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城鎮[保定市容城縣]

容城鎮[保定市容城縣]
容城鎮[保定市容城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河北省保定市容城縣容城鎮位於河北省保定市容城縣縣境中部。縣政府駐地。津保、容雄、容新、容固公路通達。面積75.9平方千米,轄2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上坡村。鄉鎮企業有服裝、建築、飲食等業。境內有革命烈士狼牙山五壯士中胡德林、胡福才烈士的墓碑,北城村是清代大儒孫奇逢故里。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容城縣地圖容城縣地圖

容城鎮(Rongcheng Zhen)位於縣境中部。縣政府駐地。津保、容雄、容新、容固公路通達。面積75.9平方千米,人口6.36萬人(2002年)。轄2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上坡村。

1958年為徐水縣容城公社,1961年更名城關公社,1984年改容城鎮。1995年東牛鄉併入。1997年,面積60.5平方千米,人口5.7萬,轄城關、南關、北關、西關、東關、北城、王果莊、大樓堤、小樓堤、大白塔、小白塔、馬家莊、谷莊、溝西、上坡、午方西莊、午方北莊、午方東莊、東牛、東牛北莊、白龍、南莊、西莊、東莊24個行政村。

建制沿革

秦朝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實行郡縣制,始置縣,屬上谷郡。
西漢初分封諸侯,劃分諸侯國,本縣最初的侯國名為深澤。縣治在今城子村一帶。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封董渫(匈奴人)為成侯於深澤地。連襲兩代。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在今昝村一帶建易縣。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以匈奴降王徐盧封容城侯,始置容城侯國。王莽立新朝,恢復舊制,置深澤縣。三國魏文帝黃初五年(公元224年),廢容城入范陽國。晉武帝重置容城縣,屬范陽國。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廢容城入范陽縣。
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范陽國為遒縣,屬上谷郡,轄容城地,治地在今城子村一帶。
唐聖歷二年(公元699年),契丹入侵,縣民奮勇抵抗,縣治城池得以保全,故御賜名全忠縣,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仍為遒縣。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24年),恢復容城縣。代宗大曆二年(公元767年),改容城屬雄州。
五代,容城屬契丹易州。
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宋收復容城境南,移縣治於雄州境內,屬雄州。契丹亦於拒馬河以北新城境內,僑置容城縣。形成南北兩個容城。金滅遼、宋,南北容城歸一,縣治地仍在城子一帶,屬雄州。
至元世祖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容城屬保定路雄州。
明初,容城隸屬雄州。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復置容城縣,屬京師保定府。代宗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縣治由城子村遷往現址。
清朝,容城隸屬直隸省保定府。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容城屬范陽道,次年范陽道改為保定府,仍屬之。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隸省改稱河北省,同時廢道,容城直隸屬河北省。
1938年6月,日本侵略軍和偽軍冀東保全隊侵占容城縣城。同年9月,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冀中行署4專區領導。1940年8月,屬晉察冀邊區第十專區。1941年8月,成立容定新雄霸聯合縣。根據形勢的需要,聯合縣多有變化。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聯合縣撤銷,恢復容城縣建制。
1949年,容城縣屬河北省保定專區。1958年,曾一部分劃歸定興,一部分歸雄縣,同年又劃歸徐水縣。1962年1月恢復容城建制。1970年保定專區改稱保定地區,容城縣屬保定地區。1994年,地、市合併容城縣屬保定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容城縣位於河北省中部,是京、津、石三角腹地,北緯38°10′-40°00′,東經113°40′-116°20′之間。全縣總面積314平方公里。

容城縣,東南西北分別與雄縣、高陽、徐水、定興接壤。北距首都北京110公里,東距經濟中心天津100公里。

地質

容城縣基底構造屬於牛駝鎮凸起的西南部分,為地震比較活躍區,裂度7度,但境內基底層未見斷裂。
第四紀上厚約400-500米。地表以下18-147米,是亞沙土、亞粘土及沙層;地表以下254-430米,是粘土、亞粘土及沙層。以上諸土、沙層的水平構造,呈由西北而東南方向的不連續性條帶狀分布。從剖面看,土層和沙層的連續比較差。縣境北部沙層厚達70米,南部在50米以下。

