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鄉十三中

寧鄉十三中

寧鄉十三中,前身為歐氏可大完小。歐氏可大完小是大成橋公社(十一區)歐氏宗族辦的一所族校,位於大成橋公社歐家大沖袁家組,時任校長賀薰陶,現任校長邱田民。

基本信息

新生期

(1954年—1958年)

新寧鄉十三中 新寧鄉十三中

學校主要吸納歐氏子弟前來讀書,所授不過《論語》、《四書》、《五經》等傳統國學,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54年。1954年,歐氏可大完小搬至賀石橋公社碧塘大隊三元塘,仍租用宗族祠堂辦學。1955年7月,寧鄉縣教育局正式接收歐氏可大完小,改名為“煤炭壩完全國小”,委派先進青年彭邵康同志為校長,潘滌維同志為教導主任,學制6年,有高小4個班,初小4個班,學生共有300多人,是當時的一所重點完小。辦學初期,環境艱苦,條件簡陋,活動場地僅一個院內操場,兩個籃球架。教師的辦公生活條件更甚。但是,學校有一支奮發圖強、無私奉獻的教師隊伍,如劉昪平、賀伏齡、楊銳鑫、蘇啟湘等老師,他們都是通過了1954年縣人民政府對教師隊伍的層層篩選而聘用的,他們學識淵博,育人意識強。在當初百廢俱興的特殊歷史條件下,教育也面臨著重重困難,校長彭邵康銳意進取,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提倡德智藝體並重,加強了教學的管理,制訂了教學計畫,精心組織備課,開展教研教改,建立考試的評價體系,教學秩序日趨正常,因而當時學風純正,教學質量有所提升,高小4個班,升入國中的人數比率達到近80%。 同時,學校注重文體活動的開展,風氣相當濃厚,積極回響“文藝為人民服務”“文藝到民眾中去”的方針,組織開展了送戲下鄉、歌曲合唱等多種形式的文藝活動,到煤炭壩的各個礦區、鄉村進行巡迴演出,得到了社會民眾的高度評價,並且組織教職工與礦區職工、周邊社員民眾進行各種體育比賽,豐富了師生的業餘活動,又融洽了當地關係,更提高了煤炭壩完小的知名度,一段時間,到學校來取經參觀的兄弟單位絡繹不絕。自政府接收以後一直到1956年,學校領導在抓教師隊伍建設,加強管理同時,還特別重視對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生入學,都要給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教育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努力學好為人民服務的本領。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深入,學校還貫徹教育為政府鬥爭、生產力鬥爭服務的方針,認真學習無產階級教育思想,克服教學上的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傾向,進一步提高了廣大師生的思想認識。學生思想純正,良好的道德風尚逐漸形成,沒有發生過一起非正常事件,並且一批學生畢業後,即被當地政府吸納成為各條戰線上的精英和骨幹。

創痛期

(1958年2月—1976年7月)

1958年2月,陳巨勛同志被任命為煤炭壩完小校長。此時,由於反右派鬥爭的不斷擴大和激化,不但給教育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更給一些教師造成了身心的損害,多名教師受到迫害,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得以沉冤昭雪,徹底平反。在大躍進的極左路線中,學校在“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的導引下,基本上完全脫離了教育教學,相反批判教育不切合生產實踐,教育不服務於政治,教育脫離生產。並且回響“大煉鋼”“大集體”的運動,開展勤工儉學。師生停止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積極參加政治活動和生產勞動,在“左”傾思潮的嚴重影響下,學校開展“撥白旗”的民眾運動,極大地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教學上則不顧教學大綱原則及教學的科學規律,一天學一本書的情況不是怪事,忽視了雙基教學,教育教學質量嚴重滑坡。

1959年至1962年,由於三年自然災害和其他國內國際因素,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後退,教育事業與國運同步,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黨中央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學校在這一方針的指引下,開始教學教育改革,總結了經驗教訓。1960年,學校開辦附設國中班,並征遷民地,改善了辦學條件,師生動手建起了一棟土磚結構的校舍。1961年,學校開始反思教育教學,停止生產運動和政治運動,回到教學的正常軌道,堅持教學為主,建立正常教學秩序,調整了學科之間的各種關係,對在運動中受過傷害的幹部、教師作了一些甄別。這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教職工的積極性,教學質量有所提升。1962年“狠抓階級鬥爭”和“突出政治”的極左思潮再次泛濫神州大地,學校的各項工作再次陷入泥淖,使學校工作造成了巨大損失。

