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堂霍山石斛

尊老堂霍山石斛

尊老堂霍山石斛全稱是安徽省霍山縣尊老堂石斛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5年4月17日,主要經營範圍:組織收購,銷售成員種植的石斛等中藥材(國家限制產品除外)組織採購,供應本社成員所需的肥料,種苗等生產資料。總部地址:安徽省霍山縣太平畈鄉太平畈村。

主營品種

霍山石斛、百合、靈芝、天麻、茯苓等,其中尤以霍山石斛培育技術在當地技術處於領先地位

簡介

霍山石斛發源地早期發展的合作社之一,走原產地原生態發展之路,集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合作社旗下石斛基地始建於2007年,歷年陸續擴建,分期採收,循環發展,現有原生態石斛園200畝,仿野生種植基地150畝。品種主要有霍山米斛、霍山鐵斛。商標“尊老堂”。米斛(龍頭鳳尾)、鐵皮(霍楓斗)、石斛鮮條、石斛盆景、石斛花茶銷往全國各地。原產地種源純正,原生態林下種植,原形態綠色加工,品質至上價格合理,服務周到回頭客多——我們的特色優勢!良心做人誠信待人,賣的是良心買的是誠信——我們的經營理念!我們熱忱歡迎四海賓朋實地參觀考察,做客深山農家。

尊老堂石斛農民專業合作社介紹

..
安徽省霍山縣尊老堂石斛農民專業合作社坐落於安徽大別山主峰附近霍山縣太平畈鄉——中華仙草“霍山石斛”基地中心。我們合作社的石斛種在海拔1200米的大別山脈,用野生種源近似野生生長,真正做到“吸天地之精華,沐日月之靈氣”!在吸收石子和樹皮的營養成分中成長,在風吹雨打中蛻變!石斛在青苔岩石上要經過4年的風吹雨打才能採摘!合作社成立於2015年4月,以素有“軟黃金”之稱的中華九大仙草之首“霍山石斛”為主導,輔以天然名貴珍稀滋補品,中藥材及百合、地方名優特產的經營開發為配套。集開發、種植、加工銷售經營於一體的純天然綠色保健品合作社。
在繼續開拓進取的道路上誠邀全國各地有志之士加盟代理,共同發展。為既能推動地方名貴特產(除國家禁止)的商業及人文經濟,又能讓異地群體方便享受到歷代只能作為皇室貢品之用的高檔珍稀保健品。我合作社以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運作。堅持以“原生態”為信念,走霍山石斛應取自“原產地”的路子。在位於霍山石斛的原產地,組織原居民對霍山石斛進行原生態採摘,生態培育,並用傳統手工方法晾乾,定型和包裝。我社產品通過了國家質量監督部門的技術檢驗,品質完全達到10月1日發布的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霍山石斛的單列標準。市場潛力巨大,前景看好。公司現有石斛等中藥材育苗種植基地近200畝,兼有生態養殖基地,力爭打造霍山中藥材第一品牌生態基地。

鐵皮石斛功效與主治

中醫認為,石斛有補虛益胃,養陰明目,清熱生津之功。《神農本草經》記載其“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久服厚腸胃,輕身延年”。《本草再新》亦云石斛“理胃氣,清胃火,除心中煩渴,療腎經虛熱,安神定驚,解盜汗,能散暑”。

潤養陰津

《中國藥學大辭典》一書稱石斛“專滋肺胃之氣液,氣液充旺,腎水自生”,說它善於養陰生津,治療陰虛津虧諸症。事實上,早在2000多年前,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就把石斛列為上品,認為它是滋補佳品,且適宜於久服,並稱其能“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梁陶弘景說石斛的功能在於“益精,補內絕不足”。《本草通玄》也說石斛“甘可悅脾,鹹能益腎,故多功於水土(腎、脾)二髒”。清代著名醫藥學家徐大椿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強調石斛的主要功用在於“益腎陰而安神志,為夾熱傷陰專藥”。清代的另一本藥物書《本草匯言》也說石斛是“培養五臟陰分不足之藥”。中醫學認為,陰液為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具有滋潤形體臟腑、充養腦髓骨骼、抑制陽亢火動的作用,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長發育與生殖等功能活動。如果人體陰液不足,就會出現精神委靡、面色無光、眼乾無神、腰膝酸軟、頭暈乏力、口乾舌燥、咽喉疼痛、大便秘結等症狀。石斛是養陰的要藥,服用石斛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人體陰液不足的問題,能收到良好的滋補效果。清代著名醫藥學家趙學敏認為,每日以石斛代茶飲服,功能與人參、黃芪一樣,對人體具有較好的滋補作用。中國科學院機關門診部於1995年對該院100位科學家服用石斛進行了追蹤觀察。這些科學家大都年事已高,疾病纏身,多有陰虛內熱、口乾舌燥、咽喉疼痛、失眠盜汗、神疲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乾結等症狀,服用石斛後這些症狀都有顯著的改善,收到了良好的滋陰生津效果。腎虛火旺,骨蒸勞熱者,宜與生地、枸杞子、黃柏、胡黃連等滋腎陰、退虛熱之品同用。

