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三娘

封三娘

《封三娘》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一篇。《封三娘》故事人物包括美麗的少女、勢利的父親、貧窮而有才華的書生、神通廣大的狐女,故事情節包括私約、拒婚、死而復生、終成眷屬、夫貴妻榮,缺乏獨創性。

簡介

《封三娘》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一篇。

原文注釋

城祭酒:所指何人,未譯。字書無“ ”字。 城,疑歘 城 之誤。城在今湖南省岳陽市。祭酒,國子監祭酒,明清時大學的主管官員。

騷雅尤絕:尤工詩詞。騷,指《離騷》。雅,指《詩經》的《小雅》、《大雅》。騷雅並稱,代指詩歌。

上元日:唐人稱農曆的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為上元、中元、下 元。“上元”指農曆正月十五日。就下文舉行“盂蘭盆會”看,此處似應為“中元”,即農曆七月十五日。

盂蘭盆會:佛教節日,也稱“中元節”,後稱鬼節。盂蘭盆,梵語音 譯,解救倒懸的意思。《盂蘭盆經》載,釋迦弟子目連,看到母親死後在地 獄中受苦,如處倒懸,求佛救度。釋迦要他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飲食,齋 供十萬僧眾,可使母解脫。後來佛教徒據此神話,興起盂蘭盆會。中國自梁 武帝始設此齋會。節日期間,除齋僧外,寺院還舉行誦經法會、水陸道場等 宗教活動。

隨喜,佛教用語。原意是佛教徒瞻拜佛像,隨像發生歡喜之心。後指 一般遊覽寺院。

轉用盼註:意思是,反面回身對她注目細看。

詞致:言語情態。

葭莩親:喻遠親。見《嬰寧》注。

重(chóng 蟲)九:農曆九月初九日,也稱“重陽”。

羸(léi 雷)頓:消瘦憔悴。頓,困頓。

侍兒:指婢女。窺園:遊覽花園。

東籬:時值重九,以東籬借指種菊的地方。陶淵明《飲酒》之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下眼覷:瞧不起。

飛短流長:說長道短,指流言蜚語。

快與傾懷:高興地盡情地說出心裡的話。快,快意、高興。傾,傾 訴。

履舄(xì細):鞋。單底為履,襯以木底為舄。

更衣:換衣:此指上廁所。古時入廁,託言更衣。

惻惻:心情憂傷。

興居:起居,指日常生活。訊興居,猶言問好。

間(jiàn 見)闊:久別之情。

門地:猶“門第”,門戶地位。

貴介:尊貴。介,大。

紈袴兒:指富貴人家子弟。紈袴,絹絹褲,貴族子弟服飾,以之代 指富家子弟;為鄙薄之詞。敖不足數(shǔ暑):傲慢無禮,不足稱述。《史 記·遊俠列傳》:“自是之後,為俠者極眾,敖而無足數者。《集解》:“敖, 倨也。”

相(xiāng 象)人書:觀察人的面貌來推測命運的書籍。《漢書·藝 文志》有《相人》二十四卷。

翰苑才:可以進入翰林院的人材。翰苑,翰林院的別稱。明清時以 翰林院作為儲備人才的機構,從考中的進士中選拔一部分人入院為宮。

世情:世態人情;這裡指世俗的偏見。

魔劫:佛教語,指妨礙或破壞修行的種種障礙。這裡指范女在婚姻 上的劫難。

矯命:假託你的命令。

更商:再作商量。

“妾非毛遂“二句:意思是我並非自薦而是代人作媒。毛遂,戰國 時趙國平原君門下食客,曾自告奮勇,隨從平原君出使焚因,聯楚抗秦。見《史記·平原君列傳》。後乃以“毛遂自薦”,代指自我推薦。曹丘生,漢 人,他到處讚揚季布,季布因享盛名。見《史記·季布列傳》。後來遂以“曹 丘生”指代薦引者或介紹者。參見《嬌娜》注。

