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海洋經濟發展規劃

(一)扶持發展海洋新興產業 (二)培育發展海洋服務業 (二)構建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平台

目 錄
前 言 1
一、現實基礎與重大意義 2
(一)發展基礎 2
(二)重大意義 4
二、總體思路與發展目標 5
(一)指導思想 5
(二)戰略定位 6
(三)基本原則 7
(四)發展目標 8
三、最佳化海洋經濟功能布局 9
(一)打造一個核心區 10
(二)加快推進“兩帶”建設 10
(三)重點建設十大產業集聚區 11
(四)科學開發利用十島 14
四、發展“三位一體”的港航物流服務體系 15
(一)構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15
(二)完善海陸聯動集疏運網路 16
(三)強化金融和信息支撐 18
五、擇優發展臨港大工業 19
(一)明確臨港工業發展原則 19
(二)合理髮展臨港工業重點行業 20
(三)推進臨港工業集約化發展 22
(四)提高臨港工業生態化發展水平 23
六、建設新興海洋產業基地 24
(一)扶持發展海洋新興產業 24
(二)培育發展海洋服務業 26
(三)提升發展現代海洋漁業 27
七、完善海洋基礎設施網路 28
(一)完善現代化綜合交通網 28
(二)健全水資源保障網路 29
(三)健全高效能源保障網 30
(四)構建智慧海洋信息網 30
(五)完善海洋防災減災網 31
八、推進海島的有效保護和科學開發 31
(一)推進海島資源科學開發 32
(二)加強海島資源的有效保護 33
九、構建海洋科教文化創新體系 34
(一)加強涉海院校建設和人才培養 34
(二)構建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平台 35
(三)引導轉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 36
(四)加強海洋文化建設 36
十、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36
(一)集約節約利用海洋資源 37
(二)加強海洋污染綜合防治 37
(三)加強海洋生態建設和修復 38
(四)加強海洋資源保護和管理 38
十一、建設象山海洋(海島)綜合開發試驗區 39
(一)推進南田(高塘)新區建設 39
(二)推進石浦對台經貿綜合試驗區建設 40
(三)推進海洋文化建設示範區建設 42
(四)推進現代化濱海休閒城市建設 42
(五)推進島嶼開發開放 43
十二、建立海洋經濟綜合開發長效機制 44
(一)建立健全海洋開發投入體制 44
(二)建立健全海洋開發政策扶持機制 45
(三)建立健全海洋開發開放機制 46
(四)建立健全用海用地管理體制 46
十三、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47
(一)完善組織領導 47
(二)強化綜合管理 47
(三)創新體制機制 48
(四)完善推進機制 49
附表………………………………………………………………51
附圖………………………………………………………………56

前 言

海洋是21世紀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國務院2011年2月底正式批覆《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規劃》,標誌著浙江海洋經濟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寧波位於我國長江發展軸和沿海發展軸“T”字形交匯處,是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的核心區,在促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為貫徹落實國家和浙江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海洋經濟強市,增強服務長三角、長江流域和中西部地區發展的能力,特制訂《寧波市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主要依據《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規劃》、《寧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寧波海洋功能區劃》等重要規劃編制。《規劃》範圍包括寧波整個市域,陸域面積9672平方公里,海域面積9758平方公里,重點是沿海縣(市)區及其毗鄰海域。規劃期為2011-2020年,重點為“十二五”時期。《規劃》是指導寧波海洋經濟發展的綱領性檔案。

