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斜頸推拿

肌性斜頸是以一側胸鎖乳突肌因纖維攣縮(縮短)而致的以患兒頭偏向患側,下頦轉向健側為特徵的疾病。多數患兒患側胸鎖乳突肌可觸及硬結或包塊,中醫稱為“筋縮”。小兒肌性斜頸多為先天性,發病率約為0. 3%一1.90/0,小兒推拿是保守治療的首選方法。

概述

肌性斜頸是以一側胸鎖乳突肌因纖維攣縮(縮短)而致的以患兒頭偏向患側,下頦轉向健側為特徵的疾病。多數患兒患側胸鎖乳突肌可觸及硬結或包塊,中醫稱為“筋縮”。
小兒肌性斜頸多為先天性,發病率約為0.3%一1.90/0,小兒推拿是保守治療的首選方法。

生理解剖特點

胸鎖乳突肌起於胸骨柄和鎖骨胸骨端,斜向後上止於顳骨乳突。一側收縮,頭側屈同側,並轉向對側;兩側收縮使頭後仰。其收縮有助於提胸廓,助吸氣。胸鎖乳突肌上段主要由枕動脈,中段由頸外動脈,下段由甲狀腺上動脈供血。主要由副神經支配;神經人肌點在成人約位於乳突尖下方4cm處。

病因病機

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宮內壓迫學讜”認為胎兒胎位不正,局部異常高壓,或動脈痙攣、狹窄,或靜脈堵塞,血液回流不暢等致局部缺血或瘀血,影響肌肉發育,或壞死,並纖維化。“產傷學說”根據難產,特別是臀位產患兒約占3/4,推測其可能原因為外傷致局部炎症或損傷後肌肉退行性變和瘢痕化。
病變多位於胸鎖乳突肌中下段,最初為質硬腫塊,數月內可逐漸縮小,由於肌肉被纖維組織所代替而引起攣縮。

診斷

(一)診斷要點
1.患兒頭部傾斜,表現為頭偏向患側,下頦轉向健側。
2.胸鎖乳突肌處可觸及質地較硬,梭形或橢圓形包塊。
3.患側因面部肌肉及斜方肌萎縮致眼睛變小,面部瘦小而左右不對稱。
(二)鑑別診斷
1.骨性斜頸因頸椎異常而致斜頸,兩側胸鎖乳突肌對稱,無包塊,X片可鑑別。
2.眼肌異常眼外肌肌力不平衡,一側遠視,一側近視時,小兒常以偏頸斜視代償。

治療

(一)治法
疏經通絡,軟堅散結。
(二)操作
1.捻揉胸鎖乳突肌患兒頭偏向患側,使患側胸鎖乳突肌放鬆,以食指第二指節橈側與拇指指腹相對捏住胸鎖乳突肌,從上至下捻揉20餘遍;後定點於包塊處捻揉並振之,多3揉1振,5~8分鐘。
2.彈撥胸鎖乳突肌一手固定肩部,一手捏住胸鎖乳突肌向前,向後推撥,3~5遍。
3.頸項旋轉一手托患兒下頦,一手托後枕部,雙手協調使患兒頭偏向健側,並使下頦旋向患側,至極限位,停留數秒,回原位。反覆操作20次。
4.頸部抻法與患兒同向坐位。一手從患側腋下插入,手掌向上,下壓肩部,一手噩於患兒頭側,兩手同時用力,向相反方向扳動,使頸部最大限度傾向健側,20次。
5.拔伸頸項兩腿夾持患兒腿部,一手置於患兒下頜,一手扶其後枕部,兩手用力向上拔伸,反覆操作10次左右。

注意事項

1.治療時機本病病理改變為肌肉纖維化,時間越長,肌纖維化程度越重,手法治癒難度越大,超過1歲,療效較差,故宜早發現,早治療,且天天堅持。
2.旋轉、拔伸手法最後操作,力度適中,亦可與放鬆手法交替進行。
3.手術指征①頭部旋轉受限超過一年;②一側面部發育不良,兩側明顯不對稱;③經保守治療1年無改善,或改善不明顯者。
4.生活調理嬰兒熟睡時,可根據其斜頸趨勢選擇高低不同的沙袋或米袋使之固定於與病理相反位置。平常應在患側逗患兒,使其下頦轉向患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