倩冰:請託媒人。

眷註:關心,關注。

終鰥:終身不娶。鰥,無妻的人。

嗼嗼:無聲。鰥,通“寞”。

涓吉:選定吉日。

耽臥:臥床;嗜睡。

玉葬香埋:猶言“香消玉殞”,指美人死亡。

(sè色)然:恨恨的樣子。

漏泄:泄漏訊息。

相將:相伴;相送。

效英、皇:仿效娥皇、女英:意思是同嫁孟生。英、皇,指女英和 娥皇,是堯的次女和長女。相傳堯把她們一齊嫁給舜。見《列女傳》。

異訣:不同尋常的法術、秘訣。

吐納:道家的養生術,口吐濁氣,鼻吸清氣,據說可祛病延年。

汗牛充棟:形容書籍之多。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誌》:“其為書, 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華佗五禽圖;古代一種體育圖譜,為東漢名醫華佗首創。其法是仿 效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姿態,展手伸足,俯身仰首,進行活動。 見《後漢書·華佗傳》。差:比較。

厄逆症:氣逆打嗝。

升第一天:道家稱神仙所居的地方為天,共有三十六天。升第一天, 指達到道家修持的最高境界。

鄉、會果捷:鄉試、會試果然考中。鄉,指鄉試。會,指會試。

關節:舊時對暗中行賄、說人情,都叫“通關節”。充遼海軍:充軍到遼海衛去。遼海衛,明置,清廢,在今遼寧開原縣境。

古文翻譯

范十一娘,是城祭酒的女兒,年輕貌美,有文才,父母十分鐘愛她。有上門來求婚的,總是讓她自己選擇,但十一娘卻始終沒有一個中意的。適逢上元節,水月寺中的尼姑們舉行“盂蘭盆會”。這一天,游女如雲,范十一娘也來了。正在遊玩觀賞的時候,有個女子一直跟在十一娘身邊,不住地打量她,像有活要說。十一娘仔細看了看她,是一位十五六歲的絕代佳人。十一娘很喜歡她,轉回身來盯住她細看,那女子微笑著說:“姐姐莫不是范十一娘嗎?”十一娘回答:“是的。”女子說:“久聞姐姐是個才貌雙全的女子,人們說的果然一點不假。”范十一娘也詢問她的姓名、住處。女子笑著說:“我姓封,排行第三,就住在鄰近的村子。”說著挽起十一娘的手臂。又說又笑,言語情態婉順溫柔。兩人相互愛悅,依戀不捨。十一娘問:“你怎么沒有人陪伴?”三娘說:“父母早就去世了,家中只有一個老媽子,留在家中看門,所以不能跟來。”十一娘要回去了,封三娘目不轉睛地看著她,眼淚都快要掉下來了。十一娘也惘然若失,就邀請她到自己家裡去玩。封三娘說:“姐姐是個富貴人家,我和你又不沾親帶故。怕惹人譏諷!”十一娘執意請她,三娘才說:“改天再去吧。”十一娘摘下一股金釵贈給她,封三娘也從髮髻上摘下一支綠簪子回贈。十一娘回家以後,十分想念封三娘,拿出三娘贈給的綠簪子看,不是金的也不是玉的,家裡人都不認識,很覺奇異。十一娘天天盼望三娘來,總是失望,就病倒了。父母知道了她生病的原因,派人到鄰近村子打聽,卻沒有一個人知道封三娘。