地形地貌

容城縣境位於太行山東麓、冀中平原中部、南拒馬河下游南岸,在大清河水系沖積扇上,屬太行山麓平原向沖積平原的過渡帶。
全境西北較高,東南略低,海拔標高7-19米,自然縱坡千分之一左右,為緩傾平原,土層深厚,地形開闊,植被覆蓋率很低。
境內有多處古河道,多西北--東南走向,東南部有大片低洼地。受洪水沖積影響,形成了三條緩崗格狀隆起,同時形成了大小不等的10個低洼區。即大鹼廠、鴨子圈、龍王跑、大麥窪、天溝河(已填平)、午方窪、胡村窪、大河窪、李郎窪、郭村窪。10大窪地總計117000畝,占容城縣總面積33.8%。其中龍王跑面積最大,約25000畝,李郎窪較小,約7000畝。

氣候

容城縣境地處中緯度地帶,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1.7℃,最高月(月)平均氣溫26℃,最低月(1月)平均氣溫-4.9℃;年日照2685小時,年平均降雨量551.5毫米,6至9月份占80%。無霜期185天左右。
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旱多風,夏熱多雨,秋涼氣爽,冬寒少雪。全年平均氣溫11.9℃,極端最高氣溫40.9℃(1972年6月10日),極端最低氣溫-21.5℃(1970年1月5日),最熱七月平均氣溫26.1℃,全年無霜期191天,最長205天,最短180天,初霜日平均出現在10月19日,終霜日平均出現在4月12日。年日均氣溫0℃以上的持續時期273天。平均年降水量為522.9毫米,年極端降水量最大為1237.2毫米(1954年),年極端最小降水量207.3毫米(1975年)。全年以偏北風最多,年平均風速2.1米/秒。歷史極端最大風速為20米/秒(1972年3月)。

水文

容城縣三面環河,一面靠淀。北部有南拒馬河,東部有大清河,白溝引河從東部南北穿過,南部靠白洋淀,西部有萍河。南拒馬河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設計行洪流量4640立方米/秒,堤防安全超高2.0米;大清河設計行洪流量5000立方米/秒,安全超高2.0米;白溝引河全長12公里,設計流量500立方米/秒;萍河在容城縣境內8公里,安全超高1.0米,設計流量208立方米/秒。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容城縣境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1951年,容城縣耕地面積370022畝,人均耕地2.61畝;
1961年耕地面積353155畝,人均耕地2.42畝;
1971年耕地面積355646畝,人均耕地2.14畝;
1981年耕地面積346995畝,人均耕地1.86畝;
1991年耕地面積343800畝,人均耕地1.53畝;
1996年耕地面積334589畝,人均耕地1.42畝;
從1951年至1996年,容城縣淨減耕地面積達35433畝,平均每年減少耕地774畝。
1996年土地總面積310.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34589.2畝,耕地中包括水澆地288795.2畝,旱地45794畝,林地面積2972.1畝,園地面積11762畝,牧草地面積12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69059.2畝,交通用地11744.6畝,水域面積25224.3畝,未利用土地面積10748.3畝。未利用土地面積其中包含:可開墾的耕地面積2318.1畝,可開墾的林果地面積4756畝,可開墾草地面積2641.5畝。

礦產資源

容城縣已發現的礦產資源主要有兩種:一是磚瓦製造用粘土;二是建築用沙。兩種均屬於不可持續開採的礦種。按照國家《土地管理法》和《礦產資源法》的有關規定,在耕地的使用和礦點的選擇與開採方面都有較強的局限性,因此,儲量無法計算。

