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注意缺陷障礙

小兒注意缺陷障礙

小兒注意缺陷障礙所屬兒童多動綜合徵,所屬疾病,是最常見的兒童時期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之一。

基本信息

概述

小兒注意缺陷障礙即

小兒注意缺陷障礙小兒注意缺陷障礙
兒童多動綜合徵(hyperactivechildsyndrome),是最常見的兒童時期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中國精神疾病診斷分類稱為兒童多動症(hyperactivitydisease),又稱為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以往曾稱此類疾病為“輕微腦功能障礙”(minimalbraindysfunction,MBD),但據近20年來的研究,許多診斷為MBD的患兒並未發現任何腦損傷的病史或體徵。另外,許多有腦損傷的小兒也並未見有多動症狀,主要表現為以多動不安寧為主的行為障礙、注意障礙、易激惹,好衝動坐立不安,學習成績落後等。近年來隨著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進展,認為該症的核心缺陷可能存在於機體對信息的加工或傳出(反應)過程,亦可能是機體綜合信息能力存在缺陷從而對運動反應選擇性抑制差。

病因

(一)發病原因
本病不是由單一因素所造成的疾病,是

小兒注意缺陷障礙小兒注意缺陷障礙
由多種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及社會問題等原因,單獨的或協同一起所造成的一種綜合徵。
目前較多人認為本病有遺傳傾向,家系調查中患兒的兄弟姐妹中患多動綜合徵者明顯高於非血緣者,單卵雙生子的同病率高於雙卵雙生子,在患兒親屬中酒精中毒,反社會人格,癔症者也明顯較多,患兒父親幼年時有注意力不集中者也較多,以往曾一度認為食物添加劑(如食用色素等)是導致多動的原因,但最後未能找到因果關係,不良的社會環境,破裂家庭,經濟過於貧困,住房過於擁擠,父母性格不良或有其他心理障礙,長期寄養於不良條件的家庭等,均可構成本病誘因。
(二)發病機制
本症的發生與行為的腦調節有關,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本症個體的腦結構和功能與正常個體存在差別,採用神經影像學技術,包括正電子發射體層攝影(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以及單光子發射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SPECT),一些研究發現本症個體的大腦額葉(前額葉),基底節和胼胝體在形態上與正常對照組不同,這些部位的血流量和葡萄糖代謝也較正常人群為低,由於大腦額葉是腦的執行中樞,該中樞通過與大腦其他部位的聯繫,管理信息的加工,負責加工傳入的信息並選擇適當的情感和運動反應,研究者因此假設本症個體的額葉,由於與腦的其他部位的聯繫發生了改變,而不能正常地發揮其執行功能,這種聯繫的改變涉及腦內兒茶酚胺類神經介質(多巴胺及去甲腎上腺素)水平的變化,其理由是能夠改變上述神經介質的精神振奮藥如哌甲酯對本症有效。
一般認為注意缺陷多動綜合徵的核心問題是注意缺陷,然而近年的一些研究對此提出了質疑,在事件相關電位(ERP)中,N2往往代表信號檢測,P3則代表信號加工過程,採用ERP檢測ADHD兒童,發現了N2波波幅降低,而這種現象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而好轉,這也許支持本症兒童存在注意缺陷,但是ERP的另外一個更為多見的發現是P3波幅的降低和潛伏期的延長,表明ADHD兒童的主要問題可能是接受信號後的信息加工缺陷,按照信息加工心理學的觀點,這種缺陷表現在兒童接受信息後反應輸出的異常,換一句話說,兒童不能選擇恰當的反應,不能抑制接受信息後的不恰當反應,是兒童的不恰當活動使我們認為兒童不能集中注意力。
目前認為本症的發生有遺傳學的基礎,本症患者血緣親屬中的患病率明顯高於非血緣者,單卵雙生子同病率極高,儘管確切的遺傳方式尚不清楚,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正採用分子遺傳學技術確定可能的基因,1995年Cook報導一些有本症家族史的病人的多巴胺轉導基因存在著缺陷,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本症的遺傳根據,這與前述有關多巴胺在本症發病機制中的作用是吻合的,此外,目前已知Ⅳ型多巴胺受體基因(dopaminetype4receptor,DRD4-7)是一個含有7個重複系列的非編碼區域,是與成年人格因素中的探索新奇相關的基因,在本症兒童中,30%含有這種7個重複系列的等位基因,而在普通人群中僅為一半,在一種稱為甲狀腺素廣泛抵抗症(generalizedresistancetothyroidhormone,GRTH)的罕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中,約70%的兒童和40%的成年人表現為本症的症狀。
儘管遺傳因素在本症病因中有重要作用,環境因素仍然對具有所謂本症素質人群的表達有非常顯著的影響,這些環境因素包括家庭或學校教育環境不良,父母親的社會經濟地位低下,兒童早期情感剝奪,父母親的人格障礙等,其他的一些相關的環境因素還有諸如鉛中毒,服入食品添加劑等,但是缺乏一致性的意見。