到九月九重陽節,十一娘已病得憔悴不堪,感到無聊,就讓婢女扶著,勉強來到花園,鋪了褥子在東籬下觀賞菊花。忽然一個女子扒著牆頭往這邊看,仔細看時,原來是封三娘!只聽三娘喊道:“快來扶我一把!”婢女急忙過去扶她下來。十一娘又驚又喜,站起身拉三娘一同坐在褥子上,責怪她不守信用;又問她從哪裡來。三娘回答說:“我家離這裡還遠,但常來舅舅家玩耍。以前我說住在鄰近的村子,說的是我舅舅家。分別後我苦苦想念你,但貧賤之人同富貴家交往,腳還沒登門,心中先感到羞慚,恐怕被婢女僕人們瞧不起,所以沒有來。剛才從牆外經過,聽到有女子說話,就扒牆看看,盼望是姐姐,果真就是你!”十一娘述說了因思念而得病的經過,封三娘淚如雨下,感動地說:“我這次來你一定要保密,不然讓造謠生事的人說長道短,我可受不了!”十一娘答應了。二人一同回到閨房,同吃同住,一同說心裡話。十一娘的病很快好了,兩人結拜為姐妹,衣服鞋襪,總是換著穿。見有人來,封三娘就藏到幕帳後邊。過了五六個月,十一娘的父母終於聽說了這件事。一天,兩人正在下棋,范母悄悄地走了進來,仔細端詳著三娘,驚喜地說:“真不愧是我女兒的好朋友!”又對十一娘說:“你有這樣一位好朋友,我們兩人都高興,為什麼不早告訴我?”十一娘就把封三娘的顧慮告訴了母親。范母看看三娘說:“你和我女兒作伴,我感到很欣慰,為什麼怕人知道呢?”三娘滿臉羞容,只是默默地搓弄著衣帶。范母一走,封三娘就要告別。十一娘苦苦挽留她,才又住下來。一天夜裡,封三娘從門外急匆匆地跑進來,哭著說:“我本來就說不能再留在這裡了,如今果然受到這樣大的侮辱!”十一娘吃驚地問她怎么回事,三娘說:“剛才出去入廁,有一個少年男子,強來拉扯我,幸虧逃掉了。像這樣,叫我怎么再見人呢?”十一娘仔細詢問了那人的相貌,向三娘道歉說:“請不要見怪,那人是我傻哥哥。我會告訴母親,用棍子打他一頓的!”封三娘執意要走,十一娘請她等到天亮,封三娘說;“舅舅家近得很,只須用一架梯子送我過牆就行了。”十一娘知道留不住了,就派兩個婢女送她過牆。走了半里多路,封三娘辭謝她們自已走了。婢女回去後,見十一娘伏在床上悲傷地啼哭,像失去了最親密的愛人。

過了幾個月,婢女有事到東村去,傍晚往回走的路上,遇見封三娘跟著一位老婦人走來。婢女很高興,迎上去問好。封三娘很感憂傷,詢問十一娘的情況。婢女拉著封三娘的衣袖說:“三娘到我家去吧,我家姑姑盼你盼得要死!”封三娘說;“我也思念她,但是不願意讓她家的人知道。你回去後打開花園門,我自己會去的。”婢女回去告訴十一娘,十一娘非常高興,按她說的做了,見封三娘已經在園中了。兩人相見,各自述說分別之情。話越說越長,連覺也不睡了。見婢女們都睡熟了,三娘起身和十一娘躺在一個枕頭上,悄悄地說:“我知道你還沒有許配人。以你的才貌和門第,不愁找不到個尊貴的女婿。但那些浪蕩子弟,不值一提。如果想得到一個好丈夫,請不要以貧富論人。”十一娘連連稱是。封三娘說:“去年我們見面的地方,現在又做起了道場,明天請你再去一趟,我要讓你見一個如意郎君。我小時候讀過相面的書,絕對沒有差錯的。”天不很亮,封三娘就走了,約好在寺院等她。十一娘果然來到水月寺,封三娘已先在那裡了。眺望遊覽了一周,十一娘便邀請三娘一同上車。兩人挽著手出了寺院門,看見一個秀才,年齡有十七八歲,穿著樸素的布袍,但容貌英俊,儀表不凡。封三娘暗暗指著秀才對十一娘說:“這個人是能做翰林的人才。”十一娘稍稍斜眼瞅了一下。封三娘又說:“你先回去,我隨後就到。”黃昏時侯,封三娘果然來了,說:“我剛才已經打聽清楚,那個秀才就是此地人,叫孟安仁。”十一娘知道孟安仁家裡很窮,覺得不大合適。封三娘說:“你怎么也落入世俗之中去了。這人如果是長期貧賤的人,我就把眼睛剜掉,不再給天下人相面了!”十一娘說:“那么又該怎么辦呢?”封三娘說:“請你給我一件東西,拿去送給他,就算訂了婚約。”十一娘說:“姐姐太草率了。有父母在,如不答應怎么辦?”封三娘說:“我這樣做,正是怕他們不答應。如果你主意堅定,就是死也阻擋不了的。”十一娘執意不肯。封三娘說:“你的姻緣已經來了,但是魔難沒有消除。我所以這樣做,是報答你以前對我的好處。我現在就去,把你以前送給我的金鳳釵,假託你的名義送給他。”十一娘剛想說再商量商量,封三娘已經出門走了。

