主要病機為髓海不滿,腦發育障礙。中醫認為腦為清陽之府,為髓海,為任督之匯,腦主靈機記性,腦是陰陽與天人合一的樞機。各種原因,特別是在胎元發育過程中,母親受熱毒、外邪、外傷、驚嚇、藥物等不良因素刺激,遺給胎兒,致胎兒髓海不充,腦發育障礙,或出生時遭受意外,熱毒、邪氣、痰瘀等侵襲,蒙蔽清竅,阻滯經絡,發為本病。

診斷

診斷要點

1.母親從受孕開始至嬰兒期存在導致小兒腦損傷的病史,且這種損傷已經停止。
2.持續存在中樞性運動障礙。包括運動、智力、語言、視聽覺、動作姿勢和出牙障礙等,
3.存在運動及姿勢發育異常。即姿勢異常、反射異常、肌張力及肌力異常等。
4.除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及正常小兒暫時性發育遲緩。

實驗室及特殊檢查

診斷腦癱主要依靠病史及體格檢查。如果懷疑腦癱,可選擇頭顱影像(MRI、CT)、腦電圖、腦幹聽覺誘發電位等輔助檢查手段。但它們並不能作為診斷的主要依據。

治療

治法

健腦益智,醒腦開竅為腦癱的基本治法。腦癱屬於生長發育障礙,髓海不滿,氣血多虛,故治療應以補益腎氣,填精益髓為主,同時兼顧後天脾胃。因外傷、久病人絡或痰濁內生者還應輔以化痰、逐瘀、清熱解毒之法。

基本方

方1頭面四大手法(操作3—8分鐘)囟門推拿法(摩、揉、推、振、彈囟門,共3—8分鐘。囟門已閉,百會代之)點揉風池、風府(以拇指和食指分別置於兩風池穴拿揉1~5分鐘,以拇指或中指置於風府點揉1—3分鐘)鳴天鼓與雙風灌耳(先用兩掌將患兒耳廓摺疊並按壓住,食指快速從中指背滑下並擊打頭顱,發出聲響,1分鐘。後以兩掌快速從兩側擠壓並密閉耳竅,又突然放開,反覆操作1分鐘)上月球與垂楊柳(提兒頭,使之懸空名上月球,提兒腳使之倒立名垂楊柳。每上提與倒立10~20秒,放下,再提,其l~3分鐘)調五臟(左右手各10遍)黃蜂出洞法(詳見複式操作手法。操作5~8遍)
方解:頭面四大手法調陰陽,提神醒腦;囟門推拿法直接影響並作用於大腦;風池、風府祛風、開竅、通絡;鳴天鼓和雙風灌耳刺激耳與頭部;上月球與垂楊柳倒行逆施,反向刺激;調五臟十指連心,黃蜂出洞刺激心包,二法能使心君明,腦神醒。全方刺激大腦,提神醒腦,有利於大腦發育。
方2兩補兩清法(補脾經、補腎經,清心經、清肝經,各1—5分鐘)外勞宮配湧泉(3—5分鐘)拿肩井(10~20秒)脊柱與腰骶操作(先捋、揉、點按、振、捏、啄、推脊,後於腰骶叩、振、揉、擦,熱。共操作10分鐘)按揉足三里(3—5分鐘)
方解:補脾經、補腎經溫補脾腎,清心經、清肝經鎮肝息風,寧心安神;外勞宮升提氣機,湧泉引火歸元;拿肩井配合脊柱腰骶培補元氣,強壯身體;按揉足三里補中益氣,助運化,生氣血。全方有升有降,溫清並用,攻補兼施,重點作用於脊柱和肢體,對運動與姿勢障礙有調節作用。

操作指南

1.方1直指病變部位大腦,為治本之策,方2以中軸脊為重點,兼顧四旁。方1、方2宜同時操作,使中樞和肢體相得益彰。同時,還應與五遲五軟五硬治法互參。
2.囟門或百會常常與肢體操作互動。其法為取仰臥位,醫者立於患兒右側,一手始終置於囟門或百會,另一手置於外勞宮、湧泉、足三里,兩手同時操作,上下協調,以和陰陽。
3.風池多拿法,風府宜振按。兩法的用力方向尤為關鍵,必須指向大腦中央,力度在患兒最大忍受範圍內,操作時間宜長。
4.上月球與垂楊柳為反常刺激法。腦癱均有異常的動作與姿勢,現代康復理論認為這種固化的異常動作與姿勢不糾正,健康正確的動作與姿勢就不能建立,而異常動作與姿勢的根基是中樞固化了的病理性信號與反射。不破不立,上月球與垂楊柳就是通過反常刺激以打斷並糾正這種固化了的病理機制。臨床操作時間宜逐步延長,並且在操作過程中配合前後搖擺和旋轉等,不斷增加難度和時間,但要注意安全。

辨詞加減

1.肝腎虧損以筋骨痿弱,發育遲緩,立遲、行遲、發遲,五硬明顯,伴驚惕,夜啼,煩躁,肢體強直,關節屈伸不利,舌淡,少苔,脈沉細無力為特徵。治宜滋補肝腎。基本方重點清肝經、清心經、囟門配合湧泉。加按揉肝俞、腎俞、懸鐘、太溪各l~2分鐘,揉二馬1~3分鐘。
2.心脾兩虛以肌肉鬆弛,五軟明昱,智力低下,神情倦怠,咀嚼無力,唾液多,發稀疏,面白無華,厭食,便稀溏或秘結,舌質胖,苔少,脈細弱,指紋淡紅為特徵。治宜補益氣血,養心安神。基本方重點補脾經、揉足三里、調五臟、黃蜂出洞、囟門配合外勞宮。加補心經、按揉神門、揉脾俞各1~3分鐘。
3.痰瘀阻滯以五硬,肢體麻木不遂,關節強硬、屈伸不利,語言不利,耳竅不聰,反應遲鈍,步態不穩,吞咽困難,喉間痰鳴,舌胖有瘀斑瘀點,苔厚膩,脈沉澀,指紋暗滯為特徵。治宜豁痰開竅,逐瘀通絡。基本方重點外勞宮配合湧泉,脊柱與腰骶,調五臟,拿肩井。加揉陰陵泉、拿血海各1分鐘,膈俞橫擦令熱,掐揉五指節3—5遍。
4.脾虛肝旺偏脾虛以五軟為主,偏肝旺以五硬為主。以手足震顫,肢體扭轉,表情怪異,四肢抽動,時作時止,運動無力,口角流涎,面色萎黃,神疲乏力,不思飲食,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弦細,指紋淡紅為特徵。治宜扶土抑木。基本方重點補脾經、清肝經、風池風府配合外勞宮。加按太沖1分鐘,搓摩脅肋6—9遍,揉脾俞、肝俞各1~2分鐘。

注意事項

1.早發現,早治療,不放棄。
2.本病應配合現代康復療法。
3.病程很長,醫生要有耐心,家長要有耐心,持之以恆,長期堅持,可指導家飫掌握相關推拿康復知識和訓練手段,在日常生活中糾正孩子的異常姿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