一、現實基礎與重大意義

(一)發展基礎

寧波海洋資源豐富,區位優勢突出,工作基礎紮實,具備發展成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核心區的現實基礎和條件。
港口優勢得天獨厚。寧波港口岸線總長為1562公里,占全省的30%以上,其中可用岸線872公里,深水岸線170公里。現有生產性泊位300多座,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已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600多個港口通航。2010年完成貨物吞吐量4.12億噸,居大陸第2位、全球第4位,完成貨櫃吞吐量1300.4萬標箱,居大陸第3位、全球第6位。港口岸線資源既是寧波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龍頭性資源,也是浙江省發展海洋經濟、打造“海上浙江”最為獨特的優勢和載體。
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擁有豐富的“島、塗、漁、景、油”等海洋資源,組合優勢明顯,適宜較大規模開發。島嶼資源良好,共有500平方米以上海島516個,約占全省的1/5,島嶼面積524平方公里,島嶼岸線長758公里。灘涂資源充裕,擁有可圍灘涂資源約140萬畝,占全省灘涂總面積的34%,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大目洋和三門灣北岸等,圍墾開發條件良好。漁業資源優良,緊鄰中國四大漁場之一的舟山漁場,象山港是具有國家級意義的大漁池。海洋旅遊資源優越,濱海地區具有“灘、岩、島”三大特色,主要集中在象山港內和象山縣沿岸。油氣儲量豐富,春曉油氣田探明天然氣儲量達700多億立方公尺,開發利用潛力巨大。
戰略區位十分突出。寧波位於我國長江發展軸和沿海發展軸“T”字形交匯處和長三角城市群核心區,海域位於長江黃金水道入海口,緊鄰亞太國際主航道要衝,是長三角地區與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聯結紐帶。寧波-舟山港口一體化的順利推進,使沿海港口物流、戰略物資儲運優勢得到了進一步發揮。隨著杭州灣跨海大橋、甬台溫鐵路的建成和杭甬運河通航設施不斷完善,寧波由交通末端發展成為連線上海、江蘇和海峽西岸地區的樞紐城市,成為浙江溫台和浙西地區接軌大上海的橋頭堡。
特色優勢比較突出。2010年全市實現海洋生產總值806億元,海洋產業體系比較完備。在臨港工業方面,初步形成以石化、鋼鐵、能源、汽車、造船等行業為支柱,綿延20多公里的沿海臨港產業帶,2010年實現總產值7000多億元,基本建成華東地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在港航物流方面,14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加快建設,2010年實現交易總額近2000億元。現代物流業實現增加值507億元,現有各類物流相關企業4000多家。在海洋新興產業方面,培育了浙江造船、新樂船廠等一批高端裝備生產企業,2010年實現產值200多億元。
海洋科教實力較強。擁有寧波大學海洋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機構,擁有海洋與漁業領域重點實驗室9家,海洋科技工作人員達2000餘人,在航海航運、海洋養殖、海洋生物等領域取得一批關鍵技術成果。海洋科技教育實力較強,有利於提升海洋經濟發展核心競爭力。
體制機制比較靈活。寧波是我國民營經濟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達,在全國較早地開展了要素配置市場化、資源環境有償使用等改革,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水平較高。近年來海洋資源開發領域的改革順利推進,市場信用建設不斷加強,民營企業積極進入海洋開發領域,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市海洋經濟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海洋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與海洋資源優勢還不匹配,海洋產業規模不夠大,發展質量不夠高;海洋經濟發展方式總體比較粗放,海洋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發展滯後;海島資源開發總體比較滯後;海洋生態環境不容樂觀,陸地開發與海洋發展統籌亟待加強。

(二)重大意義

寧波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經濟強市,對於推進寧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實現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等都具有示範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是貫徹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戰略、最佳化沿海區域開發布局的客觀需要。黨的十七大提出“實施海洋開發戰略”,全國“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要“發展海洋經濟”。近年來國務院先後作出了天津濱海、上海“兩中心”建設、海峽西岸開發等區域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優勢,推進寧波海洋經濟發展,北承蘇南浙北地區、南聯海峽西岸經濟區,有利於進一步完善國家沿海區域發展布局,也是落實國家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實際行動。
二是落實國家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共同打造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的客觀需要。國務院《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明確提出“把長江三角洲地區建設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寧波地處我國黃金海岸、黃金水道“T”字形經濟帶核心區,對內是江海聯運樞紐,對外是遠東國際航線要衝。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港口優勢,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有利於共同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打造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提高我國對外開放和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的水平。
三是浙江打造“海上浙江”和“港航強省”、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的客觀需要。2011年2月底國務院正式批覆《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規劃》,標誌著我省海洋經濟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快推進寧波海洋經濟發展,有利於浙江省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培育新的增長極、探索建立適合海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
四是寧波實施“六個加快”發展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需要。今後一段時期是寧波實施“六個加快”發展戰略、實現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新跨越的關鍵時期。發揮海洋資源優勢,建設海洋經濟強市,有利於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科學規劃海洋經濟發展,加快打造國際強港,集約利用海島、岸線、海域等海洋資源,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建設。

二、總體思路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六個加快”發展戰略,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港航服務業、臨港先進制造業、海洋新興產業和海島資源開發為重點,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統籌陸域經濟和海洋經濟發展,統籌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統籌經濟建設和改善民生,著力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著力完善海洋基礎設施體系,著力提升海洋科教研發能力,著力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海洋經濟大市”向“海洋經濟強市”的戰略性轉變,把寧波建設成為海洋經濟實力較強、輻射服務功能突出、空間資源配置合理、科教文化體系完善、海洋生態環境良好、體制機制靈活的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示範區。