當時,孟生雖然博學多才,但因家境貧窮,所以十八歲還沒有定下婚事。白天在寺院,忽然看見兩個美麗的女子,回家後一直苦苦思念。一更時盡,封三娘叫開門進來。孟生拿蠟燭一看,認識是白天在寺院見過的女子之一,高興地問她是誰。三娘說:“我姓封,是范十一娘的女伴。”孟生高興極了,顧不得細問,突然上前擁抱她。封三娘推開他說:“我不是自薦的毛遂,是來代人作媒的。范十一娘願意和你結為夫妻,請你托媒人去提親吧。”盂生愕然不信。封三娘拿出金釵給他看,孟生喜歡得不得了,發誓說:“承蒙她如此眷戀我,我要得不到十一娘為妻,寧肯終身不娶!”封三娘就走了。

第二天早晨,孟生托鄰居老媽媽去見范夫人,給自己提親。范夫人嫌他窮,也不同女兒商量,立即把老媽媽打發走了。十一娘知道後,心裡很失望,埋怨封三娘耽誤了自己。但是金釵要不回來,只好決意也不嫁別的人。又過了幾天,有一個紳士來為兒子向范家求婚,怕不成,就請縣令作媒。當時,那紳士很有權勢,范家害怕他,就問十一娘的意見。十一娘不願意,母親問她為什麼,她不說話,只是掉淚。十一娘叫人暗暗告訴母親,不是孟生,死也不嫁。范公知道了十分生氣,索性把女兒許給了那紳士的兒子。又懷疑十一娘和孟生有私情,就選定吉日,想儘快為她完婚。十一娘氣得不吃飯,天天只是呆呆地躺著。到了迎親的前一天晚上,十一娘忽然起來,對著鏡子自己梳妝打扮起來。范夫人暗暗高興。一會兒侍女跑來說:“小姐上吊了!”全家上下大吃一驚,痛哭流涕,後悔也來不及了,三天后只好安葬了。

孟生自從鄰居老媽媽告訴他婚事不成以後。心裡悲憤,氣得要死,但依然轉彎抹角地打聽訊息,夢想能挽回與十一娘的婚事。聽說十一娘已經許配給人了,怒火中燒,什麼念頭也沒有了。不久,聽說十一娘死了,孟生悲憤不已,恨不得跟十一娘一起死去。傍晚走出家門,想趁黑夜去十一娘墳上哭一場。忽然有一個人走過來,近前一看是封三娘。三娘向孟生說:“恭喜你的姻緣總算能成就了!”孟生含著淚說:“你不知道十一娘已經死了?”封三娘說:“我說的能成就,正是因為她死了。你趕快叫家人挖開墳墓,我有一種奇異的藥,能讓她復活!”孟生聽了她的話,挖開墓穴,打開棺材,把十一娘抬出來,又把墳墓重新掩埋好。孟生自己背著屍體,與封三娘一同回到家裡,把十一娘放到床上,三娘給她灌了藥。一會兒,十一娘慢慢甦醒過來,看著封三娘問:“這是什麼地方?”封三娘指著孟生說:“這就是孟安仁。”就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她,十一娘這才如夢初醒。

封三娘怕泄漏訊息,陪送他們到五十里外的一個山村里躲藏起來。封三娘要告辭回去,十一娘哀求她留下作伴,讓她住在另一個院裡。又賣了殉葬的首飾,用來度日,日子還算過得去。封三娘每次遇到孟生來,總是避開。十一娘從容地說:“咱們姊妹倆的情誼,就是同胞姐妹也比不上,可哪能百年都聚在一起?我想,不如仿效女英、娥皇一起嫁給孟生。”封三娘說:“我從小就得到吐納長生的秘決,所以不願意嫁人。”十一娘笑著說:“世上流傳的養生術書籍多得很,行而有效的哪裡有啊?”封三娘說:“我得到的不是人世流傳的那種。世上流傳的並不是真訣,只有華佗的五禽圖還差不多。凡是修練的人,無非是想讓血氣流通罷了;若是得了厄逆症。學作老虎的形體動作,馬上就會好,不正是它靈驗的地方嗎?”十一娘就私下和孟生商量,讓他假裝出遠門。到了夜裡,用酒強把三娘灌醉,孟生悄悄進來和她同了床。三娘醒後說:“妹子害了我了。如果我色戒不破,道業修練成功,能升第一天。如今被你算計了,這是命該如此。”就起身告辭。十一娘告訴她自己的實心實意,哀求她不要怪罪自己。封三娘說:“實話告訴你,我是狐仙。因為看到你的美貌,忽然生了愛慕之情,今天卻作繭自縛,這也是情魔劫數,不是人力造成的。若是再留下來,情魔更糾纏我,就無休止了。妹妹福分不淺,前程遠大,請珍重自愛。”說完就沒影了。夫妻兩人驚嘆了很久。