健脾開胃

石斛為益胃生津要藥,按中醫“脾胃為後天之本”的理論,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納、腐熟水谷。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容納於胃。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部分,都必須通過脾胃及經脈的作用而獲得氣血營養的補給。正因為脾胃有消化飲食、攝取水谷精微以營養全身的重要作用,是營養的源泉,因此營養充足與否主要取決於脾胃的功能。石斛的益胃生津作用較強,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就說它“久服厚腸胃”,名醫陶弘景也說石斛功能“平胃氣,長肌肉”,《本草再新》認為石斛專“理胃氣,清胃火”。因此,人們還將它稱之為“腸胃藥”,是治療胃脘痛、上腹脹滿的常用藥物。本品長於滋養胃陰、生津止渴,兼能清胃熱。用於胃陰虛及熱病傷津證,主治熱病傷津之煩渴、舌乾苔黑之症,常與天花粉、鮮生地、麥冬等品同用,如《時病論》清熱保津法。治胃熱陰虛之胃脘疼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可與生地、麥冬、黃芩等品同用。

清肝明目

石斛是一味防治肝膽病十分重要的藥物。歷代醫家都認為石斛具有滋養肝陰的作用,是治療各種肝膽病的要藥。石斛還有較好的利膽作用,可用以治療肝炎、膽囊炎、膽石病等肝膽疾病。湖北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運用石斛等藥組成“養陰益氣湯”治療慢性膽結石,結果表明能有效地控制症狀,防止復發。中醫認為,五臟六腑的精氣都通過血脈上注於眼睛,而肝“開竅於目”,眼睛的生理病理與肝的陰精充盛與否關係密切。肝陰精充盛,則眼睛明亮而炯炯有神,轉動靈活,神采奕奕,人也顯得精力充沛;如果陰精不足,眼睛就會黯淡無光,兩眼乾澀,視物昏花,或夜盲等。石斛具有滋陰養肝的功能,故被歷代醫家用作養護眼睛的佳品。宋代《聖濟總錄》中記載的石斛散具有治療“眼目晝視精明,暮夜昏暗,視不見物,名曰雀目”。現代眼科臨床常用的石斛夜光丸,具有滋腎、平肝明目的功效,被用於治療肝腎陰虛所致的視物昏花、夜盲等。因腎精不足而致目昏目暗、視力減退,常用本品配合生地、熟地、山茱萸、草決明、潼蒺藜、地骨皮、菊花、枸杞子等同用。

清熱止痛

清代名醫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強調,石斛功能是“清胃除虛熱”。《本草衍義》也說石斛“治胃中虛熱”。徐究仁在分析石斛的功效時說:“石斛功能清胃生津,胃腎虛熱者最宜。夫肺胃為溫(熱)邪必犯之地,熱郁灼津,胃液本易被劫。如欲清胃救津,自非用石斛之甘滋輕靈不為功。”石斛味苦,用除脾胃之火,去嘈雜如飢及營中蘊熱,其性清、緩,有從容分解之妙,故能退火,養陰除煩。對熱病傷津之胃熱口渴較輕者,用石斛煎湯代茶飲服,即可取效。若陰傷較重,致舌質深紅、舌苔焦黑、乾燥無津、口渴欲飲者,可與天花粉、生地、麥冬同用,以增加清熱保津的作用。若兼有氣陰不足而致發熱口渴,可與黃芪、生地等益氣養陰藥物同用。應該指出,與其他清熱藥物相比,石斛所清解的“熱”完全是一種虛熱,即中醫所謂的陰虛熱盛證,是以陰虛、熱盛並存為特點的,常見持續性發熱或長期低熱不退的患者。藥理實驗表明,石斛能夠顯著降低陰虛熱盛家兔的發熱高峰值和體溫反應指數,縮短發熱時間。這種解熱作用可能與增強機體免疫力、減少組織損傷、減少致熱源的產生有關。石斛也用於溫熱病後期,因高熱而陰津受損,出現口渴舌燥、食欲不振、舌質發紅、舌苔黃黑等症狀,但應注意用本品治療溫熱病,不可用之過早,以免滋補斂邪。石斛還能治療身體各種疼痛病症,這與它所含的生物活性物質生物鹼有關。據現代藥理研究,石斛鹼有一定的止痛作用,與常用止痛藥藥理相似。

