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砧

寒砧

寒砧(拼音:hán zhēn),意為“寒風中的搗衣聲”;亦作“寒碪”。指寒秋的搗衣聲。一般是用來烘托一種蕭瑟、殘敗、淒涼的氣氛。多與戰爭相聯繫,體現軍人遠征在外,家人綿綿的離恨和思念之情。出處唐李賀《龍夜吟》寒碪能擣百尺練,粉淚凝珠滴紅線。

基本信息

詞語解釋

基本釋義

寒砧寒砧

1.亦作"寒碪"。

2.指寒秋的搗衣聲。砧,搗衣石。詩詞中常用以描寫秋景的冷落蕭條。

指寒秋的搗衣聲。砧,搗衣石。詩詞中常用以描寫秋景的冷落蕭條。

分開解釋

寒hán

冷,與“暑”相對:寒冬。寒色。寒衣。寒冽。寒帶。寒戰。寒噤。寒食(節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從這一天起不生火做飯,也有的地區把清明當作“寒食”)。寒喧。寒來暑往。唇亡齒寒

砧:砧zhēn即搗衣石,又名“女須砧”

捶、砸或切東西的時候,墊在底下的器具:砧板。砧子。形狀和作用像砧子的:砧骨(聽骨之一)。砧木。

出處

唐沉佺期《古意呈補闕喬知之》詩:“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李賀《龍夜吟》:“寒碪能擣百尺練,粉淚凝珠滴紅線。”

南唐李煜《搗練子令》詞:“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水滸傳》第二一回:“譙樓禁鼓,一更未盡一更催;別院寒砧,千搗將殘千搗起。”

砧字傳說

寒砧寒砧

相傳屈原的母親死得很早,比屈原大10歲的屈姊女須對他百般疼愛。女須是一位賢德的女性,對屈原深懷姊弟之情,從小便由她取代了母愛。

屈府雖然有若干傭人,女須有時候親手給屈原洗衣,似乎要從屈原的穿著上尋找有沒有照顧不周的蛛絲馬跡。

搗衣石是女須給屈原洗過衣裳的地方,遺址在秭歸東北方向的女須廟前,搗衣溪畔,與濯纓泉隔溪相望。

袁山松《宜都山川記》說:“屈宅之東北六十里有女須廟,搗衣石猶存。”實跡於今已難尋覓。

譚光沛《吟女須》詩:“秭歸永固溯開基,千古著名數女須。賢德由來傳淑訓,嬋媛非是表芳姿。搗衣溪畔砧仍舊,照面井中月上時。昔日繡花當此際,錦文滿幅夜遲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