過了一年,孟生鄉試、會試果然都考中了,在翰林院做了官。他拿了自己的名帖去拜見范十一娘的父親。范父既羞愧又悔恨,不肯見他。孟生再三請求,才見了面。孟生進來,以女婿的禮節,恭恭敬敬地拜見。范公很惱怒,懷疑孟生故意輕薄羞辱自己。孟生便請他到沒人的地方,把事情的經過講了一遍。范公還是不太相信,派人去他家查看後,這才大為驚喜。又暗裡告訴孟生不要宣揚,怕有禍秧。又過了二年,那紳士因行賄被查處,父子二人都被充軍到遼海衛,十一娘才回到娘家。

註:左邊“田”字;右邊“鹿”字。

評析

封三娘封三娘

《封三娘》似乎缺乏獨創性:美麗的少女,勢利的父親,貧窮而有才華的書生,神通廣大的狐女;私約,拒婚,死而復生,終成眷屬,夫貴妻榮。好似唐傳奇《張延賞》“不識韋皋是貴人”的餘響,又似《牡丹亭》“杜麗娘慕色還魂”的姊妹篇,還有《無雙傳》中義士古押衙的影子……但,在這一堆大雜燴之下,隱藏的是一個極少被表現的主題:女性同性愛。

在此之前,明代小說《隔簾花影》寫過女性同性戀,但極猥褻;在此之後,《紅樓夢》敢於讓痴公子為藕官的畸行畸言歡喜讚嘆,但雪芹終究只敢托諸優伶,還要借芳官之口說幾句“瘋了”。反觀本文的兩位女主人公,一個是“騷雅尤絕”的大家閨秀,一個是仙階有路的狐女,縱不說空前絕後,也是驚世駭俗。她們是高潔的,以情不以淫,以愛不以欲,絕無觸目穢筆。

人們將異性愛視為“正常”的感情。而有“正常”,就有“反常”。分桃斷袖,見諸史籍;野史小說,尤多點染。但問題在於,男性的同性戀總是玩弄與被玩弄的關係,是居高位者對卑賤者權力體現,是其性遊戲的點綴與補充。遠如漢武帝於韓嫣、李延年,近如《金瓶梅》中西門慶於畫童,或《紅樓夢》中薛蟠的“龍陽之興”,故而充滿了下流胚子的陰暗色彩,毫無詩意與美感可言,理當遭到唾棄。女性的同性愛勢必是同樣存在的,卻湮沒無聞,為什麼?男權社會把女性當做玩物,當做依附他們而存在的柔弱生物,他們根本就不承認女性的取向竟有不指向他們而指向自身的。所以他們塑造了烈女供奉在祠堂里,也一刀剁下“淫婦”的頭理直氣壯丟到公堂上,都絕不會相信“佳人”竟有不肯仰慕“聖人”或“才子”的時候。故而無論正史野史,對此諱之莫深。由此可見,蒲松齡多么大膽(雖然他未必意識到這一點)。這是對封建倫理道德秩序的強烈諷刺與衝擊。一般愛情作品提倡婚姻自主、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主題,較之破壞性差遠了。