強筋健骨

在中醫本草著作中,還有石斛壯筋補虛、健腰膝、祛冷痹的記載。如《神農本草經》記載石斛“主傷中,除痹”。陶弘景《名醫別錄》記載石斛可治療“腳膝痛冷痹弱”。《藥性論》記載石斛“主治男子腰腳軟弱,健陽,逐皮膚風痹,骨中久冷”。《日華子本草》記載石斛“壯筋骨”。究其原因,石斛能滋養陰液,陰液能潤滑關節,從而收到強健筋骨、流利關節、增強抗風濕的效用。腎陰虧虛,筋骨痿軟者,常與熟地、山茱萸、杜仲、牛膝等補肝腎、強筋骨之品同用。

滋陰生津

中醫認為消渴(糖尿病)的發生,主要以腎陰虛、肺胃燥熱為基本病機,以氣陰兩虛為其病理特點。石斛功能養陰清熱潤燥,自古以來就是治療消渴(糖尿病)的專藥。福建中醫藥大學施紅等運用石斛合劑治療40例糖尿病,臨床結果顯示,石斛不僅能顯著降低輕型及初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使血糖恢復正常,而且對重型及病程較長的患者,在原有西藥配合的情況下亦能有效降低血糖。石斛調節血糖用於防治糖尿病併發症亦多有
效。北京中醫醫院運用石斛複方治療糖尿病時發現,石斛在降低血糖、改善症狀的同時,還可降低患者血漿前列腺素水平,對保護糖尿病患者血管內皮細胞有一定的作用,對預防糖尿病血管併發症有積極意義。河南中醫學院等單位的研究也發現,石斛對糖尿病中最常見的併發症糖尿病腎病也有防治作用。

養顏排毒

石斛含有大量的黏液質,對人體皮膚有滋潤營養作用。人進入中年期以後,由於體內陰液日益減少,從而加速了皮膚老化,使之變黑與變皺。服用石斛,可使陰液充足,從而起到延緩皮膚老化的作用。

延年益壽

現代研究表明,石斛含有多種的微量元素,如鈣、鉀、鈉、鎂、鋅、鐵、錳、硒、銅、鉻、鎳等。我們知道,微量元素與人體的健康長壽有密切關係。鈣是構成人體骨骼的必要物質。鐵在體內參與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細胞色素、細胞色素氧化酶的合成,體內三羧酸循環中1/3的酶與鐵有關。錳在體內參與許多酶促反應。鋅與銅是輔酶的組成成分,銅是該酶的活性中心,鋅起穩定酶結構的作用。鉻是胰島素參與糖代謝過程和脂質代謝過程中必需的元素,也是維持正常膽固醇代謝必需的元素。硒具有抗癌作用。石斛能補充上述各種微量元素,有助於多種疾病防治。

