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州陶

寧州陶器,有華夏古陶“活化石”之美譽。據記載,始創於明洪武二十九間(1396年)。當時江西景德鎮人車鵬來寧州,看到這裡蘊藏著豐富的優質粘土及釉色原料,率先在城北華蓋山腳建窯制陶。寧州陶瓷主要品種有青磚青瓦等建築用陶,碗、瓶、罐等生活用陶,及工藝陶製品

基本信息

淵寧州陶器,有華夏古陶“活化石”之美譽,制陶業為華寧工業之先河。據碑文記載,始創於明洪武二十九間(1396年)。當時江西景德鎮人車鵬來寧州,看到這裡蘊藏著豐富的優質粘土及釉色原料,率先在城北華蓋山腳建窯制陶。接著江西人汪、彭、尹、楊、周、盧、張、仲、高等姓相繼而至,形成村落,生產、經營陶業,遂形成街市,產品有碗、壺、盆、缽等數種,以碗為大宗,故名碗窯村。後來,以陶業為主的手工業者世代繼承,由少到多,土窯發展到10餘條,產品增至百餘種。隨著產量、質量和名氣的提高,形成了陶器交易市場——頗具特色的陶街。到清末創造了一次燒成的藍、黃、綠、白等釉色,質量大為提高。從此,寧州陶器漸漸出名,至今還流傳著“新興姑娘、河西布,寧州陶器燒得綠。”據民國《新纂雲南通志》載:陶器以建水、寧州所產者為著名,有粗細二種,細者如花瓶、花盆、文具等,釉水式樣,書畫彩色均有可觀。祭窯神:每年農曆二月八至十五日,碗窯村窯神廟(三聖廟),全縣窯戶、窯工於此集會,祭窯神,是全縣窯業的行會活動。寧州陶神廟聯“宜古宜今,彝、鼎、尊、磐同述作;亦文亦質,官、哥、柴、定共流傳”。現在有規模的企業有白塔山建築陶瓷有限責任公司、民族陶瓷有限責任公司。可謂“五千里方圓有寧州陶器、六百年技藝源景德瓷都。”619年後的今天,我們來到碗窯村,村子裡已經沒有了規模宏大的制陶景象,但村子裡都是陶的影子,路上、田埂上、斷牆裡,隨處可見碎陶片,以青色為主。在我們隨手撿起的碎片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張”、“李”等字。本地人告訴我們,陶器上的字其實就是一個標籤,一看字就知道是誰家燒的陶,而且,這些散落在土地里的陶片記載著碗窯村的歷史,每一片陶片都有一段故事。在碗窯村的歷史裡,陶是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六百多年來,村子因陶而聞名,因陶而興旺,因陶而衰落。在碗窯村,不論大人小孩,提起陶,都可以說上一整天。翻開碗窯村的歷史。

歷史

記載著寧州陶的變革
今年85歲的晏紹貞老人是碗窯村年紀最大、技藝最純熟的制陶老藝人。40多年的制陶經歷,晏老對華寧陶有了很深的感情,講起華寧陶,老人顯得很激動:“1958年,我到廣州學習,那裡的青白陶被稱為中國第一,但在我看來,華寧的陶更好,更精緻,更細膩。”
晏紹貞告訴我們,追溯華寧制陶的歷史,得從600多年前說起。那時,明朝政府平定雲南,江西景德鎮的陶瓷藝人來到華寧。起初並沒有在碗窯村制陶,而是選在其他地方,但都由於土質不好而三易其地,最後終於在有著優質陶土資源的華蓋山腳——現在的碗窯村落了腳。據清康熙《寧州郡志》記載:“車鵬,明洪武年間遷居華寧,於城北華蓋山麓建窯制陶,華寧制陶業由此興焉。”就這樣,窯由小變大,從事陶製工藝的人也由少到多,產品種類也由少到多,碗窯村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家都制陶,是遠近聞名的陶產地。而且,幾百年來,碗窯村都是一家一戶制陶,工藝和燒制技術以家庭方式祖祖輩輩往下傳,不傳女、不外傳,這種格局,一直保持到解放後。晏紹貞老人就是這一歷史變革的見證人。
晏紹貞家中祖祖輩輩都制陶,他自小就是玩著陶泥長大,10多歲時開始做一些簡單的陶製品。1942年,晏紹貞當兵參加抗戰,1945年日本投降後,他又回到華寧做陶。晏老的一生,除了當兵那三年,都在與陶打交道。對於陶,從選土、配料、製作到燒釉、制釉,每道工序他都十分熟悉。雖然事過境遷,晏紹貞仍然清楚地記得解放前,他們村有13條窯,每條窯都有六七家人合用,雖然每年雨水季節都不燒陶,但每年他們村都生產出大量的生活用陶,方圓千里的陶製品都由華寧生產。解放後,村子裡的窯由合作社統一管理,全村只留下4條窯,生產數量、種類及工匠都由合作社統一安排。1952年,合作社把23個分散的手工業制陶家庭(家族)組織起來,成立了第一個手工業合作小組。1956年發展為華寧陶器社,入社農戶達80戶,制陶從業人員發展到120人。統一建廠,統一生產,制陶人家由陶主人變為陶器廠的工人,從此,華寧窯的傳統技藝精髓便被家庭式地“保留”起來,慢慢地,家族傳統技藝精髓逐步失傳。“唉,現在的陶的精細程度,根本就不如當年。”現在,晏紹貞老人還在為傳統技藝精髓的流失而惋惜。

