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對象存在論

內容介紹

張雲鵬、胡藝珊所著的《審美對象存在論——杜夫海納審美對象現象學之現象學闡釋》是對法國現象學美學家杜夫海納審美對象現象學的現象學闡釋。現象學闡釋的宗旨、意圖和目的,就是立足於現象學的基本精神、原理和方法對杜夫海納的審美對象現象學進行檢討、批判和重構。以此,在全面釐清杜夫海納審美經驗現象學與胡塞爾、海德格爾、梅洛—龐蒂等現象學諸家思想所具有的深層學術關聯的基礎上,《審美對象存在論——杜夫海納審美對象現象學之現象學闡釋》重構了審美對象現象學的理論構架:如何、是、什麼。“如何”即審美對象的存在方式:“自在”、“自為”、“為我們”;“什麼”即審美對象的存在形態:感性及其構成要素——形式、意義、世界;“是”即審美對象的存在本性:真實性、表現性、自然性。與上述內容相應,本書建構了由審美對象的“主體現象學”、“感性現象學”和“存在現象學”所構成的一個更為嚴謹的審美對象現象學的理論體系。

作者介紹

張雲鵬,男,中國計量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教授。
胡藝珊,女,中國計量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教授。學術方向為西方現代美學與中國古典美學。著有《現象學方法與美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在全國核心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多篇。主持過多項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

作品目錄

前言第一章審美對象的存在方式第一節審美對象作為純粹知覺對象 一、知覺對象 二、純粹知覺對象第二節純粹意識意向性 一、“意向性”含義 二、意向行為——意向內容——對象 三、意向作用——意向對象 四、自我——我思——所思第三節知覺意向性 一、胡塞爾的“感知”意識 二、梅洛—龐蒂的知覺意識 三、知覺意向性結構要素分析第四節純粹知覺意向性與現象學還原 一、知覺第一 二、普通知覺與審美知覺 三、胡塞爾與梅洛-龐蒂“現象學還原”思想之比較 四、杜夫海納的現象學還原第五節審美對象的存在方式 一、“自在——為我們” 二、“自為——準主體” 三、“準主體”與“準客體”第二章審美對象的存在形態第一節感性 一、審美對象是輝煌地呈現的感性 二、“感性”的含義 三、“物質材料”與“物質手段” 四、“審美感性”與“原始感性” 五、感性與審美知覺 六、呈現 七、“感性”的構成:形式、意義、世界第二節形式 一、“形式”概念的多重含義 二、審美對象形式論的理論框架 三、杜夫海納審美對象形式含義的分層描述 四、形式感性 五、感性形式第三節意義 一、意義的分層或分層的根據 二、意義與意向性 三、還原、意義的形態和特點第四節世界 一、世界觀念 二、審美對象的世界 三、世界的構造:時間與空間第三章審美對象的存在特性第一節真實性 一、經驗的證明 二、先驗的證明 三、人類學的證明 四、本體論的證明第二節表現性 一、審美對象作為主體 二、主體表現性 三、存在的表現第三節自然性 一、“藝術作品——審美對象”與自然 二、審美對象就是自然 三、深度、奧秘與神性之維參考文獻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