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林鎮[廣東省雲浮市雲安區富林鎮]

富林鎮[廣東省雲浮市雲安區富林鎮]

富林鎮,廣東省雲浮市雲安區下轄鎮,位於雲安區南部,雲霧山腳下,漠陽江源頭。東鄰新興、南接陽春、西連羅定、北倚雲霧山。是雲浮石文化發源地。 富林圩鎮中心一帶為盤地,四周群山環抱。境內有雲浮市最高山峰——海拔1140米的雲霧山主峰。 富林鎮總面積164.7平方公里,鎮城總體規劃面積6.3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1.29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富林圩,截至2010年,轄15個村、1個社區。總人口52432人。 富林鎮是廣東省268箇中心鎮之一、素有“民俗文化之鄉”、“長壽之鄉”、“紅色老區”之稱,是“三羅武裝鬥爭第一槍”發源地革命老區鎮。

歷史沿革

富林鎮轄地,唐德四年(621年)屬富林縣一部分。

宋開寶五年(972年)併入銅陵縣。

明萬曆五年(1577年)劃入東安縣後。

清乾隆五年(1740年)設上富林堡、中富林堡。

清同治年間設富林堡。

民國15年(1926年)改堡為鄉,以後分設富林上鄉、富林中鄉、界石鄉。

民國36年合併為雙富鄉。

1948年,三羅武裝鬥爭第一槍在富林的關帝廟打響。

雲利古村 雲利古村

1949年4月20日,經粵中分委批准,雲浮縣人民政府在富林蓮塘宣布成立,縣人民政府成立時的駐地位於雲安縣富林鎮界石村委會蓮塘村,新中國成立後,鄉的設定多次分合。

1958年4月設富林鄉,9月併入托洞鄉,10月成立雲霧山人民公社。

1961年3月分設富林人民公社。

1983年4月設富林區。

1986年10月設富林鎮。

1995年,雲浮設地級市後,富林鎮隸屬雲城區。

1996年縣、區分設,富林鎮由雲安縣管轄。

2014年9月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雲安縣,設立雲浮市雲安區,富林鎮隸屬雲安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0年,富林鎮轄高一村、高二村、民主村、東路村、山草村、界石村、寨塘村、馬塘村、河邦村、廟山村、南浦村、元眼圍村、雲利村、雲舍村、南洋村等15個村和富林社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富林鎮坐落在雲安區南部,雲霧山腳下,東經111°55′,北緯22°39′。與羅定市、陽春市和新興縣接壤。行政區域面積164.7平方公里,漠陽江源頭。東鄰新興、南接陽春、西連羅定、北倚雲霧山。

山脈

富林圩鎮中心一帶為盤地,四周群山環抱。境內有雲浮市最高山峰——海拔1140米的雲霧山主峰,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有小雲霧山、雲舍尖、石狗嶺、黃茅頂、白花頂等。

河流

河流有馬塘河、屬漠陽河的源頭。境內馬塘河,流經東路、高一、高二、寨塘、馬塘等村,屬漠陽河源頭之河。

氣候

富林鎮累年平均氣溫21.5℃,降水量1520毫米,霜日7天,屬南亞熱帶季風區。

自然資源

林業資源

2009年全鎮有林業用地面積123924畝,林木總蓄積量21.97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8.8%。其中國有大雲霧林場經營面積11.69萬畝,活木蓄積量15.26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礦藏主要有大理石、石灰石、煤、石棉等。截至2010年,石灰石儲量8000多萬立方米;大理石(凌紅、豬腦紅等)儲量為1976萬立方米,主要分布在馬塘文峰、東路高排、馬塘老虎坳、寨塘倒流水、界石禾叉塘、界石馬山等地。

其中,文峰儲量為43.8萬立方米,是白色白雲大理岩,地表呈卡斯特殘山出露,礦體呈北東走向分布,長200米,寬110米,岩層為厚層狀,是採取建材石料及飾面石材之重地;

高排山儲量為25萬立方米,為紅色白雲石大理岩,岩石全部大理岩化,礦體長200米,寬40米,岩層為厚層狀及塊狀,結構完整,為建築石材及飾面石的理想材料;

老虎坳山儲量65.2萬立方米,為紅色白雲石大理岩,礦體呈南北走向,長80米,寬13至43米,岩石為厚層狀及塊狀,結構較完整,是建築及飾面石之材料;

