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師訪友錄

這本拙著共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歐非旅絲》,是作者1981年7月至8月隨中國歌劇舞劇院表演藝術家小組赴法國、西班牙參加國際民間藝術節,以及1982年12月我帶文化部調查巡視組赴衣索比亞、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埃及、索馬里等國考察駐外使館文化處工作後寫的散文集。第二部分,是1984年11月參加中國文化工作者代表團赴菲律賓訪問後寫的《菲島情話》。第三部分《尋師訪友》是作者自1954年參加工作起,幾十年來在報刊上發表的文章選輯。第四部分,是四首譯配的俄羅斯民歌和羅馬尼亞民歌。第五部分是《馬越成長的風波》及《附錄》。

書籍簡介:

書名:尋師訪友錄
作者:於文濤

出書機構: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網路支持:個人出書網 老人出書網
推廣發行:時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傳:時代教育出版社 時代文獻出版社 時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5月
字 數:420千字
頁 數:574頁
版 次:2009年6月第1版
開 本:850×1168 1/32
紙 張:膠版紙
包 裝:平裝
定 價:56元

作者簡介:

於文濤,男,著名編輯。

內容簡介:

《歐非旅絲》曾於1985年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印數五千四百冊,銷售一空。那時出書還比較順利,出版單位用不著讓作者“包銷”,還按字數計付稿酬。這本小冊子還曾在1986年舉辦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展出。
1984年11月,中國文化工作者代表團訪問菲律賓。代表團團長是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局長丁谷。代表團成員有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郭淑珍、北京舞蹈學院教授許淑英,以及我和外聯局的同志丁偉、栗健。
出訪期間,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陳嵩祿與我交談時曾說,現在國內有關菲律賓的出版物很少,希望我回國後寫點東西介紹菲律賓,當然能寫本書更好。我說,訪問僅僅一個星期,寫本書談何容易。他說:“使館可以給你提供資料。”去碧瑤時,我與使館文化處一秘林東民同志同住一個房間,他也提出這種希望。使館的同志真是說話算數,代表團回國後不久,我便收到了文化處車兆和同志托人帶回的資料和出版物。有一本是圖文並茂的英文版《菲律賓馬科斯》(Marcos of the Philippines),還有使館複印的英文版的《菲律賓歷史》等。伊梅爾達馬科斯會見代表團時,菲律賓記者拍攝的照片也一起帶回。看到這些資料我真是喜上眉梢,心裡甭提多高興了。回國後,我也曾在書店裡尋找有關菲律賓的書,但均空手而歸。
1984年底我便開始動筆。其實在回國之前我就開始構思了。該書第一篇《悠悠茉莉情》便是在菲律賓時起草的。
1986年底,我調至《中國文化報》社工作,工作很忙。白天上班,晚上“爬格子”,寫寫停停,停停寫寫,就這樣斷斷續續,幾乎用了近兩年的時間才脫稿。總算了卻了一樁心事。取名《菲島情話》。
脫稿後,出版遇到了困難。曾有兩家出版社看了稿子後願意出書,但他們的要求讓我難以接受。第一家出版社倒沒說讓我出錢,但卻要我包銷幾百本。我又不是書販子,擺書攤的,我拒不接受。不出也罷,告吹。第二家出版社看了書稿也沒說要錢,但得讓我包銷幾百本,並且提出一個讓我啼笑皆非的“條件”,讓我在出書後請菲律賓駐華大使出席首發式。天哪,這不是讓我為難嗎?值得打擾大使嗎?再說我也不認識人家。於是出書的事再次告吹。
當時,報社社長馬畏安曾讓我去中國文聯出版公司打聽一下,出書“行情”。他說,報社有幾個同志寫了書(包括我寫的《菲島情話》),他想讓公關部弄點錢幫大家出一下。因為中國文聯出版社公司曾出版過我寫的《歐非旅絲》,所以才讓我去打聽。我理解老馬的一片好心。我去了,問了負責人,他說十萬字作者要付一萬元的費用。回來我給老馬匯報,老馬直搖頭:“好傢夥,這得多少錢呀!算啦,不出啦!”這事又一次告吹。
就這樣,我想,出書這么難,算了。但有時又想,陳大使和老林對我的希望我“驢年馬月”才能兌現?使館還費心捎回那么多珍貴的資料讓我參考,我把書稿壓在書攤里“睡大覺”倒挺“安靜”,可是我心裡多著急呀!但又無可奈何。我這個人又不願意求人,好像我要想出書出名似的,其實根本不是這樣。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我還不願與“豬君”齊名哩!時間一長,我也就個疲了,灰心了,不出就不出,等我死了讓兒子、孫子看看老子還有這么段經歷;他們要沒興趣看,就一把火,或者當廢紙處理了得啦!倒也省事。