症狀

小兒注意缺陷障礙的症狀:
學習困難易激動語言發育遲緩注意力不集中
1.活動過多表現為明顯的活動增多,過分的不寧靜,經常來回奔跑,在教室里不能靜坐,常常在座位上扭動或站起,過度喧鬧,話多,不守紀律,不聽命令,越是需要保持安靜和遵守紀律的環境中,多動越突出,喜歡玩危險的遊戲。
多動可分為持續性多動(pervasivehyperactivity)及情境性多動(situationalhyperactivity),前者多動性行為較嚴重,不分場合,在學校及家中表現均明顯,而後者僅在某些場合(往往是學校)出現多動,而在另外場合沒有多動行為。
2.注意力不集中為本症主要表現之一,上課時不能堅持認真聽老師講授,常易受外界的細微干擾而分心,如被教室外面的腳步聲,談話聲或汽車喇叭聲所吸引,或觀察黑板上,天花板上或課桌上的污點,做作業也不能全神貫注,做做停停,或粗心草率;做事不能堅持始終,虎頭蛇尾,本病的注意缺陷主要累及高級的注意形式(“主動注意”),即選擇一定目的和方向(如聽課),主動將注意集中於這個方向,同時要自覺避開與目的無關的刺激(如窗外鳥叫),患兒在注意的方向選擇上以及維持注意上都有缺陷,對無關的刺激卻給以過多的注意。
3.衝動行為情緒不穩,易激動,缺乏自制力,任性,易於過度興奮,易受外界影響,且易受挫折,好與同學爭吵。
4.學習困難雖然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必需的注意力,缺少堅持性,因而學習成績落後。
5.神經發育障礙持續性多動症患兒常有此表現,如精細協調動作笨拙,繫鞋帶扣紐扣不靈活,分辨左右困難,有時尚可伴有語言發育遲緩。

飲食保健

多吃一些清淡維生素營養含量高的食物,補充體內缺乏的維生素。

預防

本症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共同影響所致,因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無系統預防措施。