水資源

容城縣三面環河,一面靠淀。北有南拒馬河,東有大清河,白溝引河從容城縣東部南北穿過,南靠白洋淀,西有萍河流過容城縣。南拒馬河設計行洪流量4640立方米/秒,堤防安全超高2.0米,主堤長13.9公里。大清河設計行洪流量5000立方米/秒。
容城縣水質良好,絕大部分都可以用來灌溉,本縣屬平原區地勢平坦,無水能可以利用。境內沒有大的河流穿過,地表水只有降水自產經流和引提水量。引提水主要是通過老里村閘坎攔蓄部分拒馬河水引入本縣渠道和留通機站取部分白洋淀水。引提水部分區多年平均值為964.4萬立方米。降水自產經流通過多年平均計算結果為991.04萬立方米。地表水資源總量為1955.44萬立方米。境內的地下水資源相對較豐富,地下水絕大部分是淡水,無重污染,礦化度為784,PH值為7.6,中性偏鹼,宜於飲用和灌溉。地下水資源量主要包括降雨入滲補給,地表滲入,灌渠田間入滲,地下經流流入。年平均的地下水資源量為6265.7萬立方米,重複利用量為1999.6萬立方米。由以上可得水資源總量為6213.54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270立方米。

人口民族

1996年,容城縣總人口為237288人。其中農業人口218488人、非農業人口18800人。市鎮人口148558人、鄉村人口88730人。漢族人口236214人、少數民族人口1074人。人口出生率8.77‰。人口死亡率4.35‰。人口自然增長率4.43‰。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44167人,其中:容城鎮61639,小里鎮24766,南張鎮43197,大河鎮23588,八於鄉19533,賈光鄉24056,晾馬台鄉24045,平王鄉23343。
2014年,容城縣總人口26萬人。
摺疊編輯本段交通運輸
容城縣的交通幹線有京廣鐵路、京昆高速公路、107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保津高速公路、濱保高速公路、保滄高速公路、張石高速公路等。正在建設的京石客運專線(高速鐵路)和津保城際鐵路(高速鐵路)將實現到北京30分鐘和到天津40分鐘的公交化聯絡。
容城縣境內交通以公路為主,有(天)津保(定)公路北線,即省級112國道,境內長22.7公里。容(城)雄(縣)公路,容(城)固(城)公路,容(城)安(新)公路,容(城)賈(光)公路,為縣級公路,總長56公里。容城縣鄉鎮間均通公路。到1996年底90%的村通了簡易公路。
容城縣縣城內街道為五橫八縱,五橫即奧威路、和平路、金台路、團結路、豪丹路;八縱即冿海大街、平安大街、羅薩大街、板正大街、永貴大街、澳森大街、大水大街。

經濟

綜述

容城縣,是中國北方服裝及輔料集散地、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保定東部物流中心。
201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6億元,同比增長15%;全部財政收入完成2.8億元,同比增長40%,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6億元,同比增長4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0.2億元,同比增長91%,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7億元,同比增長94%,農民人均純收入6752元,同比增長12.8。

農業

2010年,容城縣發放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農資綜合直補2934萬元,糧食總產量2億公斤以上。全縣肉豬存欄26.32萬頭,出欄40.2萬頭,奶牛存欄8500頭,全縣農業產業化率達64%。擁有24個養殖基地。全縣綠色蔬菜產業種植面積達到10000畝,2個綠色蔬菜基地通過河北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農業增收8000萬元。
2011年,容城縣糧食連續八年增產,年均4億斤以上,肉豬出欄40萬頭,奶牛存欄8500頭。綠色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4萬畝。
2012年,容城縣綠色蔬菜種植面積達2萬畝,肉豬存欄25.6萬頭,出欄42.6萬頭,奶牛存欄8500頭,糧食總產4.4億斤。
2013年,容城縣全年肉豬出欄39.3萬頭,年底存欄25.6萬頭,奶牛存欄8500頭,糧食總產達4.2億斤。

