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國市霞西國小

霞西國小誕生於1925年(民國十四年),原為楊氏私塾國小。後改為霞西初小,不久擴辦為完小。校址為霞西楊氏宗祠,余屋內。

基本信息

學校概況

1927年(民國十六年)霞西完小復改為初小。
1929年(民國十八年)被編為寧國縣第十五初級國小,教職工1人,學生19人(男16人、女3人)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屬縣第三學區,督學視察報告記載:該校設於霞西,居民七八十戶,有商鋪數家,生意尚稱不惡,地方人士熱心教育,對該校頗能維持,無意氣之爭。此該處之特點亦即該校進步之原因也,校址附設楊氏宗祠余屋內。環境尚優,惜屋不合用,屋宇頗新,禮堂布置優美,圖表及標語頗為別致,尤能注意抗日標語,為他校所不及。教室屋宇太低且二室同在一處上課,聲浪傳播,教學及感不便。維光線空氣均頗充足。查隔壁楊氏祠內頗為合用,可移一室於此,校長黃孟皎女士經驗豐富,辦事認真。教員郭懷瑜品學兼優,與黃女士系夫妻關係,萬能合作,甚得地方信仰。學生一時增至五十八人,分二班教授,常年經費一百五十元,由教局支給。此外可收學費七八十元。(摘自督學汪春霖視察該校報告)。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寧國縣學校又再改易為地名稱呼 ,由縣第十五初級國小改名為寧國縣霞西初級國小。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底,寧國貫徹“新縣制”,實行政教合一,原有公私國小及短期國小(由私塾改良而成)改為鄉(鎮)、保國小,霞西初級國小改為霞西保(屬石崇鄉)國民國小,校長由保長兼任。
1943年(民國三十四年),石崇鄉所轄霞西保國民國小和中津保國民國小合併為霞西國民中心國小,校址仍在楊氏宗祠。
解放初期,1950年前後,霞西完小調整為初級國小。
1952年秋恢復為完全國小,並建立霞西中小區(另轄田畈國小、川口國小、莊村國小、對山國小、石崇灣國小、劉村國小、西塢口國小,竹棵國小)。
由於學校辦學成績突出,寧國師範首屆畢業學生在該校實習。
1966~1976年十年浩劫期間,教育也成為重災區,教師受到衝擊,教學秩序無法維持,學校發展緩慢。
1978年後,通過拔亂反正,整頓教師隊伍,學校逐漸走向正軌,霞西國小在85年完成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工作。
2003年區劃調整,原霞西、虹龍兩所中心國小合併,統稱為霞西鎮中心國小。
霞西鎮中心國小建校80年以來,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改革開放後,學校發展更快,在校班和學生數從解放初期5個班150名學生髮展到2004年11個班500餘名學生、教職工也由解放初期9人發展到現在33人,該校畢業生在各條戰線上為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