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村烈士陵園紀念塔

富村烈士陵園紀念塔

富村烈士陵園紀念塔,位於白龍坡山頂,海拔2069米,由塔基、塔身、石碑和台階四部分組成,占地面積60畝,塔高11米,捐款碑10塊,烈士墓7座,台階343級,於1988年4月建成。1999年、2011年黨委、政府投資10萬元進行修繕,2014年富村鎮黨委、政府投資40萬元 進行修繕 。1995年10月被縣委、縣人民政府命名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11月,中共曲靖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塔身東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西面浮雕紅旗和五角星組成的圖案;南面刻“1935”象徵紅軍進入富村之年;北面刻“1950”象徵富村解放之年;塔基四周刻有題字、建塔說明及68位烈士姓名。西南距塔300餘米處並列烈士墓冢7座,除三座有名字外,其餘均為無名烈士墓。每逢清明時節,當地機關幹部、中小學生、民眾等主動到烈士陵園進行掃墓,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1935年4月24日、1936年3月28日紅軍長征兩次進入富村鎮境內,經過12個村委會46個自然村。在老岩腳和沙寨等地與富村地霸傅重華率領的民團及國民黨滇軍孫渡縱隊安恩溥旅進行了激戰,並遭到國民黨飛機的狂轟濫炸,犧牲了數十名紅軍戰士。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從這裡經過,留下來他們的光輝足跡和史實,播下了革命的火種越燒越旺,松子山游擊大隊與地霸武裝、國民黨軍隊戰鬥多次,傷亡數十人,1950年獲得解放。為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故建此塔。

紅軍長征播下火種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舉行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長征途中在遵義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後,紅軍四渡赤水,南渡烏江,佯攻貴陽,乘虛入滇。紅軍一方面軍軍委縱隊、一、三、五軍團,於1935年4月23日分四路大踏步進入雲南,首先進入富源縣境內,歷時四天三夜,行程300多華里,經過富源縣的7個區,42個鄉,142個自然村,與滇軍及民團進行了4次戰鬥。

4月24日進入富村區,歷時三天三夜,經過12個鄉,46個自然村。即:

古木鄉的古木、螞蝗田。

大凹子鄉的田尾巴、大凹子、樊家寨、大山腳、河頭起。

新店鄉的沙寨、新店子、玉麥墩、阿居卡、小石橋、小高寨、老高寨、乾溝。

富村鄉的罐子窯、富村、山背後、黃土坡、喜鵲樹。

德勝鄉的杉樹林、大石頭、大山門、炸玉麥。

白石岩鄉的白石岩、大寨子、迤佐河。

團山鄉的碗底、魯紅。

祖德鄉的鍋米田、台子上。

小壩鄉的小壩、小尼基谷、焦家村。

新坪鄉的大平地、羊洞、團箐、偏箐。

托田鄉的岔河、黑泥唐、小托田、大托田、灑居。

松子山鄉的大寨、松子山、南沖。

4月24日,中央軍委縱隊在行軍途中於富村區的老岩腳險要隘口處,進行了一場與富村土豪付重華民團百餘人的遭遇戰。當時,情況十分緊急,毛主席鎮定自若,周恩來同志命令軍委參謀王飛、黃鵠顯率領警衛連戰士擊潰了民團,保衛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

4月25日,紅五軍團在沙寨阻擊滇軍安恩溥旅,斃敵百餘人,紅軍遭到國民黨飛機的狂轟濫炸,犧牲了部分戰士。

紅二方面軍二、六軍團,在賀龍、肖克同志率領下於1936年3月28日長征過富源,歷時五天三夜,行程280餘里。

4月1日,六軍團從盤縣樂民所出發,路過富村區的灑居等村。

紅軍長征兩次過富村,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從這裡經過,留下了他們的光輝足跡和史實,這是富源縣富村區歷史上光榮的一頁。正如毛澤東同志論述的:“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今天,在建設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長征中,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紅軍的長征精神——對革命理想和革命事業無比忠誠,堅定不移的信念;不怕犧牲,敢於勝利,充滿樂觀,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顧全大局,遵守紀律,緊密團結的高尚品德;聯繫民眾,艱苦奮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


解放戰爭星火燎原

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火種。農民的抗租、抗霸、抗暴鬥爭,此起彼伏,從未間斷。特別是從1947年秋起,原中共羅盤地委在我縣領導的游擊戰爭迅速發展。首先建立了十八連山區根據地,接著在富村區先後組建了新廠、玉麥墩、松子山、大凹子四個游擊大隊,大力宣傳共產黨的各項政策和主張,組織各種民眾團體和民兵武裝,堅持與國民黨反動派和當地的反動勢力進行鬥爭。

富村大惡霸付重華不甘心於他們的失敗,勾結敵軍和糾集雲貴邊界的反動勢力,在我解放區的新廠、玉麥墩、大凹子等地進行了多次的瘋狂掃蕩和大肆的燒殺搶掠。我軍共犧牲48人,受傷10餘人。六畜和財務也全被掠光。使解放區人民悲慘淒涼,有的無家可歸,流離失所,有的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但我游擊隊幹部戰士和革命人民無所畏懼,堅貞不屈,英勇奮戰,與反動勢力頑強鬥爭,進行了數十次大小戰鬥,共殲敵軍和地霸反動武裝100餘人,繳獲長短槍一百多支。