抑制腫瘤

石斛能抑制腫瘤,具有抗癌的作用:
朝鮮科學家在研究石斛清熱鎮痛作用時,觀察到石斛對肺癌、卵巢腺癌和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某些細胞株有殺滅作用,具有較強的抗腫瘤活性。對於石斛抗腫瘤的作用,我國科學家也有較深入的研究。如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院進行了體外培養腫瘤細胞株實驗,結果發現石斛中的有效成分對腫瘤細胞株的生長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他們運用以石斛為主的中藥“補肝軟堅湯”治療原發性肝癌,發現具有抗癌增效的作用。臨床實踐也證明,石斛用於惡性腫瘤的輔助治療,能改善腫瘤患者的症狀,減輕放、化療引起的副作用,增強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命。
中醫古籍對鐵皮石斛的評述
1.《本草通玄》言石斛:甘可悅脾,鹹能益腎,故多功於水土(腎、脾)二髒。
2.《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清胃除虛熱,生津,已勞損,以之代茶,開胃健脾,定驚療風,能鎮涎痰,解暑,甘芳降氣。
3.《本草再新》:理胃氣,清胃火,除心中煩渴,療腎精虛熱,安神定驚,解盜汗……性涼而清,得肺之宜。肺為嬌髒,獨此最為相配。主治肺氣久虛,咳嗽不止,邪熱痱子,肌表虛熱。其清理之功,不特於此,蓋肺出氣,腎納氣,子母相生,使肺氣清則真氣旺,順氣下行,以生腎水,強陰益精。且上焦之勢,能令肺氣委曲下行,無苦寒沉下之弊。
4.《本草求真》:石斛,入脾而除虛熱,入腎而澀元氣。但形瘦無汁,味淡難出,非經久熬,氣味莫泄,故止可入平劑以治虛熱。補性雖有,亦惟在人諒病輕重施用可耳。
5.《本草思辨錄》:石斛,為腎藥,為肺藥,為腸胃藥。《本經》強陰二字,足賅全量。所謂陰者,非寒亦非溫,用於溫而溫者寒,用於寒而寒者溫。《別錄》逐皮膚邪熱痱氣,是溫者寒也;療腳膝疼冷痹弱,是寒者溫也,要不出《本經》除痹、補虛二端。大凡證之恰合夫斛者,必兩收除痹、補虛之益,若專以之除痹,專以之補虛,則當棄短取長,而製劑之有道可矣。
6.《本草衍義》:細若小草,長三四寸,柔韌,折之,如肉而實。今人多以木斛渾行,醫工亦不能明辨。世又謂之金釵石斛,蓋後人取象而言之。然甚不經,將木斛折之,中虛,如禾草,長尺余,但色深黃光澤而已。真石斛治胃中虛熱有功。
7.《本草備要》:平補肝腎甘淡入脾,而除虛熱,鹹平入腎,而澀元氣。益精,強陰,暖水髒,平胃氣,補虛勞,壯筋骨。療風痹腳弱,發熱自汗,夢遺滑精,囊澀餘瀝(雷曰:石斛鎮髓。光澤如金釵,股短而中實,生石上者良,名金釵石斛。長而虛者名水斛,不堪用。去頭、根,酒浸用。惡巴豆,畏僵蠶。細銼水浸,熬膏更良。
8.《雷公炮炙論》:凡使,先去頭上子,用酒浸一宿,漉出,於日中曝乾,卻,用酥蒸,從巳至酉,卻,徐徐焙乾用。石斛鎖涎,澀丈夫元氣。如斯修事,服滿一鎰,永無骨痛。
9.《炮炙大法》:長而中實,味不苦者真,去頭上子用酒浸一宿漉出於日中曝乾,卻,用酥蒸從巳至酉,卻,徐徐焙乾。用石斛鎖陽澀丈夫元氣,如斯修事服滿一鎰,永不骨痛,暫使酒蒸用服餌,當如法陸英為之使,惡凝水石、巴豆,畏雷丸。
10.《神農本草經》:味甘,平。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久服,濃腸胃,輕身,延年。一名林蘭(《御覽》引云:一名禁生。《觀本》作黑字),生山谷。《吳普》曰:石斛,神農:甘,平;扁鵲:酸;李氏:寒(《御覽》)。《名醫》曰:一名禁生,一名杜蘭,一名石蓫,生六安水傍石上。七月八月采莖,陰乾。案:《范子計然》云:石斛,出六安。