工業

2010年,容城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80家,實現增加值12.2億元,同比增長23.3%。服裝產業完成產值140億元,同比增長16.8%;出口產品交貨值完成40億元,同比增長16%;擁有省級名牌11個,省級著名商標25個。汽車燈具、食品加工、毛絨玩具、拉鏈、塑膠製品等行業得到發展,完成產值37億元,同比增長37%。
2011年,容城縣服裝產業完成產值161.5億元;出口產品交貨值完成47.5億元;擁有省級名牌18個,省級著名商標25件。汽車燈具、毛絨玩具、拉鏈等行業實現產值42億元。
2012年,容城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60家,實現增加值17.8億元,同比增長26.5%。服裝業完成產值193億元,同比增長14%;出口產品交貨值完成54.3億元,同比增長14.1%。汽車燈具、食品加工等產業完成產值50億元,同比增長19%。
2013年,容城縣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3.8億元,同比增長16.7%。汽車燈具、食品加工、毛絨玩具等產業完成產值65億元,同比增長16%。

第三產業

2012年,建成農家店141家,餐飲、物流等產業得到發展,城鄉消費擴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7.8億元,同比增長15.8%。容城白洋淀旅遊商貿區
容城白洋淀旅遊商貿區
2013年,橋南輕紡城二期投入使用,金融服務經濟發展的水平得到提高,城鄉消費繼續擴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1.9億元,同比增長14.6%。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08年,容城縣通過河北省政府第一輪的教育綜合督導評估。
2009年,容城縣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比例達到布局結構調整規劃保留學校的31.7%。
2010年,啟動"中國小網路視頻互動教學與研修系統"工程,實現視頻技術下教師和教育教學理念及方法共享。
2011年,容城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78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職業高中1所、國中11所(含民辦國中2所)、國小63所(民辦國小2所)、特教學校1所、縣教師進修學校1所,幼稚園40所。中國小生26942人,其中,普通高中2930人、職教中心912人、國中7450人、國小15650人。全縣教師2796人,其中,高中366人、國中594人、國小1488人、幼兒教師348人。
2012年,投入265萬元,新購置計算機805台,完成31所國小,5所國中的計算機教室更新及改造工作;投資75萬元,完成6所中國小62個教室的"班班通"建設;投資35萬完成11所中國小多媒體及資源庫建設;投入130萬元,購置44萬元教學儀器,改擴建標準實驗室13個,購置儀器櫥380個。

衛生事業

2011年,容城縣新農合參合人數18.9萬人,參合率達到了95.14%,較2010的92.76%提高了2.38%,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由2010年的140元提高到230元,籌集總額達到4338.7萬元。參合農民受益總人數達473736人次,補償醫療費用4088.67萬元,其中,住院受益人數達16149人次,補償醫療費用3582.93萬元,平均每人次補償2219元。投入資金200餘萬元購置腹腔鏡、C型臂、全自動血球儀等高精尖設備,並以合作方式引進400萬元新型貝斯達核磁共振設備,提升了醫療設備裝備水平。
2014年,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農村居民以家庭為單位所有成員參加新農合,每人繳費提高到70元,中央、省、市、縣財政補助每參合農村居民320元,籌集標準為每參合農村居民390元。

基礎建設

1954年以石灰、砂石鋪平了各主要街道。1968年容城縣內主要街道先後建成柏油路。1985年古城路拓寬為24米,路旁新建了人民銀行、郵電、新華書店等大樓,同時新建了東城根的新容市場,南北長568米,東西寬27米,路面寬12米,占地面積15858平方米,建築面積14367平方米。政府大樓
政府大樓
1987年開通板正南大街,1990年建成開通板正北大街、豪丹路和羅薩大街,1996年為連線保津高速公路,拓寬了奧威路。金台西路和正義路也進行了拓寬和重修。
2011年,投資6047萬元,完成八於、平王、賈光、南張等10座供水站建設;投資2540萬元,完成民政事業服務中心建設;廉租房建設進展順利辦公大廳
辦公大廳
;數位電視轉換順利進行,新增4780戶,達到8255戶。
2012年,投資1980萬元完成了板正南北大街、永貴南大街、奧威路、大水路等主幹道的路面翻修;投資1000萬元完成了津海大街拓寬改造項目基礎工程;投資1360萬元完成了板正南大街大修及排水管網工程;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兩個項目投入使用。