1963年,陳巨勛另調,學校更名為“煤炭壩完小附中”,譚吉暉調學校任校長。是時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校長受到衝擊,一批教師又成為清查對象。同時回響參加生產勞動的號召,學校師生經常性地被調參與當地勞動,如犁田、插秧、燒磚等,教育教學活動暫時又處於停滯。1965年,全國又組織以批判劉少奇和鄧小平的所謂走資本主義路線鬥爭,1966年5月,批“走資”鬥爭深化成文化大革命,學校內外霎時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滿天飛,對教師民眾進行人身攻擊和政治誣陷,學校又陷入苦難之中,學校部分教師被打倒,冠以“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崇洋媚外”的名號,採用背牌遊行、“剃半邊頭”、“唱牛鬼蛇神歌”、“關押”、“開鬥爭會”、“勞動改造”等令人髮指的手段,對部分教師搞“逼、訊、供”,無止境地進行“批判鬥爭”,不少教師橫遭迫害,甚至株連親屬;學生放假鬧革命,成立“學聯”,大批上京進行串聯。1968年,複課鬧革命,此時廢除了升學考試和升留級制度,大肆宣揚“讀書無用論”,學校一批珍貴的資料也付之一炬,教師被清隊、下放等運動鬧得人心惶惶,坐寢難安,無心教學;學生則在文化大革命思潮的影響下不學習、搞運動,把鬥爭矛頭直指教師。

1970年,因工作需要,譚吉暉同志調任煤炭壩磚塘國小工作,縣教育局委派李凱寅同志任學校黨支部書記,蔣芝榮為革委會副主任,煤炭壩完小隨之改名為“寧鄉縣第十三中學”,招收初高中學生,首屆高中招生共有4個班,人數約260人。1970年8月21日下午在寧鄉十三中,回龍鋪區黨的核心領導小組負責人孟慶選、姜普光同志召集賀石橋公社,碧塘大隊,明月大隊,洪山咀、天應山、潭山塘生產隊和寧鄉十三中的負責人,就寧鄉十三中的校區範圍、校產等進行了協商研究,簽訂了協定。此時,“文化大革命”愈演愈烈,各兄弟學校的領導機構幾乎處於停止運轉、教育教學工作處於癱瘓狀態,但是以李凱寅為黨支部書記、蔣芝榮為革委會副主任、易代奎為教導主任的黨支部領導班子凝聚力強,戰鬥力強,他們在當時“讀書無用論”的形勢下,高瞻遠矚,另闢新路,加強了教育教學的管理。首先,提出了“三個一”工程,即要求學生打得一手好算盤(代表理科),寫得一篇好文章(代表文科),學得一門好手藝(代表與工農結合)。在“三個一”工程的遮飾下,堅持學生正常學習,教師正常上課,每星期保證了五天半的學習時間;其次,加強了對教師的選拔和管理,由於寧鄉十三中屬於初辦高中,經驗不足,學校領導從寧鄉一中等骨幹學校挑選了多位精幹、學識淵博的教師,如閔巨勛、李芝純、趙會仁等,他們勤學肯鑽,工作態度好,課上得好、靈活,對學生充滿了熱情,言傳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動著學生。這些可以說是寧鄉教育界的一個亮點。學生在教師影響下,也形成了一股濃厚的學習熱潮,學生的素質較高,很大部分同學高中畢業就走上了工作崗位,成為了農村工作戰線上的佼佼者。同時,學校加大了學習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力度,投資500元,辦了一家機電維修廠,管理經營有方,第一學期便為學校資金注入了900元,為學校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後勤保障;再是改善了辦學環境和條件,學校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徵收了4畝田,師生齊上陣,手提肩挑,修築了一條近1公里的砂石路直通學校,興建了學校食堂、洗澡堂、學生宿舍、教室等建築物,建築面積近4000平方米,學校面貌由此整飭一新,為以後的辦學打下了良好基礎。

1976年7月,李凱寅同志另調,由蔣芝榮擔任校長,寧鄉十三中下放到賀石橋公社舉辦,與賀石橋中學合併,改名為賀石橋中學,學制兩年,原寧鄉十三中教師分派到各社辦中學任教。1977年,學校正式更名為“寧鄉縣第十三學高級中學”。

重生期

(1978年—2002年)

一文科的輝煌(1978年—1993年7月)