11.《神農本草經百種錄》:石斛其說不一,出盧江六安者色青,長三二寸,如釵股,世謂之金釵石斛,折之有肉而實,咀之有膩涎粘齒,味甘淡,此為最佳。如市中長而黃色及枯槁無味者,皆木斛也。因近日無不誤用,故附記於此。味甘平。主傷中,培脾土。除痹,治肉痹。下氣,使中氣不失守。補五臟虛勞,後天得養,則五臟皆補也。羸瘦,長肌肉。強陰,補脾陰。久服,濃腸胃,腸胃為中髒之府。輕身延年。補益後天之效。凡五味各有所屬,甘味屬土,然土實無味也。故洪範論五行之味,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皆即其物言之。惟於土則曰稼穡作甘,不指土,而指土之所生者,可知土本無味也,無味即為淡,淡者五味之所從出,即土之正味也,故味之淡者,皆屬土。石斛味甘而實淡,得土味之全,故其功專補脾胃,而又和平不
偏也。
12.《本草思辨錄》:石斛為腎藥,為肺藥,為脾藥,為腸胃藥,諸家論說紛如,而鹹未親切,兼有疏漏。茲節采諸說,補其不足。仍即《本經》、《別錄》之旨,以疏通而證明之。石斛借水石而生,若石挹水以溉斛,斛因石以吸水。石屬金,內應乎肺,氣平亦入肺,水則內應乎腎,其為引腎陰以供肺,肺得之而通調下降無惑矣。斛之生不資纖土,而味甘淡則得中土之正,色黃又主五金之貴,合乎胃為戊土而屬陽明燥金,與肺皆職司下行,故其為用,每以肺胃相連而著。惟既稟土德,何能於脾無與,肺胃與大腸皆一氣直下,又何能於大腸無與。此石斛入腎入肺入胃而兼入脾入大腸之所以然也。石斛得金水之專精,《本經》強陰二字,足賅全量。所謂陰者,非寒亦非溫,用於溫而溫者寒,用於寒而寒者溫。《別錄》:逐皮膚邪熱痱氣,是溫者寒也。療腳膝疼冷痹弱,是寒者溫也。要不出《本經》除痹補虛兩端。痹何以除,運清虛之氣,而使腎陰上濟,肺陰下輸也。虛何以補,布黏膩之汁,而使撼者遂定,豁者遂彌也。是故肺胃得之則下氣平氣,脾得之則長肌肉,腸得之則濃腸,腎得之則益精,大凡證之恰合夫斛者,必兩收除痹補虛之益。若專以之除痹,專以之補虛,則當棄短取長,而製劑之有道可矣。寇宗曰:治胃中虛熱有功。雷曰:澀丈夫元氣。玩此二說,則知有實熱與當利小便者,皆不得用。粗工以內傷外感,悉可倚仗,搖筆輒至。不知施於內傷而誤,其失只在寡效。
13.《神農本草經贊》:味甘平。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久服濃腸胃,輕身延年。一名林蘭,生山谷。幽谷薰風,敷芬布暢。整插金釵,攢叢翠障。林竊蘭名,節如竹狀。潤說千年,神恬津藏,詩,出於幽谷,柳公權聯句,薰風自南來,蘇頌曰:五月生苗。張協賦:和風穆以布暢。百卉蔚而敷芬。劉綺詩:整插補余空。李時珍曰:俗稱為千年潤。蜀人呼為金釵花。江淹賦:攢叢石徑。蘇軾詩:亂山橫翠障。蘇恭曰:石斛如竹節間生葉。元詩:神恬津藏滿。
14.《滇南本草》:石斛,味甘、淡,性平。升也,陰中之陽也。平胃氣,能壯元陽,升托,發散傷寒。(補註)傷寒陽症,傳入陰經,半表半里,或表症陷入於里,有升托發汗解表之功。退虛勞發熱;截寒熱往來,形如瘧症;治濕氣傷經,故筋骨疼痛;升托,散濕氣把住腰膝疼痛,不得屈伸,祛濕散寒,止疼痛。昔有一女子,因身染風感寒,平素陰血虛弱,寒邪伏於三陰經,形如勞症。用石斛湯退勞熱,反作頭疼發熱,煩渴飲水,身熱如火烙,服後劑,身出酸汗,汗後身涼,又用滋陰降火湯痊癒。又石斛湯治虛勞發熱,午前乍寒怕冷,午後發熱煩渴,頭疼體困,飲食無味,自汗盜汗,耳內蟬鳴,頭暈心慌,手足酸麻之症,用石斛(二錢),黃柏(五分炒焦),地骨皮(錢半炙),鱉甲(二錢),秦艽(一錢),生地(一錢八分),薄荷(三分),點童便煎服。(補註)石斛湯治勞熱發燒,病反倒重,後二至三日退熱者病好治,服藥身涼者輕,服此方身反熱者死。
15.《神農本草經讀》:氣味甘、平,無毒。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久服濃腸胃。葉天士曰:石斛氣平入肺,味甘無毒入脾。甘平為金土之氣味,入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陰者,中之守也;陰虛則傷中,甘平益陰,故主傷中。痹者,脾病也;風、寒、濕三氣而脾先受之,石斛甘能補脾,故能除痹。上氣,肺病也;火氣上逆則為氣喘,石斛平能清肺,故能下氣。五臟皆屬於陰,而脾名至陰,為五臟之主。石斛補脾而蔭及五臟,則五臟之虛勞自復,而肌肉之消瘦自生矣。陰者宗筋也,精足則陰自強。精者,陰氣之精華也;納谷多而精自儲。腸者,手陽明大腸也;胃者,足陽
