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石石斑魚

寶石石斑魚

寶石石斑魚,Epinephelus areolatus (Forsskål, 1775) ,鮨科石斑魚屬的一個物種。體長橢圓形;頭中大,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8-3.3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窄,中央微突。眼較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各有2小圓錐狀齒;上頜外列齒較大,內列齒絨毛狀;下頜齒2列,排列疏鬆;齶骨和鋤骨均具齒。鰓耙數8-10+14-16。前鰓蓋骨后角具2-7個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49-53;縱列鱗數97-116。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5-17;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截形。頭部、體側及各鰭色淡,散布著褐色、黃褐色或黃色之斑點,最大斑點約等於瞳孔大小。胸鰭色淡,具暗色班點;尾鰭具白緣。

形態特點

寶石石斑魚 寶石石斑魚

背鰭Ⅺ一17;臀鰭lI:1一8;胸鰭16~17;腹鰭1一5;尾鰭18。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吻短,下頜稍突出,上頜微能伸縮。頜骨後端擴大,伸達眼後緣下方。體被小櫛鱗;頭部除吻端及上下頜外均被細鱗。側線完全。背鰭鰭棘部與鰭條部相連,無缺刻。臀鰭與背鰭鰭條部相對,第二鰭棘較強大,胸鰭下側位,腹鰭亞胸位。尾鰭凹形。頭部、體及各鰭密布大於瞳孔的六角形褐斑,胸鰭上的斑點較小。尾鰭後緣白色(生活時為黃色)。

體長橢圓形,側扁且粗壯,背緣和腹緣均圓鈍 頭中大,背部斜直 尾柄側扁吻短,鈍圓,長大於眼徑 眼中大,側上位,眼間隔窄。口大,端位,上頜骨後端大.伸達眼後緣下方。上下頜具圓錐狀齒。鰓孔大,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鰓蓋骨後緣具2扁平棘,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體被小櫛鱗,吻端和上下頜無鱗。側線1條,完全 背鰭鰭式xI—17,尾鰭鰭條數18,臀鰭鰭式Ill一8,腹鰭鰭式1一5,胸鰭鰭條數l16~l17,側線鱗77~89,側線上鱗16~19,側線下鱗27~29二背鰭1個,鰭棘部與鰭條部相連,無缺刻,尾鰭截形,臀鰭與背鰭鰭條部相對。腹鰭較小.位於胸鰭基底後下方。胸鰭寬大,側下位。體棕褐色,頭部、體側和各鰭密布大於或小於瞳孔的六角形褐斑;胸鰭上的斑點較小,尾鰭後緣黃色或白色。

生活習性

寶石石斑魚 寶石石斑魚

生活在近海水深200m以內的底層水域,幼魚生活在水深80m以內。喜在海草床、碎石或多岩礁底質的水域活動。卵生,浮性卵,具油球.雌性的最小性成熟全長為19~20c'111,雄性的最小性成熟全長約為29cm。

為暖溫性中下層魚類,多生活在岩礁底質海區,常棲息於沿海島嶼附近的岩礁間、珊瑚礁的岩穴或縫隙中,一般為夜行性,利用其嗅覺尋覓食物,白天則隱藏於岩穴內。石斑魚性兇猛,肉食為主,喜食魚、蝦、蟹類,不喜歡結群,飢餓時有自相殘殺現象。對鹽度的適應範圍很廣,可生活在11—41%的鹽度範圍內,最適水溫為22—28℃,18℃以下時食慾減退,15℃以下魚體就失去平衡。

物種分類

海洋魚類。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南海, 南海諸島, 廣東沿海, 台灣。

寶石石斑魚 寶石石斑魚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南非,東至斐濟,北至日本,南至阿拉夫拉海及澳洲北部等。台灣各地有產,尤於澎湖及南部海域最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