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頑童初入園

”“我的”“汽車是幼稚園的,是老師給全班小朋友玩的,不是你的。 ”“幼稚園的玩具是老師給小朋友玩的,誰拿到了誰玩,不能去搶別人的,要不老師就不喜歡你了。 ”兒子也似懂非懂地答應我要乖了,不打人咬人了,不搶別人的玩具了。

兒子亮亮,今年三歲半,長得虎頭虎腦、笑容可掬的,不發脾氣時是人見人愛,可一發起牛脾氣來是令人頭疼。

暑假在家,由於大人處處都讓著他,我只是覺得他好象變得越來越皮、不聽話了;想想小孩子一陣一個心情,也許過幾天就好了,也就沒往心裡去。到了九月份開學升小班了,我心想:這下可好了,有老師管著會乖的(小小班時他最聽老師的話了)。不料還上不到半天的班,就被他們老師急召了:“亮亮一個早上打了好幾個小朋友,現在還把一個小朋友的臉頰給咬紅腫了,齒痕清晰可見。”天呀!我一看那個哭泣的小朋友,果然白裡透紅的臉頰上有一圈深深的牙痕印。我氣不打一處來,抓過兒子,“啪啪”就在小屁股上打了兩巴掌,“你怎么這么不乖?為什麼咬小朋友?”兒子邊哭邊說“他汽車不給我玩。”“汽車是誰的?”“我的”“汽車是幼稚園的,是老師給全班小朋友玩的,不是你的。”“他不給我玩。”兒子還一個勁地嚷著,“別人先拿到別人先玩,你要玩要跟人家借,不能打人,更不能咬人。”兒子還是堅持“他不給我玩。”最後,我也火了,“表現不好,就是不給你玩,下次再咬人,媽媽就不要你了。”(分析:由於家裡沒有別的小孩,所有的玩具都是他一個人玩的,到幼稚園後,他還是認為他想玩的,就是他的,要給他玩,不給就跟別人搶,搶不過就用打、用咬的了。)

下午再接兒子時,老師又告狀了:亮亮下午又咬人了,幸虧發現得早,及時拉開,沒造成多大的傷害。同時,老師還反映:亮亮的攻擊性行為很強,要注意糾正。我問:是不是為了爭搶玩具呀?老師反映有時是,但有時不是。

怎么回事?以前讀小小班時,兒子是喜歡亂沖亂跑的,但不會咬人,也不會打別人呀,除非是別人去惹他,怎么這學期變成這樣子?是不是換了老師和班級不適應呀?我向老師道了歉,帶兒子回家。一路上,我一直反覆跟他說:“打人是不對的,咬人更不對,會被公安局抓走的。”“幼稚園的玩具是老師給小朋友玩的,誰拿到了誰玩,不能去搶別人的,要不老師就不喜歡你了。你要是喜歡,媽媽再買給你。”兒子也似懂非懂地答應我要乖了,不打人咬人了,不搶別人的玩具了。

可接下來的第二天、第三天,仍是不斷聽到老師說“亮亮今天打了誰了”、“亮亮帶小朋友將玩具扔了一地”、“亮亮又咬人了”,還有一次由於咬人,被老師留下不能回家,我也裝做不要他了,他當時哭得很傷心,並保證要改了,可第二天又堅持不了半天,還是打了人。對兒子的軟硬兼施、有打有罵、有哄有勸,要總是不見成效,怎么辦?

反思自己的親職教育,兒子的攻擊性行為是否和他爸爸有關呢?先生脾氣燥,兒子一犯錯就是打,會不會由此給兒子造成:表現不好就要打的錯誤概念?因為每回問兒子“你為什麼打人?”他總是回答“他不乖。”回家後與先生達成共識:以後孩子做錯了,可以批評、罰站,但絕不能再打孩子了。先生依言而做了。

在家園的共同配合教育下,老師反映:兒子的咬人現象的次數有減少了,但攻擊性行為仍很強,時刻要有人盯著,否則仍免不了出事。

再次反思自己的親職教育: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兒子愛攻擊他人的行為呢?在與先生進行探討時,先生的一句話提醒了我:“可能是跟卡通片學的吧?”我一下恍然大悟,對呀,整個暑假,由於在家沒事幹,兒子常常自己播看卡通片《獅子王》、《蠟筆小新》、《奧特曼》、《貓和老鼠》等,尤其喜歡看卡通片《獅子王》、《貓和老鼠》,百看不厭,是否是從中學來的呢?最後決定不再讓他看這類攻擊性強的卡通片了,每天晚上抽出一個小時陪他看書、講故事、畫畫、拼玩具等,減少他接觸卡通片的機會。再者,針對孩子都喜歡得到成人的表揚的心理,我為兒子設計了一張表現情況登記表,許諾孩子:在園表現好,不打人不咬人,聽老師的話,就給他畫一面小紅旗,一天都表現好就畫一朵小紅花,當得到十面小紅旗或五朵小紅花時就可以獎他自己想要的玩具或食品了。

在禁止看卡通片及故事教育、畫小紅旗等多管齊下的教育下,同時他們老師也繼續加強教育。雙管齊下,兒子終於有了一天表現好,沒打人沒咬人了,我回家很高興地給他畫了一朵小紅花,並獎給他一條綠箭口香糖(這是他好幾天前就吵著要,我沒給他買的),同時發動全家表揚他,讓大家看他的小紅花,兒子喜洋洋的。我趁機說“你看,你表現好,大家都說你真棒!如果你明天也象今天這樣棒,我再給你畫一朵小紅花,等畫五朵小紅花時就帶你去吃肯得基,好嗎?”兒子開心得直點頭。

總算是有好的開頭了!以後的一段日子,漸漸地,兒子被人告狀的日子少了,被老師表揚的機會多了,他也漸漸學會了與同伴友好相處了。

在對兒子將近一個月攻擊性行為的矯正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

1、親職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占有相當比重的位置,家庭對孩子的不正確的教養行為會養成幼兒的一些不良行為,攻擊性行為強的幼兒80%都有遭受過家庭暴力的感受。

2、孩子的年齡越小,模仿能力越強。為孩子選擇適宜的卡通片也是我們做家長的刻不容緩的職責。當前,不論是國產卡通片還是進口卡通片,片中的暴力成分都占有相當比重,家長如不注意引導,可能造成幼兒由於模仿而對他人進行傷害。

3、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何況是孩子?當孩子犯錯時,家長要有耐心,好好跟他講道理或採用冷處理(如讓他自己呆坐一邊反思,讓其獨處一室等),而不要採用粗暴方式(如打、罵等)解決,以免造成孩子有種“以暴制暴”思想,認為暴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4、運用多種方法正面引導,讓孩子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每個孩子都需要得到成人的表揚和鼓勵的,每個孩子都有當好孩子的願望。因此,我們要抓住他們的這一心理進行正面引導,在引導過程中,根據幼兒的喜好,採用講故事、念兒歌、獎玩具、獎食品、評小紅花等形式強化好的行為習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