明胃也;陽明屬燥金,久服甘平清潤,則陽明不燥,而腸胃濃矣。(《新訂》)張隱庵曰:石斛生於石上,得水長生,是稟水面之專精而補腎。味甘色黃,不假土力,是奪中土之氣化而補脾。斛乃量名,主出主入,能營運中土之氣而愈諸病也。
16.《證類本草》:石斛,味甘、平,無毒。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痹弱。久服濃腸胃,輕身延年,定志除驚。一名林蘭,一名禁生,一名杜蘭,一名石蓫。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七月八月采莖,陰乾。(陸英為之使,惡凝水石、巴豆,畏僵蠶、雷丸。)陶隱居云:今用石斛,出始興。生石上,細實,桑灰湯沃之,色如金,形似蚱蜢髀者為佳。近道亦有,次宣城間生櫟樹上者,名木斛。其莖形長大而色淺。六安屬廬江,今始安亦出木斛,至虛長,不入丸散,唯可為酒漬、煮湯用爾。俗方最以補虛,療腳膝。唐本注云:作乾石斛,先以酒洗,捋蒸炙成,不用灰湯。今荊襄及漢中、江左又有二種:一者似大麥,累累相連,頭生一葉而性冷。一種大如雀髀,名雀髀斛,生酒漬服,乃言勝乾者。亦如麥斛,葉在莖端,其餘斛如竹,節間生葉也。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石斛,君。益氣除熱,主治男子腰肢軟弱,健陽,逐皮肌風痹,骨中久冷虛損,補腎,積精,腰痛,養腎氣,益力。日華子云:治虛損劣弱,壯筋骨,暖水髒,輕身益智,平胃氣,逐虛邪。圖經曰:石斛,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今荊、湖、川、廣州郡及溫、台州亦有之,以廣南者為佳。多在山谷中。五月生苗,莖似竹節,節節間出碎葉。七月開花,十月結實,其根細長,黃色。七月八月采莖。以桑灰湯沃之,色如金,陰乾用。或雲以酒洗,捋蒸炙成,不用灰湯。其江南生者有二種:一種似大麥,累累相連,頭生一葉,名麥斛。一種大如雀髀,名雀髀斛,惟生石上者勝。亦有生櫟木上者,名木斛,不堪用。雷公云:凡使,先去頭土了,用酒浸一宿,漉出於日中曝乾,卻用酥蒸,從巳至酉,卻徐徐焙乾用。石斛鎖涎,澀丈夫元氣。如斯修事,服滿一鎰,永無骨痛。衍義曰:石斛,細若小草,長三四寸,柔韌,折之如肉而實。今人多以木斛渾行,醫工亦不能明辨。世又謂之金釵石斛,蓋後人取象而言之。然甚不經。將木斛折之,中虛如禾草,長尺余,但色深黃光澤而已。真石斛,治胃中虛熱有功。
17.《新修本草》:味甘、平,無毒。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痹弱。久服濃腸胃,輕身延年,定志除驚。一名林蘭,一名禁生,一名杜蘭,一名石蓫。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七月八月采莖,陰乾。陸英為之使,惡凝水石、巴豆,畏僵蠶、雷丸。今用石斛,出始興。生石上,細實,桑灰湯沃之,色如金,形似蚱蜢髀者為佳。近道亦有,次宣城間。生櫟樹上者,名木斛。其莖形長大而色淺。六安屬廬江,今始安亦出木斛,至虛長,不入丸散,惟可為酒漬煮湯用爾。俗方最以補虛,療腳膝。(謹案)作乾石斛,先以酒洗,捋蒸炙成,不用灰湯。今荊襄及漢中、江左又有二種:一者似大麥,累累相連,頭生一葉,而性冷;一種大如雀髀,名雀髀斛,生者。亦如麥斛,葉在莖端,其餘斛如竹,節間生葉也。
18.《本草綱目拾遺》:出江南霍山,形較釵斛細小,色黃,而形曲不直,有成球者,彼土人以代茶茗,雲極解暑醒脾,止渴利水,益人氣力。或取熬膏餉客,初未有行之者,近年江南北盛行之,有不給。市賈率以風蘭根偽充,但風蘭形直不縮,色青黯,嚼之不粘齒,味微辛,霍石斛嚼之微有漿,粘齒,味甘微鹹,形縮者真。《百草鏡》:石斛近時有一種形
短只寸許,細如燈心,色青黃,咀之味甘,微有滑涎,系出六安州及州府霍山縣,名霍山石斛。最佳。咀之無涎者,系生木上,不可用,其功長於清胃熱,惟胃腎有虛熱者宜之,虛而無火者忌用。《年希堯集驗良方》:長生丹用甜石斛,即霍石斛也。范瑤初云:霍山屬六安州,其地所產石斛,名米心石斛。以其形如累米,多節,類竹鞭,乾之成團,他產者不能米心,亦不成團也。甘平微鹹。陳廷慶云:本草多言石斛甘淡入脾,鹹平入胃。今市中金釵及諸斛俱苦而不甘,性亦寒,且形不似金釵,當以霍斛為真金釵斛。清胃除虛熱,生津已勞損,以之代茶,開胃健脾。功同參。定驚療風,能鎮涎痰。解暑,甘芳降氣。