治療

(一)治療
1.教育干預教育對本症兒童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無論對合併或沒有合併學習障礙的兒童都應該給予個體化的特殊教育,所謂個體化教育就是要針對兒童在氣質,性格及其智力等個性因素方面的特點因材施教,在作業布置,課後輔導,課外活動以及課堂提問等方面應該對本症兒童給予特別的安排,由於大多數兒童都在學習和生活中經歷過很多的失敗和挫折,因此教師和家長運用正性強化,消退,負性強化和懲罰等行為矯正技術,主要用鼓勵(正性強化)的方式,幫助兒童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斷獲得成功或進步的體驗是教育的關鍵,適當的溫和的懲罰有時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必須嚴格禁止體罰和責罵的教育方式,家庭,學校和專業機構的協作模式在教育干預中可以起到最佳的效果。
2.家庭諮詢家庭對於本症的全面了解是治療的關鍵,在確診之後,專業人員和家長務必就障礙本身,行為矯正,情感支持,藥物治療以及預後等問題進行全面的交流,兒童本人需要獲得支持,家庭也需要得到支持,去除家庭中的不和諧因素,改善父母關係以及親子關係對本症的治療尤其是防止繼發性障礙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父母親參與孩子的活動,使孩子動靜結合,活動有目的,有計畫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對於減少多動,改善注意力有幫助。
3.藥物治療中樞興奮藥對多數病例有效,可改善行為,減少多動,加強注意力集中,常用的藥物有:
(1)哌甲酯(哌醋甲酯,利他林):口服吸收快,作用持續2~4h,起始量每天0.3mg/kg,無效可逐步加至0.6mg/kg,每天最大量不超過30~40mg,分2次口服,晨起和中午服,6歲以下不宜服本藥,副作用是食欲不振,失眠,腹疼,面色蒼白等,此類藥物能改善患兒注意力,而對衝動,多動等無大影響。
(2)匹莫林(苯異妥英,pemoline):起始量每天2.25mg/kg,1次/d,晨起服,作用持續12h,需服3~4周才能判斷療效,副作用不大,需注意肝功能變化。
4.感覺統合訓練感覺統合治療是由美國的艾爾絲創立,運用於兒童多動症和兒童學習障礙的治療,該療法主要運用滑板,鞦韆,平衡木等遊戲設施對兒童進行訓練,根據報導和觀察,對於減少兒童的多動行為有較好的療效。
5.其他治療主要有大劑量維生素治療,補充礦物質以及排鉛治療。
心理,教育,行為治療:減少患兒,家長的精神負擔,教育周圍人停止對患兒歧視或責罵,以免造成患兒精神創傷,加重社會適應障礙,影響主動接受治療,訓練注意力集中,避開環境中的無關刺激,糾正不良行為,鼓勵取得的任何進步。
(二)預後
國外經多年追蹤研究發現1/4~1/3患兒成年後有人格障礙,反社會行為,飲酒,服藥或吸毒成癮,夥伴關係不良,自尊心低下,注意障礙,易衝動,不安分以及焦慮,抑鬱性障礙等,他們在學習和未來事業上的成就明顯低於同齡人,早期干預是影響預後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症堅持長期綜合治療預後良好。

檢查

小兒注意缺陷障礙檢查項目:
智商尿常規血常規便常規
一般無特殊。
常規檢查一般無特殊發現。

診斷鑑別

診斷
本症的診斷目前主要為臨床診斷,全面分析病史,出生史,發育史和家族史,要做神經系統檢查,發育檢查,智力檢查及行為評定等,診斷本病應符合以下幾項標準:
1.起病年齡小於6歲,症狀持續存在超過半年。
2.必須有活動過多及注意力不集中表現,二者同時存在,其他常見的症狀可協助診斷,如易衝動,行為魯莽,做事不顧場合,不重視社會或學校的規範,學習困難及運動笨拙等,但這些症狀不是診斷本症所必需。
3.排除標準需排除其他行為障礙,情緒障礙或明顯智力低下。
學齡期兒童急性起病,表現為多動,常常是某些器質性疾病(如腦炎,風濕性腦病)或功能性精神病的表現。
鑑別診斷
1.精神發育遲滯(mentalretardation)兩者均可表現有多動,衝動和注意力不集中等,輕度精神發育遲滯患兒存在智力落後,在語言感知覺和運動方面也存在發育遲滯,而本症患兒儘管可能存在智力結構的異常,但是通常總體智商是在正常範圍。
2.抽動症(tic)抽動症表現為身體某部位肌肉或肌群不自主的,間歇性的,快速突然而反覆的收縮運動,與本症明顯不同,但是抽動症合併本症現象常見,需要注意鑑別。
3.兒童孤獨症(childautism)多數兒童孤獨症患兒存在顯著的多動表現,容易誤診為本症,但孤獨症以語言障礙,交流障礙和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徵,詳細詢問病史不難鑑別。
4.兒童正常範圍內的多動正常兒童尤其是3~6歲的兒童多好動,同時注意力維持時間較短,與兒童氣質有關,鑑別時要注意家長和教師自身的氣質或個性與兒童氣質個性之間的配合狀況,常見於好靜的父母或教師給好動的兒童貼上類似的多動症“標籤”,嚴格按照本症診斷標準能夠避免誤診。

併發症

學習成績落後,情緒障礙,問題行為和品行障礙多為繼發性,本症兒童由於上述問題,可能經常受到老師批評和家長的打罵,患兒往往缺乏自信和自尊,容易繼發情緒障礙,包括焦慮(約25%)和心境障礙(20%),各種問題行為的發生率也較高,尤其是違拗性障礙發生率可達50%,重者出現品行障礙(30%~50%),患兒早期表現為行為幼稚,違拗,與同學相處不良,與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聚在一起,或是退縮,孤獨,繼而撒謊,偷竊,離家出走乃至少年犯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