(二)戰略定位

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引領區。充分發揮區位、港口和產業基礎優勢,以港口開發為重點,以海洋科技進步為支撐,加快海洋資源綜合開發,著力推進海洋產業高端發展,充分發揮寧波對周圍區域的輻射帶動功能,建設成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引領區。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主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港航資源和區位優勢,依託梅山保稅港區和寧波杭州灣新區等功能區,構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完善海陸聯動集疏運網路,強化金融和信息系統支撐,加快大宗商品儲運、加工、貿易基地和貨櫃幹線港建設,發展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主要組成部分。
我國重要的新型臨港產業基地。依託比較紮實的臨港產業基礎,緊緊瞄準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最佳化產業布局、推進轉型升級,擇優發展石化、鋼鐵、能源等臨港工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國際貿易、國際金融、濱海旅遊等臨港服務業,培育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新型臨港產業基地。
我國重要的海洋科教研發基地。依託寧波在海洋經濟人才培養方面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港口物流、航運航海、海洋生物等專業,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海洋經濟科教研發基地,為浙江乃至全國培養一批具有全球視野、創新意識的現代海洋經濟人才。
我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堅持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可持續利用的原則,以象山港、三門灣等區域為重點,推進海洋經濟的有序開發、高效利用和嚴格保護,加強重點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實施海洋污染海陸聯動防治,探索跨區域海洋環境聯合治理,為探索我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積累寶貴經驗。

(三)基本原則

堅持聯動發展。堅持以海帶陸、以陸促海,統籌陸海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保護,把海洋的資源優勢、後發優勢與陸域的綜合優勢、先發優勢結合起來,以陸域經濟支撐海洋經濟發展,以海洋經濟拓展提升陸域經濟。
堅持轉型發展。深入實施“科技興海”戰略,提高海洋經濟自主創新能力,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間相互融合,形成海洋產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集群發展。最佳化海洋經濟空間布局,構築健全的投融資、科教創新、對外開放等海洋開發平台。整合沿海城市、重要海島等載體,建設一批沿海產業集聚區,形成功能清晰、各具特色、優勢明顯的海洋產業帶。
堅持綠色發展。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妥善處理好海洋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切實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使海洋經濟的發展規模和速度與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實現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堅持開放發展。立足於亞太國際門戶城市重要節點區的有利位置,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注重內引外聯和外向發展,引導民間資本積極參與海洋經濟發展,著力建設內外對接的開放型海洋經濟體系。

(四)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是,力爭到2015年,基本建設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示範區,海洋經濟實力較強、輻射服務功能突出、空間資源配置合理、科教文化體系完善、海洋生態環境良好、體制機制靈活,對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發揮先行示範和龍頭帶動作用。
——海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到2015年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500億元,占全省海洋經濟比重提高到35%左右。海洋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最佳化。海洋經濟綜合實力、輻射帶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提升,基本建設成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的核心區。
——輻射服務功能明顯增強。“三位一體”的港航服務體系比較完善,成為區域性資源配置中心。港口貨物吞吐量和貨櫃吞吐量穩步增長,到2015年分別達到5.5億噸和2000萬標箱,成為全球大宗商品樞紐港和貨櫃運輸遠洋幹線港。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影響擴大,實現市場交易額4000億元以上。金融服務功能顯著提升,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達到40000億元。
——海洋經濟轉型走在前列。海洋產業結構、空間布局結構和增長動力結構最佳化取得實質性進展。臨港工業“集群化、循環化、高端化”發展,建成世界先進的臨港先進制造業基地。海洋服務業占海洋經濟的比重明顯提升,海洋經濟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達到30%以上。
——海島綜合開發成效明顯。在統籌規劃、最佳化布局的基礎上,海島綜合開發步伐加快,形成定位清晰、導向明確、功能協同的海島開發新格局。象山海洋(海島)綜合開發試驗區順利推進。海島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形成海陸聯動、便捷高效的現代化綜合交通網、城鄉給水和能源供應設施網、海洋環保設施網等。
——海洋科教文化比較發達。“科技興海”戰略順利實施,涉海院校和學科建設加快,海洋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建成一批國家級海洋科研基地,基本建成海洋經濟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改革試點城市。到2015年,海洋研發投入占海洋經濟生產總值比重在2.5%以上,海洋科技進步對海洋經濟貢獻率達70%。
——海洋生態建設全國領先。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紮實推進,象山港區域保護等取得實質性進展,陸源污染和涉海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沿海地區和主要大島基本建成有效的防災減災體系,灘涂資源得到科學保護和開發,重點海域主要污染物排海量比2010年削減15%以上,基本建設成為我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達到4500億元,海洋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形成特色明顯、競爭力強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海洋經濟科技貢獻率達80%左右,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40%左右。全面建成海洋經濟強市和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的核心區,對全省海洋經濟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發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