風俗文化

縣名來源

據傳說,道家始祖名叫容成子,道號易家,他曾踏在一隻大龜背上,觀察日月星象,因受龜甲紋路的啟示,畫成陰陽道紋。後來,周文王的丞相姜子牙在陰陽道紋的基礎上繪成了八卦。這便是

風俗文化風俗文化
史傳所謂周文王演《易》。文王演《易》之後,感念容成子畫陰陽道紋對《易》經形成所做出的貢獻,追封容成子的後代一塊封地,封地的封號便稱為"易家",為周公直接轄地。易家封地內的居民既不服徭役,也不納稅賦。就是到了戰國時代,各諸侯之間頻繁征戰,也得避開此地。因此,各國不少失勢的王孫公子和政客儒士,紛紛來到這裡避亂安身。這樣,這塊本來人煙稀少、水草豐茂的土地,很快就變成人煙稠密的膏腴之地,居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讀書詠詩,刻碑鑄鼎,文風頗盛,名士層出不窮。
秦始皇統一天下,這塊封地受到的衝擊可就非同一般了。眾多的儒士和書籍,正是"焚書坑儒"的對象。再說,這裡文風盛,王孫碩儒刻碑鑄鼎多,這也是秦始皇推行苛政的障礙,他必欲摧毀而後放心。他唯恐武士們"焚書坑儒"和摧毀碑鼎不徹底,趁東巡時親到"易家"察看,倖存的王孫儒士聞風而逃。再加上大雨洪水的沖淹,沒多久這裡又變成了一片河連湖接的荒蕪之地。後來,"易家"封地內儒士的後代,痛感秦始皇的暴政帶來的災難,無比懷念曾是樂土的時代。到了漢初,他們編成了一首兒謠:"燕南陲,趙北際,中間不合大如蠣,唯有此間可避世。"指的就是由"容成子"衍變而成的容城縣。不過在西漢定名容城縣之前,它最初的名字是根據"易家"封號諧音轉意而成的"宜家"。至於漢朝還曾把一個"有容氏"西域異族降將封於此,增強了"容城縣"存在的穩定性。

傳統文藝

容城縣歷史悠久,上坡新石器時期的磁山文化和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
龍山文化遺址,可推斷出7000年以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古村落。民間的娛樂活動也是豐富多彩,舞獅、頂盤、鼻孔嗩吶、二鬼摔跤等民間傳統技藝不斷被流傳發展。

名勝古蹟

明月禪寺

晾馬台明月禪寺位於晾馬台鄉晾馬台村西北角,晾馬台遺址的土台上。始建於唐代(642-712年)。五代時期至清朝乾隆年間,明月禪寺被毀多次,僅存千年古柏和"明月禪寺石碑"等遺蹟。1992

明月禪寺明月禪寺
年,容城縣人民政府向地區行政公署申請修復開放明月禪寺。由唐玉先生引資重建大雄寶殿,於九六年竣工。趙朴初先生為大殿手書"大雄寶殿"四字。

晾馬台遺址

晾馬台遺址位於晾馬台鄉晾馬台村。為商、周時代遺址,晾馬台遺址

晾馬台遺址晾馬台遺址

晾馬台遺址
面積1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2~3米。1958年在此曾出土"燕侯職"銅戈,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197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發現該遺址。1982年7月,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古八景

