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分離性焦慮症

小兒分離性焦慮症是兒童時期較常見的一種情緒障礙,離開家或親人時出現發作性緊張、莫名恐懼與不安,常伴有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的異常。

基本信息

發病機理

(一)發病原因  

小兒分離性焦慮症(separationanxiety)的誘發因素包括強制性的分離,如父或母的亡故、患病或父母離異。這些因素對那些有遺傳素質的兒童來說,易誘發焦慮。

(二)發病機制 

1.遺傳因素:患有焦慮症的父母所生的子女,焦慮症的發生率明顯高於正常父母所生的子女。而且同卵雙生子焦慮症的同病率可高達50%,這些都說明分離性焦慮症與遺傳有著密切的關係。2.親子過分依戀:患有分離性焦慮的小兒平時一直與母親或固定的養育者呆在一起,不與外界接觸,而母親則往往對孩子過於珍愛、過分保護,事事包辦、處處代勞,從而使小兒養成膽小、害羞、依賴性強、不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一旦與母親突然分離,就容易出現分離性焦慮。
3.生活事件影響:在出現分離性焦慮之前,往往有生活事件作為誘因,常見的生活事件為與父母突然分離,在幼稚園受到挫折,不幸事故如親人重病或死亡等。

臨床症狀

(一)症狀  

表現為小兒與親人分離時深感不安,產生明顯的焦慮情緒,多數小兒常無根據的擔心親人會離開自己發生危險或意外的事故,因而不願離開親人,不去幼稚園或拒絕上學,即使勉強進學校,哭哭啼啼或有掙扎,有的小兒還會有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症狀,出現嘔吐、腹痛、頭痛等,病程持續數月至數年。

(二)併發症

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症狀,如心慌,胸悶、尿頻,尿急等。易出現食慾減退、胃腸功能紊亂,或呈營養不良容貌,夜間入睡困難、夜眠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偏差,有時演化為學校恐怖症。

臨床診斷

1.≥3個以上的下述焦慮症狀
(1)離開家或親近的人出現過分的痛苦。
(2)持久和過分的憂慮失去親近的人,或災禍可能降臨於親近的人。
(3)持久和過分的憂慮不祥的事導致與親近的人分離。
(4)由於害怕分離,出現持久的拒絕上學或去其他地方。
(5)沒有親近的人陪伴,或在其他情境中沒有成人做伴,經常過分害怕,或不願獨自一人。
(6)沒有親近人的陪伴,常拒絕上床睡覺,或不願離家睡覺。
(7)因害怕分離而出現反覆的夢魘。
(8)當與親近的人分離時有反覆的軀體症狀如頭痛、胃痛、噁心嘔吐等。
2.病情至少4周。
3.疾病發生在18歲之前。
4.症狀明顯影響社會交往、學習或其他重要的功能。
5.排除廣泛性發育障礙、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神經症。

治療預防

(一)行為治療  

包括脫敏法,即逐漸使患兒接近害怕的情景;認知行為治療法,減少患兒過多的焦慮;家庭治療,即幫助父母以適當的態度對待孩子的焦慮。無論哪一種方法,治療的核心是逐漸暴露,使患兒能面對害怕的情景。

(二)藥物治療  

20世紀50年代苯二氮卓類藥出現,取代了一些鎮靜藥,而稱為“抗焦慮藥”,其中常用的為地西泮(安定),日口服劑量為1~2.5mg,分2~3次服(小於5歲)。
三環類抗抑鬱劑丙米嗪在臨床上已用於分離性焦慮的治療,此藥也常在單獨行為治療時,療效不明顯的情況下,與行為治療合用。據報導此藥結合行為治療對年幼兒童拒絕上學的療效較好,但此藥不作為分離性焦慮症的首選治療。

(三)護理預防  

重視兒童心理健康,為母親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諮詢,消除家庭環境或親職教育中的不良因素,克服父母自身弱點或神經質的傾向,提供父母生物反饋療法(鬆弛療法),幫助小兒全身放鬆訓練,配合遊戲、音樂療法等,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