肯定有人會問:事實如此嗎?難道我們不能將其視為“友情”嗎?具體分析一下原文,就不能不得出結論,她們之間的感情,已不是簡單的“友情”所能涵蓋。小說開篇即告訴你,范十一娘“少艷美,騷雅尤絕”,對眾多求婚者不屑一顧。試看她與封三娘交往始末:時間,上元節,孟蘭盆會;地點,佛寺(水月寺,“水月”的意象自來就是有特殊含義的);方式,封三娘“步趨相從,展望顏色,似欲有言”;十一娘也“悅而好之,轉用盼注”,之後是攀談,“大相愛悅”,結盟,互贈信物,別後相思……一切正是經典才子佳人小說的規定情境和情節套路,甚至作者的用語也那么俗濫:十一娘“日望其來,羸頓無聊”,一見面就“驚喜,頓起”,小別又是“扶床悲挽”,重逢就“各道間闊,綿綿不寐”……偏偏主人公不是才子佳人,而是兩個女子!惟其情節用語之俗濫,其反諷效果愈強烈。

我之所以指出這種情不同於一般友情,標準不在於是否牽涉到性行為,而在於是否將彼此視為最大的精神寄託。小說反覆強調兩人相得之歡和分離之苦,可見兩人情趣之相投、感情之深厚。相反,無論范十一娘或封三娘對男主人公孟安仁都是沒有感情的(這一點以下會論及)。封三娘最後黯然離去,她所謂“緣瞻麗容,忽生愛慕,如繭自纏,遂有今日”的“情魔之劫”,其對象不是孟,而是范,更清楚的表明這一點。

小說中有兩處情節尤可注意,一是封三娘主動為范擇婿,作為“狐”,她唯一展示法力就是令范起死回生,將她送到孟身邊。愛是帶有排他性質的,如何解釋她的行為?很簡單,首先同性愛不見容於社會,范的命運只能是出嫁,封三娘神通再大也無法改變這一點——她也不忍改變,否則就會將之拖入無望、恥辱和痛苦的深淵。既然如此,她就應為她安排好塵世的歸宿。女性既然不得不依附於男性,所謂“百年苦樂由他人”,為她擇婿,就是對她的愛的最好體現。再次,從心理上講,此舉有代償作用。一個易被忽視的細節是,擇婿正是在她們相會的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展開的,無疑暗示了這一點。

一是范十一娘與孟成婚後,竟灌醉了封三娘讓孟“潛入污之”。這一舉動看來很醜陋,但她是不得已出此下策。這絕不是對丈夫占有欲膨脹的忍讓屈從,也不是封建教化帶來的“賢良”,恰恰相反,她對孟從來就沒有愛情,雖然她曾為他自殺過,那倒是“從一而終”的封建思想作怪,當然也有心理代償作用,即孟是封為她安排的,她一定要將之作為封的意志來服從。她是自覺自愿與封共事一夫以達到和她長相廝守的目的。她的丈夫,非但不是她服務的對象,反而成了她達到目的的工具。舍此之外,她還有什麼辦法在婚後再保持同封的親密關係呢?她的“不妒”似乎很符合封建道德,其實是對封建道德的極端顛復。

既然小說是對“才子佳人”模式的反諷,張揚了“佳人”間的“情”,就必然動搖了“才子”的固有形象。在小說中,孟安仁這個“才子”,已經不居於敘述的核心地位,也不是女性關注的焦點,他只是俗而又俗的一個人。雖然蒲松齡給足了他面子(否則辱沒十一娘,也不顯封三娘的眼力),又是“儀容俊偉”,又是“翰苑才”,但其品質頗可懷疑。封與范舊地重遊,與之相遇,他“忽睹兩艷,歸涉冥想”,封三娘剛一進門,他就“大悅,不暇細審,遽前擁抱”,以至封不得不趕緊聲明“妾非毛遂,乃曹丘生”。封三娘成全了他的婚姻,可十一娘出了個餿主意,他竟照做了,小說雖未直書其心理,但正中下懷無疑矣。比起運籌帷幄、成人之美的封三娘,他的形象要猥瑣得多。至於范十一娘的父親這老官僚,鼠目寸光,虛偽頑固,更不足論。小說中第三個男性,十一娘之兄,只從封三娘的眼中點了一筆,就可看出是個急色鬼。雖然蒲松齡還不敢發出“女人是水,男人是泥”這樣的驚天之論,但在本篇中將所有男性一筆抹倒,也夠叫人驚奇了。

如此說來,這篇小說筆鋒之尖銳,今天看來都難以接受,那為什麼一直少有人發現這點?如本文開頭所講,它被巧妙的隱藏在一個又一個我們熟知的“套子”里,以至於我們很容易將封三娘看作范十一娘與孟安仁的愛情守護神;它是歌頌男女婚姻自由,反對門當戶對的勢利觀念的,等等。在當時和今天都能受到歡迎。