19.《本草蒙筌》:石斛味甘,氣平,無毒。多產六安(州名,屬南直隸),亦生兩廣(廣東、廣西),莖小有節,色黃類金。世人每以金釵石斛為雲,蓋亦取其象也。其種有二,細認略殊。生溪石上者名石斛,折之似有肉中實;生櫟木上者名木斛,折之如麥稈中虛。石斛有效難尋,木斛無功易得。賣家多采易者代充,不可不預防耳。惡凝水石巴豆,畏白僵蠶雷丸。以酒浸蒸,方宜入劑,卻驚定志,益精強陰。壯筋骨,補虛羸,健腳膝,驅冷痹。皮外邪熱堪逐,胃中虛火能除。濃腸胃輕身,長肌肉下氣。
20.《本草經解》:《名醫別錄》稱生六安山谷,蘇頌謂廣南者佳,綱目謂蜀中者勝。今真石斛乾者色正黃,形如蚱蜢髀。所謂金釵石斛也,其生者高不及寸,極似矮小瓦松,叢生連根,種之瓷盤,亦堪愛玩,然六境罕有,產英邑深山中,峭壁千尋,可望而不可即。采者自巔頂縋巨而下及山腰,用器極力搜剔,令紛紛墜落,始就澗谷檢取,亦至危險矣,且每斤幹才數兩,故采者絕少。今地誌誤為合肥方物,好事者間向徵求。李虛舟大令雲,境無崇山,何由得此,每用為笑。近友人歸自粵西,偶及三七,雲彼地亦甚貴,以上官熬膏,需索無厭也,取之銖錙,用之土苴。吾鄉玉面金芽,尤物非幸,其不及此,猶喜未有讀本草者耳。
21.《本草崇原》:氣味甘平,無毒。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久服,濃腸胃(石斛始出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今荊襄、漢中、廬州、台州、溫州諸處皆有。一種形如金釵,謂之釵石斛,為俗所尚,不若川地產者,其形修潔,莖長一二尺,氣味清疏,黃白而實,入藥最良。其外更有木斛,長而中虛,不若川石斛之中實也。又有麥斛,形如大麥,累累相連,頭生一葉,其性微冷。又有竹葉斛,形如竹,節間生葉。又有雀髀斛,莖大如雀之髀,葉在莖頭,性皆苦寒,不堪用之。石斛叢生石上,其根糾結,莖葉生皆青翠。乾則黃白而軟,折之懸掛屋下,時灌以水,經年不死,俗呼為千年潤。愚按:今之石斛,其味皆苦,無有甘者,須知《本經》諸味,皆新出土時味也,乾則稍變。石斛生於石上,得水長生,是稟水石之專精而補腎。味甘色黃,不假土力,是奪中土之氣化而補脾。斛乃量名,主出主入,治傷中者,營運其中土也。除痹者,除皮脈肉筋骨五臟外合之痹證也。夫治傷中則下氣,言中氣調和,則邪氣自下矣。除痹則補五臟虛勞羸瘦,言邪氣散除,則正氣強盛矣,脾為陰中之至陰,故曰強陰。腎主藏精,故曰益精。久服則土氣營運,水精四布,故濃腸胃。《本經》曰:上品,多主除痹,不曰風寒濕,而但曰痹者,乃五臟外合之痹也。蓋皮者,肺之合。脈者,心之合。肉者,脾之合。筋者,肝之合。骨者,腎之合。故除痹即所以治五臟之虛勞羸瘦,是攻邪之中而有補益之妙用。治傷中即所以下氣,是補益之中而有攻邪之神理雲。
22.《本草經解》:氣平,味甘,無毒。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久服濃腸胃。石斛(酒浸曬)氣平,稟
天秋降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甘平為金土之氣味。入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經。氣降味和,陰也,陰者中之守也。陰虛則傷中,甘平益陰,故主傷中。痹者閉也,血枯而澀,則麻木而痹。甘平益血,故又除痹。肺主氣,肺熱則氣上,氣平清肺,所以下氣。五臟藏陰者也,陰虛則五藏俱虛。而不勝作勞,勞則愈傷其真氣矣。五臟之陰,脾為之原。脾主肌肉,故五藏虛勞,則肌肉消瘦也。甘平益陰,所以主虛勞而生肌肉也,陰者宗筋也,太陰陽明之所合也。石斛味甘益脾胃,所以強陰,精者陰氣之英華也。甘平滋陰,所以益精。腸者手陽明大腸也,胃者足陽明胃也,手足陽明屬燥金,燥則腸胃薄矣。久服甘平清潤,則陽明不燥,而腸胃濃矣。制方:石斛同麥冬、五味、人參、白芍、甘草、杞子、牛膝、杜仲。理傷中,補虛勞,強陰益精。同麥冬、白茯、陳皮、甘草治胃熱四肢軟弱,專一味。夏月代茶,健足力。
