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真菌感染性口炎

基本信息

概述

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炎中以白色念珠菌致病力最強,兒童期感染常稱之為鵝口瘡(thrush),念珠菌是人體常見的寄生菌,其致病力弱,僅在一定條件下感染致病,故為條件致病菌,近年來隨著抗生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廣泛套用,使念珠菌感染日益增多。

病因

(一)發病原因
為白色念珠菌感染,誘因有營養不良,腹瀉及長期使用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這些誘因加上乳具污染,便可引起鵝口瘡。
(二)發病機制
念珠菌為條件致病菌,可存在於正常人的口腔,咽,腸道,陰道和皮膚等處,正常人口腔帶菌者為30%~50%,當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時,白色念珠菌才大量繁殖而致病,正常情況下白色念珠菌呈卵圓形(酵母樣)的單細胞,它是以芽生的方式進行繁殖,當患有白色念珠菌病時,口腔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形成大量菌絲,與白色念珠菌發病有關的因素有:
1.長期套用抗生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微生物,宿主與外界環境之間在正常條件下,處於相對的動態平衡狀態,患者在接受某些抗生素藥物後,體內正常共生的某些菌群受抑制,而另一些菌群增殖,發生菌群失調,尤其是某些條件致病菌的快速增殖,可使宿主發生二重感染而致病,廣譜抗生素或多種抗生素的聯合使用,是誘發真菌,尤其是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因素,體外實驗證明,金黴素,土黴素和四環素均可直接刺激念珠菌的生長,金黴素製劑中含有促進念珠菌生長的因子,可促進念珠菌生長,抗生素能增進念珠菌的毒力,加強念珠菌的侵襲性,激素能減弱網織內皮系統的功能,減輕炎症反應,減少抗體生成;另一方面激素也能增強真菌的毒性,因而造成真菌繁殖擴散的條件。
2.患者長期患病患者抵抗力低下,營養缺乏,條件致病菌易於群集而誘發新的感染,惡性腫瘤,糖尿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燒傷,創傷和外科手術後的患者,均可降低局部或全身的免疫力,導致念珠菌的群集,增殖和感染。
3.局部因素如吸菸,口乾綜合徵或口腔放射治療後,唾液減少,活動義齒或其他活動修復體引起局部黏膜創傷等,如義齒性口炎多因義齒設計錯誤或使用方法不當引起,患義齒性口炎者大多數為佩戴全口義齒者,尤以日夜佩戴者最為嚴重,長期佩戴義齒者罹患率較高。

症狀

小兒真菌感染性口炎的症狀:
充血呼吸困難拒食口乾口炎潰瘍水腫黏膜乾燥
1.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又叫鵝口瘡,好發於新生兒,小嬰兒,長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以及長期臥床休息的患者,特點是口腔黏膜上出現白色乳凝塊樣物,可分布於口腔的任何部位,以舌,頰,軟齶,口底等處多見,首先有黏膜充血,水腫,口內有灼熱,乾燥,刺激等症狀,經過1~2天,黏膜上出現散在白色斑點,呈小點狀和小片狀,如凝乳,呈半黏附性略微高起,隨後,小點逐漸融合擴大,成為形狀不同的斑片,最後斑片又相互融合,經過數天,白色斑塊的色澤,轉為微黃,日久則可變成黃褐色,白色斑片與黏膜粘連,不易剝離,若強行撕脫,則暴露出血創面,局部潮紅,可有溢血,但不久又被新生的斑片所覆蓋,患者有口乾,燒灼感及輕微疼痛,一般情況良好,不影響吃奶,有時可出現患兒煩躁拒食,啼哭不安等情況,一般全身反應不明顯,部分患者可有體溫升高,偶有個別因累及消化道,呼吸道而出現嘔吐,聲嘶或呼吸困難,塗片和培養可幫助診斷。
2.急性萎縮型念珠菌病急性萎縮型念珠菌病可以單獨發病,也可和假膜型念珠菌病同時發生,患者多有服用大量抗生素和激素史,口腔黏膜充血,形成廣泛的紅色斑塊,邊緣不整齊,好發於舌,頰及齶黏膜,舌部好發於舌背中線處,局部絲狀乳頭萎縮,病變雙側的絲狀乳頭增生與病變區形成明顯的界線,這種表現又稱抗生素舌炎,嚴重時在萎縮的紅斑區可形成小的潰瘍面,相對應的齶黏膜可出現充血的紅斑區,疼痛並有明顯的燒灼感。
3.慢性萎縮型念珠菌病病損好發於戴上頜義齒和正畸矯正器的患者,也可發生於一般患者口中,常伴有口角炎,慢性病程,持續數月至數年,可復發,患者有輕度口乾和燒灼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