那么,難道男女之情不是人類自然而美好的感情嗎?難道女性同性愛不是一種性偏差嗎?表現這一內容不是令人不快嗎?本篇的意義又何在?社會發展至今,同性愛已不再被視為變態,作為世間種種美好感情中的一種,它不單是能被理解與認可的,也是可以被讚頌的。中國女性所遭受的壓抑摧殘,時間之長、程度之烈,世無其倫。女性除了作為母親獲得可憐的一點尊重(還有“夫死從子”一說呢),她的父親、她的丈夫可以任意處置她的生活乃至生命。她們沒有人格:不是玩物,就是偶像;為了受尊重,不是苦苦的活,就是慘慘的死。她們的才華使品德受到懷疑,她們的感情使忠貞受到懷疑,她們的欲望就是墮落的標誌,甚至她們還被懷疑是否配有思想,男人就喜歡她們弱不禁風,毫無主見——除了可以毫不猶豫的跳井、絕食、上吊來顯示“烈”。這束縛不單是形體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讓她們安忍順從,甚至麻木不仁,自覺把無價值的犧牲當作人格完善的必經之路。小說戲曲里好不容易塑照了幾個大膽追求幸福的女性,還是要靠金榜題名、奉旨完婚來遮羞,即,被認可的仍然不是感情而是功利。到底有這樣一些女性,她們被鎖在“不見可欲”的環境裡——杜麗娘在自家花園裡遊玩一下還要受到斥責呢——聰慧與靈性讓她們不能不對自己的處境產生了質疑,青春的律動又讓她們萌發了衝動與嚮往。如《紅樓夢》中的藕官藥官,如本篇的女主人公,同性愛這種至純至性的感情完全是值得同情與理解的,甚至是一種了不起的反抗與顛復。她們不再無條件的認同法定的主宰者,第一次擺脫了道德枷鎖滿足自己的渴求。她們證實了自我的存在,展示了人性中固有的最真摯美好的一面。你不能說她們是不道德的,真正不道德的是不把女人當人看的社會。蒲松齡作為男權社會的一員,敢於寫出她們的呼聲,張揚她們的“情”,是多么可貴啊。

但是,這樣的“情”必不為世所容。范十一娘比較天真,所以顯得熱烈、衝動、無所顧忌,封三娘卻始終處於深刻的內心衝突之中。她與范的交往始終十分謹慎:反覆叮嚀“妾來當須秘密。造言生事者,飛短流長,所不堪受。”;在范家時“見人來,則隱匿夾幕間”。(這也反證了我的觀點:如果是一般友情,根本無須這樣憂讒畏譏),所有的突發事件都被她當作凶兆或預警。她苦心成全范的婚姻也是她思慮周密的表現。當她終於墮入孟安仁術中,她的預感成為現實,只能痛悔交加,斷然離去。神通廣大的狐女也逃不過這一劫,這可視為她潛意識中的自我懲罰,也是蒲松齡不能不安排的悲劇收場。世俗的力量太強大了,他本人也不能不對這種離經叛道之行表示否定,雖然有惋惜,有同情。浪漫主義作家也不能不向現實低頭。但從小說結構來說,結尾餘音裊裊,令人追緬不已,遠勝於一夫二婦大團圓的俗調。

《聊齋》與《紅樓》的時代離我們漸遠漸去,我們或許就漸漸淡忘了從前女性身遭的虐待與摧殘,這也是我們的幸福的體現。但作為現代人,應該以更寬容的目光來看待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一些現象,不要因為屬於“異類”就打入不見天日的所在。

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傑出文學家,小說家,山東省淄川縣(現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19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籍里,補博士弟子員。但後來卻屢應省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年近40年,直至7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郭沫若對他的評價是“寫人寫鬼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齡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聊齋志異》書成後,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後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䲁

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13卷,400餘篇;詩集6卷,1000餘首;詞1卷,100餘闋;戲本3出(考詞

九轉貨郎兒、鍾妹慶壽、鬧館);俚曲14種(牆頭記、姑婦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醜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復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藥崇書》、《傷寒藥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近200萬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