1978年8月,寧鄉十三中收歸縣辦,與賀石橋中學分家,由蔣芝榮擔任副書記兼副校長,在其帶領下,全校師生歷盡辛勞艱苦,學校又逐步走上正軌。

高考制度的恢復,無疑為高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1979年,寧鄉十三中領導高瞻遠矚,確立了以文科特色為目標的辦學理念。首先,排除種種困難和阻力,在全縣聘請有名望的教師,配好教學班子,如擅長古典文學的王亮貽、邊正榮,具有權威性的外語教師吳國英等老師;再就是選好苗子,從當時的理科優生中選擇文科生,標準是記憶能力強,能夠在五分鐘內背誦出唐詩三首的學生。通過這些具體的操作方法,使得寧鄉十三中文科特色初具成效,當年高考中文科一炮打響,學生聶廷芳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現為“三湘都市報”副總編,王兵團、鄒學知留學定居加拿大,黃啟平考入大慶石油學院,現為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公司副總經理。

1980年起至1984年,蔣芝榮任黨支部書記,陳命生為黨支部副書記、副校長,沈廟桂任副校長(1980年8月至1981年7月)。班子精誠團結,教師兢兢業業,學校各項工作較以前取得了長足進展。黨支部在關心職工生活、改善條件、進行業務培訓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極大地調動了教職工的積極性,廣大教師愛生如子,忘我工作,教學質量穩居全縣前列。1981年至1982年兩年度,高考成績顯著,上線人數達到84人,文科位居全縣第一名。教學條件環境的改善上,新建了教學大樓一棟,緩解了校舍緊張的局面。

1980年12月,黨支部書記蔣芝榮被當選為寧鄉縣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4年3月又連任為寧鄉縣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4年,機構改革,學校黨政分家,實行校長負責制,領導內部以“政通人和,和衷共濟”為宗旨,建立了以“包乾組為橫向管理,教研組為縱向管理”的教學管理體制,恢復了教導、總務兩處,建立了系列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迅速轉入了以教學為中心,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正常軌道。學校倡導各學科教研組鑽研教材教法,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這些都受到了縣局表彰和兄弟學校的借鑑。

此間,寧鄉十三中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光輝照耀下,堅持三個面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四有新人,邁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984年9月至1988年12月,丁申乾同志任學校校長,狠抓教學管理,建立“四個”控制,落實雙基,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提高了管理水平,學校一帆風順,1985年高考上線195人,1986年上線126人,為寧鄉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爭得了寧鄉教育教學的一席之地。

1984年下半年至1985年上半年,為了解決師生員工的飲用水問題,在明月村曲尺塘建立了水井一口,水管埋設、電線架設經過蕎麥園、天應山,將水引至學校水塔。

1984年度,出席縣的優秀教師有楊玉春、李芝純、丁申乾。

1988年9月,彭建明同志任命為學校校長兼黨支部書記,賀建輝同志為副校長(其中1990年8月至1992年7月任校支部書記,1992年8月嚴秋良同志任副校長)。那時,周邊社會環境較差,辦學條件和辦學規模也嚴重製約了教育教學的發展,學校質量有所下降,文科優勢在全縣相比不再突出。為此學校領導作了積極的探索,繼續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以及對知名老教師的返聘,通過不懈努力,師資力量又回升到80年代初的水平,像文科的王亮貽、賀榮光、彭寶玉等教師,學校又大膽啟用新人,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教學質量恢復到全縣前列位置。1989年高考中,應屆生62班除語文外,其餘均為全縣第一。1990年,教學質量達到一個巔峰,全縣文科前10名,學校占了6名,理科前10名占了1名,其中周思揚進入北京大學,1991年賀永強以其文學特長被吉林大學破格錄取,現為吉林省網信辦主任、省文化廳副廳長。91年至93年,文科在全縣仍處於領跑位置,學校名聲大振,文科特色名傳三湘四水,引來縣內外眾多學子的傾心求學,在學校管理上,首次在寧鄉縣提出目標管理責任制,瀏陽等地教育機關率團來校參觀學習。

1990年3月,我校教師彭寶玉當選為政協寧鄉縣第六屆委員會委員,1993年又被當選為寧鄉縣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1993年8月,彭建明調任寧鄉十一中,由易光榮同志擔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嚴秋良任黨支部副書記兼副校長、肖命中任副校長。

1995年8月,嚴秋良同志走馬上任,周志文、喻文奎任學校副校長,作為一支年輕的領導班子,敢於開拓創新,銳意改革,在教學上繼續重視文科,加強了文科師資隊伍的建設,形成了文科練習化的特點,進一步夯實文科特色的基礎,成績突出,95年高考上線62人,96年77人,97年達到110人(其中文科突破了50人大關),“寧鄉日報”以《文學人才的搖籃》作了專題報導,學校學科建設突出,96、98兩年度政治學科會在學校舉行,還承擔全縣高中教學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寧鄉十三中被譽為“考不倒”的學校;在學校其他建設上,徵得上級政府部門批准,興建圍牆,結束了學校無圍牆的歷史。並且還修建了一棟教師宿舍樓,穩定了教師軍心,提高了積極性。