今年,我訂了一份《炎黃春秋》雜誌。在第二期上,一則“廣告”吸引了我,我高興得幾乎要跳起來。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廣告”說:“自古以來,中國讀書人都有出版個人或家族文集的習慣,但現在出版社內容審查嚴格且價格昂貴,誰能幫助廣大民間作者出書呢?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公司專門設立《個人出書網》為個人少量出書提供專業服務……”簡直說到我心坎里了。“廣告”中標明的“服務流程”很規範專業。我當即撥通了“廣告”中告知的塗主編的電話,說明我的情況。這天是2009年2月10日,當天下午塗主編和責任編輯陳剛兩位同志便來到我家裡,談出書事宜。他們這種為作者熱心服務的兢業精神很讓我感動。當時就把出書的事確定了下來。二十多年啦,《菲島情話》有“救”啦!夜裡我高興得失眠,後半夜才迷迷糊糊地睡著。第二天我便開始用一周的時間把書稿看了一遍。我覺得除了書中提到的一些人士可能有變化之外,菲律賓的歷史不會變,菲律賓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不會變,華僑華人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不會變,中菲兩國人民的友好歷史不會變,菲律賓的風土人情不會變。歷史是任何人也改變不了的。至於書中收不收入伊梅爾達馬科斯會見代表團時的談話和照片,我認為也應該收入。不管伊梅爾達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有多少雙“鞋子”,可是中菲兩國建立外交關係她功不可沒。她是中國和菲律賓建立外交關係的奠基人之一。她對中國非常友好,十年中他訪問中國達七次,世界各國領導人中有誰能夠這樣?他說:“我們是一家人。”我應該讓大家看看伊梅爾達的美麗風采和她對中國人民有著深厚情誼的談話。
2月16日,我提著沉甸甸的書稿去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公司,見到了塗金燦主編,他熱情地接待了我。在我與責任編輯陳剛商量關於出書的一些具體要求之後,與塗金燦主編簽訂了出書契約。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實在好極了。
但是,每當我想起曾經十分關心《菲島情話》寫作和出版的周而復和丁谷兩位老領導,以及林東民同志的時候,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他們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看不到即將出版的書了。我的心裡真是很難過。
這本書里,還收入了五十年代我與陳鋅合作譯配的三首俄羅斯民歌和與陸濟新譯配的一首羅馬尼亞民歌。
陳鋅是我在北京師範大學學習時的同屆同學,他是俄語系的,我是音樂系的。由於我倆曾一度在學生會工作,所以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的俄語學得很好,1954年畢業後留校任教。他與我一樣酷愛音樂,我倆在一起的時候就是談音樂、聽音樂。當時,我在王府井國際書店買了一些樂譜和蘇聯歌曲集。我們特別喜歡蘇聯歌曲,尤其是俄羅斯民歌,簡直入迷,有時唱著唱著,眼淚不知不覺就流了下來。如果有我倆都喜愛的歌曲,我們就確定下來,由他把歌詞翻譯出來,我來配歌。俄羅斯民歌《不要責備我吧,媽媽》譯配後,最先發表在《北京歌聲》雜誌上,編輯先生不尊重歌名的原文,把歌名改為《我一定要愛他》。多俗氣!我倆都不滿意。於是把這首歌連同譯配好的俄羅斯民歌《當我在郵局當馬車夫的時候》寄給了音樂出版社(現為人民音樂出版社)。音樂出版社把這兩首歌連同在《歌曲》雜誌發表的羅馬尼亞民歌《昨天晚上刮著風》(陸濟新譯詞,於文濤配歌)一起收入了《外國名歌二百首》及《外國名歌二百首續編》。陸濟新我不認識,他當時是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參贊。歌譜和中文譯詞是《歌曲》雜誌編輯鍾立民寄來讓我配歌的。當時羅馬尼亞歌舞團訪華。這首歌曲發表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不僅把歌譜刊登在《廣播節目報》上,而且還向全國廣大聽眾教唱。1965年5月,我隨李昌同志率領的中國政府文化代表團赴羅馬尼亞訪問時,去的第一天晚上,在下榻的飯店吃飯時,一位羅馬尼亞女高音歌唱家就演唱了這首歌曲。當時我對陪同我們的羅方翻譯羅明先生說,我已經把這首歌曲譯配成中文介紹給了中國聽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還給廣大聽眾教唱了這首歌曲。他聽了十分高興。(羅明先生後來曾任駐華大使多年。之前他曾在北京大學學習中文,國語說得極為標準。)
俄羅斯民歌《小銅鈴單調地響叮噹》發表在《天津歌聲》雜誌上,也是著名的俄羅斯民歌發表後,天津的合唱團曾在音樂會上演唱過。我和陳鋅還曾譯配過《莫斯科——北京》的作者穆拉傑里創作的歌曲《友誼比一切都珍貴》,發表在《北京青年報》上。但在“文革”中,我家兩次被抄,這期報紙後來再也沒有找到。所以現在無法收入本書中。