倒流水山,儲量為51.96萬立方米,為雜色角礫狀大理石,呈卡斯特殘山出露,岩層為厚層至巨厚層及塊狀,長185米,寬130米;

禾叉塘,儲量15萬立方米,為紅色角礫狀大理岩,礦體在稻田之中,長500米,寬20米;

馬山西端,儲量0.6萬立方米,為白色結晶大理石,岩層為厚層狀及塊狀,長60米,寬20米;新社背山,儲量2立方米,為白色結晶大理岩,分布在稻田中。

水能資源

水能資源豐富,截至2009年,富林鎮有東升小(一)型水庫和蠻洞、湖塘、蝦公山、響水等四座小(二)型水庫。已建成規模的水電站有9個,年總發電量350萬度,有山塘水庫47宗,儲水量達627.84萬立方米。

人口民族

截至2010年,全鎮總人口52432人。有漢族、瑤族、壯族、侗族等多個民族。

經濟概況

綜述

2006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87億元,其中農業產值14282萬元,工業產值4368萬元,實現工商稅收232萬元,比2005年度增長20.1%。

2008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47億元,其中農業產值1.86億元,工業產值6132.5萬元,實現工商稅收441萬元,比2007年增收162萬元,增長36.7%。

2009年,全鎮工農業生產總值2.55億元,比2008年增長6.5%,其中工業總產值6071萬元,比2008年增長5.3%,農業總產值1.94億元,比2008年增長7.8%;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84萬元,比2008年增長46.64%,兩稅收入441萬元;全年人均純收入5377元。

2010年全鎮工農業生產總值2.74億元,比2005年增長64%,年均增長12.8%。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億元人民幣。農民人均收入達6377元,比2005年的3817元增長2560元,年均增長13%。2010年實現財政稅收535萬元,比2005年的223萬元增加312萬元,年均增長27.8%。

農業

富林鎮農業物產有:木材、稻穀、木薯、花生、黃豆、龍眼、荔枝、柑桔、生豬、“三鳥”等。 2008年全鎮實現農業產值1.86億元。

2008年,全鎮糧食種植面積60063畝,總產23833噸,其中水稻播種面積26052畝,產量13391噸,共發展冬種作物2000多畝。

截至2009年,全鎮種植龍眼7000多畝、紙材林7000畝、柑吉10000畝和蠶桑800畝,水稻插植面積34015畝,其中優質雜交稻和優質常規稻面積占95%以上。

工業

富林鎮充分發揮本地紅石、白雲石儲量豐富的優勢,投資生產紅石米及環保磚,進而對紅石米進行精細加工。2009年,全鎮工業總產值6071萬元,比2008年增長5.3%。

工商

2008年,全鎮實現工商財政稅收441萬元,比2007年增收162萬元,增長36.7%。其中國稅150萬元,完成年任務的197.4%,地稅291萬元,完成年任務的231%。其中地方庫完成189萬元,比2007年增收78萬元,增長37.6%。

2014年1至10月,全鎮實現工商兩稅收入503萬元,同比增長27.46%。

社會事業

村鎮建設

2008年,富林鎮籌資280多萬元建成了富林鎮人民政府綜合樓,並先後建設了富林客運站、司法所辦公樓、工商所辦公樓、富林財政所辦公樓,形成了新街行政區雛形。建成東街、蓮花農民新村,解決了農民向城鎮轉移的居住問題。

教育衛生

國小 國小

截至2008年,富林鎮設有中學1所及國小17所。2008年,富林鎮籌資近700萬元,對合併後的富林中學、第二中心國小、界石國小等11所中小校進行了校舍的全面改造。

富林鎮建有鎮級衛生院,各村設有衛生站。

通訊電力

富林鎮全面完成農村電網改選工程,截至2008年,全鎮有鎮辦水電站4個,總裝機容量970千瓦,村級辦水電站7個,總裝機容量644千瓦。鋪設了近百公里的高壓線路線和1500多公里的低壓線路,全鎮10629戶家庭用上了電,農村用電難問題得到緩解。15個村實現網電到村到戶。

