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發熱有哪些類型

弛張熱的特點是小兒存在的高熱,24小時內體溫的波動達2℃或更多。 對於精神狀態良好、情緒穩定的嬰兒,即使存在發熱也不必緊急退熱,以利觀察體溫變化的趨勢。

人們對“發熱”這個名詞並不陌生,很多疾病都有發熱。小兒特別容易出現高熱(超過39℃的體溫)。一般家長特別注意孩子發熱時的體溫,尤其重視最高的體溫數值,這一數值是家長帶孩子到醫院看病時,向醫生、護士敘述的小兒瞬間體溫,而家長往往忽略小兒發熱期間體溫變化的趨勢,也就是發熱的類型。體溫的瞬間數值對疾病的診斷、判斷治療效果固然有很大的幫助,但體溫變化的趨勢則在這兩方面的作用更有意義。

小兒患病期間的體溫處在不斷變化中,體溫的變化除了受環境溫度、衣服的厚薄以及藥物的影響外,原發疾病是影響體溫變化的主要因素。為此,人們將發熱分為若干類型。

小兒最常見的發熱類型為稽留熱。這種類型的發熱,指的是體溫持續於39-40℃左右,24小時內體溫的波動僅在1℃以內,可維持數天或數周之久。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氣管炎、支氣管炎甚至肺炎等急性感染性疾病、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急性傳染性疾病的急期都可出現這種類型的發熱。由於小兒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夠健全,大腦內體溫調節中樞對體溫的控制能力較弱,因此容易出現這種類型的發熱。弛張熱的特點是小兒存在的高熱,24小時內體溫的波動達2℃或更多。這種熱型往往見於結核病、敗血症、局部化膿性感染等。另外還有雙峰熱、間歇熱、波狀熱以及回歸熱等多種類型。一般認為,小兒時期的體溫改變不如成人的典型。現今的家長對醫學知識的了解不斷增多,常在小兒發熱初期即使用退熱劑、腎上腺皮質激素及抗菌藥物等,這使許多種疾病的體溫變化規律大有改變,因而我們所見到的發熱形式已不十分典型了。

對於精神狀態良好、情緒穩定的嬰兒,即使存在發熱也不必緊急退熱,以利觀察體溫變化的趨勢。對於精神狀態差、皮膚出現皮疹或伴有嘔吐、腹瀉的病人,應及時到醫院看病,確定診斷,接受合理的治療,此時,切勿以退熱作為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