23.《本草從新》:平胃氣、除虛熱。甘淡微鹹微寒,平胃氣(宗曰:治胃中虛熱有功。雷曰:石斛鎮涎),除虛熱(別錄曰:逐皮膚邪熱),安神定驚。療風痹腳弱,自汗發熱,囊濕餘瀝,長於清胃除熱,惟胃腎有虛熱者宜之。虛而無火者,不得混用。光澤如金釵,股短、中實。味甘者良(溫州最上、廣西略次、廣東最下)。長虛、味苦者,名木斛。服之損人,去頭根,酒浸。惡巴豆,畏僵蠶。細銼水浸,熬膏更良(宜於湯液、不宜入丸)。
24.《雷公炮製藥性解》:味甘,性平無毒,入胃腎二經。補虛羸,暖水髒,填精髓,強筋骨,平胃氣,逐皮膚邪熱,療腳膝冷痹,久服濃腸胃,定志除驚。去根,酒浸一宿,曝乾酥炙用,陸英為使,惡寒水石、巴豆,畏僵蠶、雷丸。按:石斛入腎,則專主下部矣。而又入胃者,蓋以其味甘能助腎,而不傷於熱,平胃而不傷於燥之故也。雷公云:凡使先去頭上子,用酒浸一宿,漉出曬乾,再用酥蒸,從巳至酉,卻徐徐焙乾,然後用。
25.《要藥分劑》:味甘,性平,無毒。稟土中沖陽之氣,兼感春之和氣以生。降也。陰中陽也。陸英為使,惡凝水石、巴豆。畏雷丸、僵蠶。主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本經)平胃氣,逐皮膚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痹弱。治發熱自入胃腎二經,兼入心脾二經,為除熱益陰之品。(除脾胃濕熱補益四經)寇氏曰:石斛治胃中虛熱有功。時珍曰:此乃脾及右腎之藥。深師云:囊濕精少。雷公曰:去根頭,酒浸一宿,酥拌蒸半日,焙用,入補藥乃效。
26.《名醫別錄》:無毒。主益精,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痹弱。久服定志,除驚。一名禁生,一名杜蘭,一名石蓫。生六安水傍石上。七月八月采莖,陰乾(陸英為之使,惡凝水石、巴豆,畏僵蠶、雷丸)。《本經》原文:石斛,味甘,平。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久服濃腸胃,輕身延年。
27.《本經逢原》:甘淡微苦鹹平,無毒。酒浸用。種類最多,惟川者味甘淡、色黃、無岐,可無傷胃之虞。古稱金釵者為最,以其色黃如金,旁枝如釵,故有是名。近世絕無此種,川者差堪代用。其餘雜產、味苦色晦、中虛多岐者,味皆極苦,誤用損人。凡入湯藥酒浸曬乾入丸劑,薄切,米飲漿曬乾磨之。《本經》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久服濃腸胃。石斛足太陰、少陰脾腎之藥。甘可悅脾,故濃腸胃而治傷中。鹹能益腎,故益精氣而補虛羸,為治胃中虛熱之專藥;又能堅筋骨,強腰膝,骨痿痹弱,囊濕精少,小便餘瀝者宜之。
28.《本草撮要》:味甘鹹,入足陽明太陰少陰經。功專清胃熱,兼益腎精。得生薑治囊濕精清,小便餘瀝。同川芎為末搐鼻,治睫毛倒入。去頭根
酒浸用。惡巴豆,畏僵蠶。
29.《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味甘,平,無毒。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痹弱,久服濃腸胃,輕身延年,定志除驚。《藥性論》云:君。益氣除熱,主治男子腰腳軟弱,健陽,逐皮肌風痹,骨中久冷,虛損,補腎積精,腰痛,養腎氣,益力。日華子云:暖水髒,輕身,益智,平胃氣,逐虛邪,治虛損劣弱,壯筋骨。陸英為之使。惡:凝水石、巴豆。畏:僵蠶、雷丸。
30.《本草綱目》:強陰益精。久服,厚腸胃,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痹弱,定志除驚,輕身延年。益氣除熱,健陽,逐皮膚風痹,骨中久冷,補腎益力。治發熱自汗,癰疽排膿內塞。
參考資料:中國電子認證產業聯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