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穴泉

寒穴泉,是一個朝天岩穴,其狀似井,《雲間志》有記載。

紹熙《雲間志》載:“寒穴泉,在金山。山居大海中,鹹水浸灌,泉出山頂獨甘冽,朝夕流注不竭。”北宋景祐年間(1034~1038年),華亭縣令唐詢曾作《華亭十詠》,寒穴詩列其二。王安石、梅堯臣皆有和詩盛讚此泉,並譽之為“神泉”。政和年間(1111~1116年),知州毛滂巡視華亭,縣令姚舜明汲寒穴水煮茶款待,毛大奇,認為其味竟與號稱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水相等,乃派人去無錫取惠山泉並嘗,至三四反覆,不覺得有什麼兩樣,嘆曰:“蓋有兩第二泉矣!”乃作《寒穴泉銘》並序。
寒穴乃一個朝天岩穴,其狀似井。自宋紹熙《雲間志》以來的歷代府、縣誌均稱泉在山頂。而據南宋吳聿撰《觀林詩話》卻說,“寒泉……穴在山麓,泉鍾其間,適與海平,而半山(王安石號半山)和華亭令唐詢《十詠·寒穴》詩乃雲‘高穴與雲平’,蓋未嘗至其處也。毛澤民(毛滂字澤民)《泉銘》敘半山詩云,泉當因此詩以名世,然余以為因半山詩而增重於世,則此泉之幸;若後世好事者欲憑此詩以考寒穴所在,則失之遠矣,非泉之不幸歟!”證之唐詢原詩註:“金山北有寒穴”,南宋許尚《華亭百詠·寒穴》詩“噴涌懸崖下”,則其穴當在山之北麓懸崖之下,舊志皆誤傳。據沿海老漁民反映,民國時期有人入山砍柴,還在那裡提水解渴,汲起一桶,其水鏇即涌滿。後因人為影響,穴上已復土層,土上又有大石覆蓋,以棒探之,石下則空,水已枯竭,是否即寒穴故址,有待查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