通信設施完善,全鎮15個村能正常接收移動信號,固定電話用戶6945戶,小靈通用戶815戶,移動用戶4500戶,建有9個移動發射站。

截至2008年,富林鎮建有鎮級供水站1個,文化娛樂中心1間。

交通

富林鎮境內交通網路便利。留河線(石城鎮留洞至陽春河朗)公路貫穿全鎮連線324國道和陽春市,有富金線(富林至羅定金雞)、富南線(富林至南浦凌霄岩),環市二路經富林東路連線新興天堂。

歷史文化

歷史底蘊

富林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文明古鎮,文化底蘊深厚。唐朝武德四年(621年),置富林縣,轄縣境西南部茶洞、托洞、鎮安、白石、河朗等地,歷時352年。明萬年五年(1577年),始建東安縣,分設富林所城。 辛亥革命時期的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富林籍陳濟坤任東安縣最後一位縣長、民國元年第一位民選縣長。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4月20日,雲浮縣人民政府率先在富林蓮塘村掛牌宣布成立。改革開放時期,雲浮市、縣、區分撤,富林籍詹大揚任雲安縣第一位縣委書記。

歷史文物

耀德書院 耀德書院

富林鎮保留有耀德書院、馬塘 廟、雲浮縣政府舊址、廖家大屋、雲利中間屋古民居等一大批歷史古蹟。

其中,廖氏客家大屋、孔書家墊、耀德書院、馬塘廟、劉氏宗祠、東路石拱撟、縣政府舊址等入選雲安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地方方言

富林又是漢族與瑤族、壯族、侗族等多個民族聚居的地方,本地白話、客家話(涯子話)、閩南福佬話(學佬話)、雲舍話等四大方言,歷經各歷史朝代族群遷徙並存於一鎮,出現一村(馬塘)三方言、一姓(曾氏)兩種話(一家人講兩種話)的奇觀。富林方言是保存和發展人類有形遺產和無形資產的有力載體,也是雲浮方言最集中、最古老的活化石。

民俗文化

馬塘廟會 馬塘廟會

富林民俗文化異彩紛呈。雲利醮會、太保廟炮會、各村莊的安龍、做社,傳統特殊的鄉村婚宴、壽誕,隆重而熱鬧,是雲安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富林古鎮的“雲利醮會”、“馬塘廟會”、“太保廟炮會”等民間節俗,規模盛大,章程嚴謹,可謂在傳承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當地的民俗文化。

馬塘廟會於2009年10月成功入選為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雲利醮會”入選為雲浮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玲瓏子母燈、龍鬚席製作入選雲安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風景名勝

富林秋景 富林秋景

雲霧山主峰是雲浮最高山峰,海拔1140米,峰頂終年雲遮霧繞,景象萬千,“雲浮”地名因境內有“雲霧山”而得名。

東升水庫集雨面積20.88平方公里,總庫容量634萬立方米。東升水庫與大雲霧林場山水相連,是富林天然綠色大氧吧。

南國洞府凌霄岩是國家地質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

富林鎮戰鬥紀念亭 富林鎮戰鬥紀念亭

石子圍岩洞萬年動物化石遺址——雲 浮周代百越地。洞內藏有中國罕見的犀牛、東方劍齒象牙和鹿、虎、豹、熊貓等10多種珍稀動物牙齒化石,經專家鑑定為更新世紀晚期的動物化石,距今已有10萬至15萬年的歷史。

富林鎮可探古尋幽的古洞、古化石、古書院、古寺、古宅、古村落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同時,富林周邊15公里內的景區有陽春市國家地質公園(南浦)凌霄岩、玉溪三洞,雲利長壽村古村落民居、蓮塘雲浮縣人民政府舊址、耀德書院、馬塘神廟、馬塘回音壁、三羅武裝鬥爭紀念亭、石子圍岩洞萬年化石遺址等,處處彰顯民俗風情。

名優特產

富林鎮主要特產有:凌紅大理石、界石龍眼、蠻洞柑桔、連塘軟骨鯪魚。

著名人物

曾壽一,江津清官、乾隆大儒,在川任官期間被百姓稱為“活菩薩”。1864年重刊版《廣東通志》,把他列入《儒林傳》。

陳濟坤,清末民初雲浮縣縣長,是辛亥革命老人,也是廣州陳家祠創建人之一。

陳喜棠,著名電子專家、高級工程師和教授級高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機械工業部直屬某廠總工程師、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遼寧省電子器件委員會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