隨著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我區的四個大隊,除了留下部分在解放區建立政權鞏固後方外,大部分的游擊隊幹部戰士,都分別編入了羅盤支隊的二十一團、平彝游擊團、盤縣游擊團。

1949年農曆閏七月二日,羅盤司令部命令二十一團、二十二團、平彝游擊團,聯合攻打付重華老窩——富村。這次戰鬥,聲勢浩大,我軍英勇善戰,頑強拼搏。拂曉總攻開始,中午十一時將敵四周的十多個外圍據點全部摧毀,十二時攻下了付霸屋後山頂上的一座碉堡。打得敵人落花流水,魂飛魄散。斃敵三十餘人。這次戰鬥中我二十一團一營機槍射手張德華、營長世燦章、副營長羅祥珍壯烈犧牲。

付重華企圖東山再起,作垂死掙扎,不甘心於他的滅亡,又星夜勾結貴州保二團,7月4日拂曉,匪軍分兩路對我軍駐防的亦佐、水潮、水井等村進行了突擊,我軍全力以赴,奮勇抗擊,與敵軍激戰幾小時之多,敵軍被擊敗,倉惶潰逃。這一戰,擊斃敵軍官兵五十餘人,繳獲槍十多支,子彈五百餘發。我軍亦傷亡十七人。

“邊縱”地下黨領導的游擊戰爭,為當地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回憶過去的歷史,聯想到今天的幸福是先烈們用血肉換來的,我們要念念不忘先烈們的革命業績,繼承先烈們的革命遺址。為發揚先烈們的革命精神,敬立此紀念塔,刻上烈士英名,世代流傳,萬古長青。


烈士英名錄

對紅軍過富村區和解放戰爭在富村境內戰鬥中犧牲的外籍烈士,因無法查清姓名、住址,故未刻上英名。我們實感遺憾,深表緬懷。

現已查明,經各級人民政府批准為烈士的名單列下:

馮玉林 富源縣富村鄉人;

楊正國 富源縣富村鄉人;

廖黑元 富源縣富村鄉人;

岳穩柱 富源縣居核鄉人;

候二德 富源縣居核鄉人;

郭正明 富源縣德勝鄉人;

王三維 富源縣松子山鄉人;

熊玉林 富源縣松子山鄉人;

陳小四 富源縣團山鄉人;

瞿保昌 富源縣團山鄉人;

尹高祥 富源縣大凹子鄉人;

尹吉霸 富源縣大凹子鄉人;

楊益才 富源縣大凹子鄉人;

尹志周 富源縣大凹子鄉人;

蘇紹華 富源縣新店鄉人;

李嘉權 富源縣新店鄉人;

張應忠 富源縣水井鄉人;

李海應 富源縣水井鄉人;

徐來德 富源縣水井鄉人;

趙世敏 富源縣水井鄉人;

劉大榮 富源縣普紅鄉人;

黃石貴 富源縣白石岩鄉人;

羅留華 富源縣白石岩鄉人;

羅盛烈 富源縣白石岩鄉人;

蔡運昌 富源縣白石岩鄉人;

羅盛超 富源縣白石岩鄉人;

楊德友 富源縣白石岩鄉人;

張德凱 富源縣新廠鄉人;

羅順合 富源縣新廠鄉人;

王朝相 富源縣新廠鄉人;

劉朝榮 富源縣新廠鄉人;

劉小才 富源縣新廠鄉人;

張德馨 富源縣新廠鄉人;

雷三平 富源縣新廠鄉人;

雷紹英 富源縣新廠鄉人;

楊汝邦 富源縣小壩鄉人;

田達昌 富源縣小壩鄉人;

李正喜 富源縣古木鄉人;

徐上元 富源縣古木鄉人;

李二合 富源縣古木鄉人;

李文秀 富源縣魯納鄉人;

段二牛 富源縣魯納鄉人;

楊滿昌 富源縣魯納鄉人;

鄭保海 富源縣魯納鄉人;

黃小恩 富源縣魯納鄉人;

張文閒 富源縣魯納鄉人;

逹學林 羅平縣人;

王朝清 羅平縣人;

劉躍先 羅平縣人;

王克儉 羅平縣人;

楊正明 羅平縣人;

世燦章 羅平縣人;

羅祥珍 羅平縣人;

張德華 羅平縣人;

巴紹清 羅平縣人;

宋朝友 貴州興義縣人;

陳啟賢 貴州平寨鄉人;

王正有 貴州平寨鄉人;

毛碧洲 貴州玉麥鄉人;

李朝華 貴州玉麥鄉人;

盧德仁 貴州玉麥鄉人;

郭志雲 貴州玉麥鄉人;

陳全躍 貴州玉麥鄉人;

陳朝友 貴州恫利鄉人;

宋洪文 貴州恫利鄉人;

周啟賢 貴州發馬鄉人;

朱世來 一一一團七排排長;

郝有寬 沾乙縣中白鄉人;

中共富源縣富村區委員會

富源縣富村區區公所 敬立

風景欣賞 風景欣賞

公元一九八七年十二月

七座烈士墓 七座烈士墓
富村烈士陵園紀念塔 富村烈士陵園紀念塔
塔基碑文 塔基碑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