自從音樂出版社五十年代出版了《外國名歌二百首》及《外國名歌二百首續編》之後,“文革”中橫遭指責、批判討伐,人們只能偷偷地傳唱,粉碎“四人幫”後,全國各地出版社幾十年來爭相出版外國名歌集,其中幾乎都收入了這幾首歌。僅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各種版本的外國歌集就有十多種。最早演唱《不要責備我吧,媽媽》的是女中音歌唱家關牧村,在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關牧村演唱歌曲集》中,以及她好幾個版本的CD光碟及盒帶中都收入了這首歌曲。去年,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的CD光碟《張華敏——俄羅斯歌曲珍品》,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五線譜歌曲視唱》,以及1999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歌集《中外名歌聖經》(1166首)和該社2007年出版的《中老年聲樂教程》也都收入了這首歌。
我這一生,雖然當初學的是音樂,但在音樂創作方面少得可憐。除了在人民音樂出版社工作時算是務了五年多的“正業”,編輯出版了一些音樂理論方面的書籍;1990年應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之邀,為凌之鳳任總導演、白唐任導演的十一集電視連續劇《吳晗》作曲(與邊江同志合作);還曾寫過一些有關音樂的評論文章外,僅僅只有這幾首譯配的外國歌曲。我是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根據幾年來協會寄給我的“通知”計算,現在拒不完全統計,全國有約五十多家出版社和公司出版的歌集、盒帶及CD光碟中收入了這幾首譯配的歌曲。這使我感到很欣慰。
在本書的最後,“附錄”了1957年《馬越成長中的風波》在《北京青年報》發表後,社會各界人士參加報紙開闢的專欄討論的文章,北京出版社在同年出版的《馬越成長的風波》一書的《前言》中寫道:“我們認為,《馬越成長中的風波》是有典型意義的,它向教師、父母以及關心下一代成長的人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究竟應該怎樣教育孩子?”我現在仍然認為,這段“前言”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教育孩子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馬越成長中的風波》一書的發行量達四萬一千冊,這個數字在當時是不小的。
讓我想不到的是,在《馬越成長中的風波》發表和出版四十多年後的1999年,《中國石化報》記者俞珉女士,經過到處打聽,最後通過我們單位終於找到了我,對我進行採訪,了解我在當時采寫《馬越成長中的風波》的情況,並借走了有關資料、剪報、馬越寫給我的信件以及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馬越成長中的風波》這本小冊子。不久便在《羊城晚報》上以“特約記者”的身份發表了長篇通訊,報導了招貼畫《我們熱愛和平》上馬越和小女孩孟運的今昔情況。緊接著,上海東方電視台編導胡釗女士又根據這篇通訊,跟蹤拍攝了電視紀錄片。她來我家採訪時,給了我十多分鐘的時間,講述了當時我采寫的情況和感受,攝像師拍錄了有關文字資料及照片等等。胡釗還採訪了馬越曾讀書的北京國小、分司廳國小等處。
紀錄片播出時我不知道,還是一個朋友打電話來說:“老於,昨天晚上我在上海東方電視台看見你接受記者的採訪啦!”
但是,讓我至今不解的是,在“文革”中,我被打成“516反革命分子”被批鬥時,竟有人憤怒地斥責我:“於文濤,你寫的《馬越成長中的風波》矛頭指向誰?!”文章寫的明明白白,竟然提出這樣的問題,我當時根本拒絕回答。不知他追問的所謂“矛頭”是何目的和用心!而《馬越成長中的風波》又與“516”又有何干係?
這本拙著實際上是我的寫作“合集”,是我幾十年來“爬格子”的心血。半個多世紀以來,時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時間的跨度很大。書中的內容肯定會有各個時期的“烙印”,有與當今不合時宜之處。我想讀者朋友會以歷史的眼光對待,會理解和諒解的。
書要出版了,應該感謝的人很多。如果列一個名單,會是一大長串。請各位支持我並為本書付出辛勞的朋友原諒,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我會把你們永遠記在心裡,永誌不忘。穆拉傑里的歌曲唱道:“友誼比一切都珍貴!”是的,友誼地久天長!我們不是諸葛亮批評的那種“難以經遠”的“勢利之交”,我們是他讚揚的“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葉,能四時而不衰,歷夷險為益固”的真誠朋友。你們永遠是我的摯友。
幾十年來,在國內外我結識了許多朋友,也採訪過不少朋友;有的寫成了文字,有的沒有寫成文字,但他們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都曾給我以幫助、啟迪、關懷和教育。現在有的已經過世,有的還健在,他們的音容笑貌、言談話語如今歷歷在目,使我永遠難以忘懷。
尋師訪友國內外,良師益友伴我行。就讓這本《尋師訪友錄》作為友誼的見證、懷念和紀念。
(以上為《尋師訪友錄》中的《書後絮語》)