二藝術特色的確立(1998年8月—2001年7月)

1998年8月,縣教育局委任肖命中同志為學校校長兼黨支部書記,李海清、劉義軍為副校長。以“合格+特色”為辦學宗旨,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高考制度的不斷完善,學校領導獨闢蹊徑,瞄準提升學校品牌的路子,發展藝術特色,1999年通過可行性論證,爭取了教育局黨委的批准,在寧鄉縣縣直高中成立第一個建制的藝術班,當年招生20人。學校針對學生基礎差的特點,採取開“小灶”的辦法,單人輔導,強化訓練,加大對藝術班建設的投入,並從省內院校聘請了高素質的專業音樂教師,購置了數十萬元的教學設備,為藝術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作了堅實的基礎。學校選送的藝術節目連續兩年在縣獲一等獎,2002年首屆藝術生畢業,16人全部上線,本科上線12人,錄取率為75%,全縣藝術專業術科成績我校占了前10名。在學校的建設上,積極籌措資金,完成了圍牆的掃尾工程,對教學樓進行裝修,新修校門和二棟宿舍大樓,提供了一個較為舒適的學生、生活環境。

三藝術教育的量變與質變(2001年8月—2002年11月)

2001年8月,周志文同志被委任學校校長,劉義軍、李新奇(後調走,張勇武同志)任副校長,他們在藝術教育上積極摸索,探討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路子,不拘一格納才俊,辦出學校特色,關鍵在教色。學校在特色教育方面先人一步,2000年5月,學校領導親赴高校,通過面試,現場表演,錄用了形體基本功紮實,鋼琴舞蹈俱佳的一位老師,2001年、2002年又一批功底紮實,身懷一技之長的老師加盟學校,組建了一支涵蓋各專業、結構合理、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藝術教師隊伍,為學校特色教育提供了可靠保障,為了讓學生得到名師指點,學校採取開放式教學,與中國音樂學院附中聯合辦學。學校先後聘請省文聯秘書長鄒啟炎,聲樂教授李小二、陳玉香、張昭南,著名表演藝術家張志民為藝術班進行每周一天的指導,學員受益匪淺。

科學管理出人才。學校確立“學校有特色,教學有特點,學生有特長”的辦學目標,成立了藝術教育領導小組,形成“校長掛帥親自抓,教導主任具體抓,專職人員主動抓”的可喜局面,先後出台了《藝術教育崗位職責》、《藝術教育管理制度》使藝術教育有章可循,邁入了規範的軌道。同時學校注重整體推進藝術教育,最佳化藝術教育質量,團結一心,奏好藝術三部曲,首先奏好了課堂教學主題曲,學校對藝術班單獨偏班,授課教師親自示範,理論聯繫實踐,學生在歌聲、樂聲中領悟了藝術的真諦。文化課開設高中所有課程,教師深入淺出,讓學生掌握專業同時不棄文化,其次奏好藝術活動“協奏曲”。學校形成了班級、年級、學校三級活動網路,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藝術班同學展示才藝搭台。再次奏好課外練功“交響曲”,琴不離手,曲不離口。通過這些濃墨重彩的措施,藝術特色取得了輝煌。2001年高考,譚夏以230分高居全縣藝術第一,2001年市“三獨”比賽中有5名學生獲獨舞、獨奏、獨唱一等獎,在省市縣各級大型賽事中也獨占鰲頭。2002年首屆畢業生全部升入大學、本科上線75%。

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由於有藝術生專業成績突飛猛進為基礎,招生人數由1999年的20人增加到2001年的50人,尤其2002年後,很多學生從寧師、常德、長沙等地藝術學校慕名而來,目前達到了340人,班額由原來的一個班擴展到了6個班。

2016年《中國好聲音》全國校園海選,去年剛從寧鄉十三中畢業的學生夏譽名在四川賽區比賽中榮獲冠軍。

騰飛期

(2002年11月—現在)