窯街

見證著寧州陶曾經的繁榮

今年68歲的范永祥對制陶也懷有很深的感情。在他家的小院裡,栽花的花盆、裝東西的器皿及砌花台的材料都是陶製品。范永祥只有十二、三歲時在家做過陶,雖然他制陶的時間不長,但在他的記憶里,除了手腳開裂出血外,都是華寧陶繁榮的景象。
那時候,范永祥家自己有條窯叫范家窯,共有七家人合燒。范永祥說,制陶人家不一定都得有窯,可以租用別家的窯來燒制陶器,那時他們的本家只有4家人,用不了一條窯,其餘部分租給了村里人。那時,制陶全是手工作坊,制泥、做陶、燒制及上釉全是手工完成。而且,那時還沒有電,做陶時得一邊用腳踢盤一邊塑形,特別辛苦。每家都有自己的制陶作坊,做陶工序都是各自在家完成,最後再放到窯里統一燒制,主要生產一些花盆、碗、罐等生活用具。十二、三歲的范永祥雖然只能單獨完成一個小碗小杯之類的小件物品,但制陶的每一個環節都一清二楚。
范永祥說,雖然每個制陶人家不一定有窯,但一定有一間專門賣陶製品的鋪面建在村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條專門賣陶製品的窯街。在范永祥的記憶里,窯街特別繁華,各家都把陶製品拿到窯街擺出來出售,江川、通海等地的商人都來窯街上選購陶製品,質量好、做工精細的陶製品賣得很快,往往一出窯就被搶購一空。除了在窯街上出售陶製品外,他們還用馬把陶製品馱到盤溪,然後坐火車上昆明,把陶製品送到商家手裡。
那個時候,華寧的陶業很興盛,可謂“五千里方圓有寧州陶器,六百年技藝源景德瓷都”。而且,每年,碗窯村都要舉辦祭窯神活動,除了祈求保佑燒制出好的陶製品外,那天全村的技工都會聚集在一起,互相切磋技藝,共同探討制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據後人推測,那可能是華寧最早的行業協會。
碗窯村那條讓范永祥記憶很深的窯街在解放後就慢慢消失了。解放後,公私合營,私人不再有陶製品出售,生產出來的陶製品由公社統一銷售,窯街的鋪面已經失去了它本來的作用,自然地,窯街就消失在了人們的記憶里。

陶文化

以現代的方式在延續

與傳統制陶作坊並存的,是華寧最大的陶器廠——華寧美陶廠。美陶廠的前身就是碗窯村公私合營後建的陶器廠,廠里的技術人員全部是碗窯村熟練的技工,碗窯村的陶文化就是在這個廠里延續下來的。現在的美陶廠,已經不像以前是純手工製作方式,而是在保留傳統製作方式的同時,融入了許多現代審美理念和制陶技巧。作品類型,也由原來的生活、建築用陶向工藝用陶方面發展。
美陶廠總經理汪大偉告訴我們,他要結合旅遊,把華寧的陶當作產業來做。汪大偉說他們家已經是28代的制陶世家了,華寧的陶製品承載了上百年的制陶文化,在碗窯村傳統制陶技藝慢慢消失的今天,他們應該結合玉溪的文化把陶製品豐富起來,在陶上體現玉溪文化,並把陶製品做成旅遊產品,成為玉溪文化展現的載體。
在華寧美陶廠,除了青磚青瓦等建築用陶和碗、瓶、罐等生活用陶外,還有大量的工藝陶製品。這些工藝陶製品造型別致精美,有花腰傣的小背簍,有仿青銅器小掛件,有茶具、菸具等。汪大偉說,每一件產品,他們都融入了玉溪文化的特色:在色彩上,用華寧陶最傳統的綠白醬素三彩;在形狀上融入明顯的地方文化特色,比如花腰背簍等;在紋飾上充分體現滇中文化特色,把青銅器、民族服飾上的花紋巧妙地運用到陶製品上;在技藝上屬純手工製作,每一個物件都是獨有的。而且,為了開發有玉溪特色的旅遊產品,他們還與藝術學院合作,專門為廠里設計造型獨特的旅遊紀念品,拓展玉溪旅遊空間的同時,也把玉溪的本土文化發揚光大。為此,汪大偉還計畫建一個陶文化展廳,向人們展現華寧陶的歷史和文化;建一個陶文化體驗區,讓遊客在玩的過程中體驗陶文化的精彩,還可以把親手製作的陶製品帶回家。汪大偉說,雖然碗窯村的13條老窯已經消失,但他一定要讓華寧的陶文化延續下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