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脫臼推拿

“半脫位”指關節結構紊亂,關節面偏離了正常位置,但又未完全脫出窠臼,半脫位關節囊完整,多數在X片上無異常,症狀遠比全脫位輕。中醫“骨錯縫”形象揭示了這類疾病的特徵。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又稱“牽拉肘”,好發5歲以下小兒,多因肘關節伸直和前臂旋前位時受到過度牽拉所致。如手牽時小兒跌倒,脫衣時過度拖拉,翻滾時壓住上肢等。

概述

“半脫位”指關節結構紊亂,關節面偏離了正常位置,但又未完全脫出窠臼,半脫位關節囊完整,多數在X片上無異常,症狀遠比全脫位輕。中醫“骨錯縫”形象揭示了這類疾病的特徵。
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又稱“牽拉肘”,好發5歲以下小兒,多因肘關節伸直和前臂旋前位時受到過度牽拉所致。如手牽時小兒跌倒,脫衣時過度拖拉,翻滾時壓住上肢等。手法治療該病療效肯定。

生理解剖特點

肘關節由肱尺、肱橈、上尺橈關節構成,橈骨頭上凹與肱骨頭相接構成肱橈關節,外有關節囊,周圍襯繞環狀韌帶。環狀韌帶在橈骨頸部僅為一纖維膜,其前下方更薄。5歲以下小兒,橈骨頭髮育未全,橈骨小頭關節面呈卵圓形,並向後方傾斜,與橈骨幹並不完全垂直。極度旋前位時,橈骨小頭有向外分離趨勢。

病因病機

由於小兒存在橈骨頭與環狀韌帶發育木良、關節囊鬆弛等解剖特徵,存在活動時關節內壓異常增大等原因,當小兒前臂過度、過猛牽拉時,橈骨頭向外滑移,環狀韌帶可卡壓於肱橈關節內,或環狀韌帶薄弱點撕脫,從而阻礙橈骨小頭回位致半脫位產生。

診斷

(一)診斷要點
1.過猛、過度牽拉史。
2.肘部疼痛小兒哭鬧,怕觸摸,拒絕拾物、持物,橈骨小頭處壓痛明顯。
3.肘關節功能受限肩平面以下尚可忍痛活動,但不能上舉超過肩平面。患兒聳肩,肘關節略屈曲,前臂下垂,處於旋前位。
4.X片多無異常,部分可見橈骨頭旋轉或橈骨小頭偏離軸位。
(二)鑑別診斷
1.肘關節其他損傷如橈骨小頭骨折、橈骨小頭全脫位等X片可確診。
2.牽拉肩牽拉肩壓痛點在喙突,患兒肩關節呈內收、內旋位,肩外展及後伸功能受限。臨床可通過固定肘關節,運動肩關節的方法鑑別。

治療

(一)治法
整復錯位。
(二)操作
1.整復
(1)體位:患兒坐位或由家長抱坐,醫生立於患兒對面。
(2)手姿:以右手半脫位為例。術者左手握於肘部梢下方,拇指置於橈骨小頭外側,右手緊握腕上方。
(3)操作:左手固定不動,右手用力拔伸牽引;在牽引基礎上,左拇指向內(注意推頂橈骨小頭),右手向外同時用力使前臂旋後,並搭同側肩。
(4)成功標誌:復位過程中橈骨小頭處彈響,復位後患兒停止哭鬧,肘關節功能恢復。
(5)術後處理:輕輕旋轉搖擺前臂,必要時,屈肘位用三角巾懸吊固定2~3天。
2.預防
(1)拿揉患肢,從肩至腕上下往返3~5遍。
(2)拇指點揉手三里、曲池、尺澤、少海、肘髂等,每穴3揉1點,操作約40秒。
(3)大魚際揉肱骨外上髁及其附近令熱;繼以拇指揉之,3揉1振1分鐘;擦之令熱。

注意事項

1.該病大多能復位成功,一般不需手術,但手法有技巧,務求一次成功,如一次不成功,局部腫脹、疼痛,患兒不配合,則再次復位較難。2.患幾年齡越大,復位後肘關節的固定越有必要,可用三角巾懸吊法。3.預防操作可每天操作1次,堅持月余,應叮囑家長避免肘關節過度牽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