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前村

寨前村位於山東省海陽市鳳城鎮東南沿海,總面積2.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500畝,人口1450人。海上養殖及水產捕撈是該村的傳統產業和主導產業。

基本信息

概況

寨前村位於山東省海陽市鳳城鎮東南沿海,總面積2.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500畝,人口1450人,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49萬元,人均收入3100元,黨員數56人。海上養殖及水產捕撈是該村的傳統產業和主導產業,現有各類漁船60隻,年收入150萬元,現有以車蝦、梭蟹為主的海產品養殖面積300畝,年產值20萬元以上。由該村與青島合資的海珍品養殖項目,占地300畝,投資1500萬元,主要養殖海參、鮑魚等海珍品,20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已完工。該村現有果園面積180畝,年產優質紅富士蘋果270噸,產值50萬元以上。現有韭菜大棚200畝,年產值100萬元以上。該村東山200畝山地適宜搞珍禽養殖,500畝淺海灘涂適宜近海蟹類養殖。現任支部書記、村委主任:王作山。寨前村空氣清新,交通便利,是生活居住的好地方!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8年,成立寨前村國小,教師2人,學生68人。1942年解放後,設初級國小。1944年,設完全國小,教師4人,學生100人。1946年,教師5人,學生120人。1947年,高級班併入窪里完小,本村改為初級國小。1964年,學生150人。1969年,國小下放到大隊,改為7年制,學生220人。1974年,集體出資2萬元,新建校舍13間。1987年,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40名。 寨前村是海陽大秧歌的發源地之一,高蹺秧歌全市聞名。海陽縣的四大藝人之一任為義所扮演的補缸匠,堪稱全縣第一。 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專家來村科技夜校講課,或派人到外地參觀學習。2002年村民有2人獲得農藝師職稱,3人獲中級農藝師職稱,12人獲技術員職稱。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百斤,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84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168公斤,全村收入8萬元。2000年,人均存款3000元。2002年,全村有運輸車輛4輛,機車320輛,電話320部,彩電480台,電冰櫃280台,放錄像機200台,汽車(客車)4輛。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不能通車。村民住房都是草房,人均住房面積不足6平方米。1991年,全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1984年,硬化新房區街道700平方米。1992年,硬化3000平方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4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2年以來,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投資10萬元,建起自來水蓄水池;投資8.4萬元,裝上程控電話320部,成為電話普及村。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7年,張信在本村經王鑑溪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紀韶、於從征、趙增文、成斌、王仕又先後入黨。1941年成立了黨支部。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成立了4個互助組,並先後開展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了支前隊28人,參加了高密城、萊陽、膠州鐵路之戰,張克慶在支前中榮立二等功。1949年10月,本村黨員身份公開,有黨員35名。2002年,有黨小組4個,黨員57名。自成立黨支部後,歷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趙振普、任尚全、任尚凱、王仕、任維起、趙爽、成在元、趙溪良、任尚福、趙文竹、紀洪祿、任尚福、紀喜、趙子福。1997年10月起,趙洪利任黨支部書記。自趙洪利任職以來,村黨支部連續三次被中共海陽市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村設立了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秋,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大隊管委會改稱為大隊革委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增、趙溪謂、趙堪、王仕、王珍、任尚福、紀喜、趙政。1999年5月,黨支部書記趙洪利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