2002年11月19日,賴維新同志到寧鄉十三中任校長,劉義軍、張勇武任副校長,他的上任為寧鄉十三中注入了一股新的風氣,在教育教學管理上,堅持以德治校,自我加壓,不斷進取,搭建好制度平台、情感平台、風氣平台,以制度管人,以情感服人,以風氣正人,以德治校逐成特色,在具體微觀操作上,實行層次管理,管理重心下移,學校形成了校長—副校長—學生處、團委—年級組—班主任—任課教師為縱向的工作主線,橫向聯繫,各處室簽訂責任制,建立強化年級組責任制。在學生管理上,學校每月組織一個主題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素質教育活動,利用“國旗下的講話”對學生進行系列教育活動,舉辦青年黨校,培養了大批先進青年,推動了德育工作的發以貌取人,到2003年8月止,學校各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成績,湧現一批師德高尚、業務過硬、效果顯著的教師,如姚期星被評為寧鄉縣首屆“優秀班主任”,賀繼舜被評為首屆“師德標兵”。藝術特色尤為突出,2002年11月,藝術班一批學生在縣市文藝匯演中勇立潮頭,舞蹈《穀粒飛揚》參與省煤炭廳調演,獲特別獎;2003年3月,近50人藝術班學生到社會進行義演,募資到2000多元,捐獻給了貧困學生。在2003年3月18日,是寧鄉教育史上又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投資近8000萬元的寧鄉十三中整體搬遷、易地新建工程正式動工,通過4個多月的艱苦奮戰,2003年8月底,學校如期高質高效竣工,值此寧鄉教育的另一艘航母正式啟航,學校的領導機構也產生了變動,賴維新任校長,劉志軍、劉義軍、向榮任分管教學、教育、後勤的副校長。

新的寧鄉十三中硬體設施先進一流,領先於省內同級高中,占地156畝,建築面積約5000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2%,集運動區、教學區、生活服務區、休閒區於一體,主建築綜合樓面積為8070平方米,裝備有現代化的實驗室、設備室、微機室、校園網路、電子監控室以及圖書室等;三棟教學樓為園林式建築,可容納學生3600人,總建築面積10000多平方米,先進的教學設施配套齊全;生活服務大樓同時容納4000人就餐;學生宿舍五棟,為公寓式管理。運動區有400米標準田徑場,容納3000人的看台,一條80m長的室內跑道,並有數十個籃、排球、桌球等運動場地。

加大了學校管理力度,提高了學校管理水平。學校明確了情感管理,目標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結合的模式,管理制度化、民主化、規範化,得到了社會認可和家長滿意,科學嚴謹的管理成為十三中又一道風景。學校實行校務委員會負責制,繼續沿用層次管理,重心下移的民主高效原則,推行用人全員聘任制,分配結構工資制,管理崗位責任制,採購監審制,調動了全員工作積極性,保證了學校良性發展。

教學管理上,強化教學常規管理,形成以教務處、教科室為首的教學監督管理體系,對教師備課上課作業輔導等環節督察,重視年級組、備課組、教研組、包乾組的建設,充分調動了教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行了青年教師素質再提高的五個一工程,盡力達到“一年合格、二年勝任、三年骨幹、五年能手、七年拔尖”的目標。

德育管理上,堅持“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科學育人”的理念,狠抓學生德育建設,通過德育網路化、程式化,人人參與,形成了人人抓德育、德育人人抓的可喜局面,構建了養成教育為主線,以“兩星評比”為重點的德育模式。2003年,舉辦了首屆“校園之星”,成功的模式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兄弟學校多次來校參觀學習。

藝術特色長盛不衰。學校加強了對藝術教育的管理力度和科學研究,加大了對藝術教育的投入,落實“小班(組)制教學”的形式,引進師生雙向選擇機制,制定聯考上線指標分配方案,全員參與,齊抓共管,學生實行不出去、請進來的學習模式,聘請省內權威教授來校講學,從而更純化了學風;學校還增設了音樂教室、練功房、購置了數十萬元的教學設備,保證了藝術教育的資源使用,加大對藝術教師的培訓,先後選送2位老師深造,成為“市級骨幹教師”。

科學的管理產生了巨大的效益。學校先後得目標管理先進單位、師資培訓先進單位、全國城運會優秀節目單位等榮譽稱號,2003、2004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超縣標,位居寧鄉縣前列。這些不爭事實,博得了社會媒體關注,《三湘都市報》、《湖南日報》、《東方新報》、《中外教育》、《中國信息報》等對學校爭相深入報導。

2004年8月,由於教育局人事大調整,寧鄉縣教研室主任余谷進委任為學校校長兼黨總書記,姜學文、陳俊昕、向榮委任為分管教學、教育、後勤的副校長,新一屆班子上任,意識超前,大刀闊斧,管理科學。首先,在全縣範圍內公開招聘了近30名骨幹教師,充實了師資力量。其次,啟動了學校安居工程,修建了70套標準的外籍教師公寓,為招賢納才打下良好基礎。再次,通過努力,從2005年下半年始,與寧鄉一中、四中面向全縣擇優招生,並且正通過市示範高中的驗收,力爭三年內以藝術教育為特色迎接“省示範學校”的檢查驗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