本書目錄:

一、歐非旅絲
蒙居涌的深情
孟迪尼亞克的日日夜夜
羅歇福爾的雪浪花
波城與亨利四世
西班牙交響曲
巴榮納散記
古爾塞熱
夢裡塞納河畔
戈雷島今昔
尼羅河畔的歌聲
非洲之角的友情
奈及利亞風情
鮮花盛開的非洲高原
二、菲島情話
悠悠茉莉情
心靈的聖殿
馬尼拉夜曲
藝術交流
阿虞斯汀教堂的音樂會
碧瑤散記
黎薩爾廣場隨想
藝術家的搖籃
在國家藝術家的家里做客
夜總會印象
馬尼拉情曲
馬拉卡南宮
聖誕節前的馬尼拉
納拉樹
花好月圓
奎松城一瞥
親切友好的會見
最後的晚餐
普拉扎之夢
三、尋師訪友
重操舊業憶當年
如此校長
附:批評的一個好例子
平凡可敬的年輕人
第四支隊的大字報
金日成將軍之歌
愛的要說,恨的要說
翻身復仇鬧革命
在戰鬥的生活中紮根
友誼的歌聲
舞台上下新事多
韃靼歌舞團的優美演出
藝術團體的好朋友
老藝人的喜悅
書場見聞
音樂新園地
從戰鬥的延安生活中受教育
《武則天》劇場見聞
《杜鵑山》上的革命烽火
導演舒強和青年演員之間
溝頭土台第一課
千里馬時代的紅色宣傳員
深情厚誼
文化宮的夏天
革命烽火中的歌曲
愉快的相逢
“禮物”
三訪北京電影演員劇團
和少年觀眾一起看《岳雲》
北京電影演員探討趙丹的表演藝術
火焰山下的風暴
馬連良和他的小徒弟
訪木刻家古元
他們是舞台上的好教師
作家與導演之間
眾口齊夸雙雙好
老戰友歡聚話“戰友”
緊急電話
翻身農奴演《農奴》
翻身農奴演農奴
拍攝紀錄片的人們
北京電影、話劇、戲曲演員探討如何演好當代工農兵
“詩歌朗誦演唱”下鄉見聞
革命英雄的光輝形象
清潔工人的歌聲
三月,三年,三個三年
一堂生動的階級教育課
《箭桿河邊》搬上了京劇舞台
難忘的“備忘錄”
難忘的“小事”
開幕前夕的心情
從“麥子間苗”想起的
帶著“禮物”回娘家
公社畫題實在多
劇場內外傳佳話
一顆紅心
多瑙河畔創新業
這裡是鍛鍊革命戰士的學校
歡聚在歐洲歌舞之鄉
中國,世界:既要橫著比更要豎著比
春光明媚的里程
夢裡蘭亭
巴比倫國際藝術節見聞
博山明珠
國際主義精神的頌歌
非洲之角“美人國”的友情
箭桿河畔的明星
紀念史沫特萊逝世四十周年座談會
迷人的“南戴河之夏”藝術節
引人入勝的“環遊世界宮”
黃河?寧夏?世界
加強民族團結—促進藝術繁榮
“山川多丘壑,雲過見高峰”
中國作曲家與交響樂
反法西斯戰爭的光輝史詩
A Glorious Epic about the World Anti-fascist War
四、譯配歌曲
不要責備我吧,媽媽
當我在郵局當馬車夫的時候
昨天晚上刮著風
小銅鈴單調地響叮噹
五、風波前後
馬越成長中的風波
風波過後猶成材
[附錄]《馬越問題對我們的啟發》討論文章選編
六、書後絮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