《容城縣誌》記載,容城八景為:"古城春意"、"易水秋聲"、"玉井甘泉"、"白溝曉渡"、"賢冢洄瀾"、"忠祠松雪"、"古篆搖風"、"白塔鴉鳴"。
古城春意位於容城縣城北7.5公里。據《容城縣誌》載:"在城北十五里。土壤肥饒,草木暢茂,每春早發,比他地異。"
易水秋聲容城縣境內的南拒馬河,全長12公里,發源於淶源縣,古稱淶水或易水。此為南拒馬河秋景。《容城縣誌》載:"樹本蔭翠,禾稼繁盛,暑退風清,水聲嘹亮"。
玉井甘泉位於容城縣城正南。唐高宗三年[652年],帝李治東巡,駐蹕午方大寺,樂飲寺外井水,賜額"玉井甘泉"。據《容城縣誌》載:"在城南午方村。泉清水甘,回異他所,金宗駐蹕,名曰甘泉。"、
白溝曉渡位於容城縣城東15公里。當時高碑店市的白溝鎮屬容城縣所轄。為當時的水陸碼頭,每日清晨,水運如織,一派繁忙景象。據《容城縣誌》載:"地當孔道,煙樹蒼茫,朝露未晞,競渡繡錯"。
賢冢洄瀾位於容城縣賈光鄉溝市村的拒馬河畔。相傳:當年洪水泛濫,獨先賢劉因之墓未沖毀。據《容城縣誌》載:"劉靜修先生墓,地拒馬河南岸。河水衝決,地多圯壞,獨此三面,縈洄無虞"。
忠祠松雪位於縣城內金容中街北段。當年為祭祀先賢楊繼盛所修。據《容城縣誌》載:"在學宮東。堂廡嚴整,栢檜森然,每當風雪,清翠亭秀"。
古篆搖風位於縣政府院內。"在明倫堂前。每遇微風,碑座搖動,塵埃徐出,見者驚異"。
白塔鴉鳴位於容城縣城東側,現已劃入城區。據說:人立於塔側拍手,即有烏鴉的鳴叫聲。應為塔身產生的回聲或共鳴,但當時傳之以神。該塔已毀於文革時期。據:《容城縣誌》載:"在城東白塔村。佇立塔下,拍手相擊,鴉聲即應,神異莫測"。

烈士紀念館

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容城縣城關鎮上坡村村,建於1986年,是為紀念抗日戰爭時期狼牙山五壯士中容城籍烈士胡德林、胡福才和高家壕戰鬥中犧牲的八路軍將士及自1926年容城縣建立中國共產黨組織以來,在歷次戰鬥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們而建。紀念館南側為梯形,北側為三角形,南北最長66米,東西最寬52米,面積2560平方米。內有展廳兩座,碑亭三座,北後台烈士陵園全貌向南2米至圍牆,向北房四間。東側牆外是縣城中心大街,南側為胡同。西側、北側為居民區。保存完好。1987年8月,該紀念館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人物

孫奇逢(1584--1675)字啟泰,號鍾元,學者稱夏峰先生,容城北城村人,明萬曆廿八年舉人,明末清初理學家,詩人,書法家,晚歲移居蘇門之夏峰,與黃宗羲,李禺頁並稱清代三大儒,著《經疏要旨》《讀易大旨》《理學宗傳》《夏峰先生集》等。
楊繼盛(1516--1555)字仲芳,號椒山,謚忠愍,容城北河照村人,明嘉靖廿六年進士,官兵部員外郎,性剛烈,嫉惡如仇,仗義執言,因彈劾嚴嵩被害,當時震動朝野,歷代稱頌不衰,深受民眾愛戴,有《楊忠愍公集》傳世。
劉因(1249--1293)字夢吉,號靜修,容城溝市村人,世代書香,祖父劉秉善,父親劉述均刻意問學,邃性理之說。元代詩人,學者,清人全祖望推他和許衡為元北方兩大儒,自選詩集《丁亥集》已佚,有《靜修先生文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