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購買決策

'''家庭購買決策'''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家庭成員直接或間接作出購買決定的過程。作為一種[[集體決策]],家庭購買決策在很多方面不同於[[個人決策]],例如在早餐麥片的購買活動中,成年人與兒童所考慮的[[產品]]特點是不同的,因而他們共同作出的購買決策將不同於他們各自單獨作出的決策。

影響因素

研究人員一直試圖找出決定家庭人員相對影響力,從而影響家庭購買決策方式的因素。[[奎爾斯]]([[W.Qualls]])的研究識別了3種因素:家庭成員對家庭的財務貢獻;決策對特定家庭成員的重要性;夫妻性別角色取向。

一般而言,對家庭的財務貢獻越大,家庭成員在家庭購買決策中的發言權也越大。同樣,某一決策對特定家庭成員越重要,他或她對該[[決策]]的影響就越大,原因是家庭內部亦存在交換過程:某位家庭成員可能願意放棄在此一領域的影響而換取在另一領域的更大影響力。性別角色取向,是指家庭成員多大程度上會按照傳統的關於男、女性別角色行動。研究表明,較少傳統和更具現代性的家庭,在購買決策中會更多地採用聯合決策的方式。除了上述因素,通常認為,影響家庭購買決策的因素還包括以下方面:

'''1、文化和[[亞文化]]'''

文化或亞文化中關於性別角色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家庭決策是由男性主導還是女性主導。

例如,在我國不發達的農村地區,由於家庭中的封建思想和重男輕女意識比較嚴重,家庭多以男性為核心。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受教育機會,更高的收入水平,在家庭中的地位更高,對家庭購買決策的影響自然更大。在我國的大城市,如上海、北京,人們受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相對要小,家庭成員的地位較為平等,因此家庭決策過程中就更可能出現自主型、聯合型甚至妻子主導型決策方式。當然,文化並非一個地理的概念,即使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人們對於性別角色地位的認識會有相當大的差別,由此導致男女在家庭決策中影響力的不同。

'''2、角色專門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夫妻雙方在決策中會逐漸形成專門化角色分工。傳統上,丈夫負責購買機械和技術方面的產品,例如,他們要負責評價和購買汽車、[[保險]]、維修工具等產品;妻子通常負責購買與撫養孩子和家庭清潔有關的產品,如孩子的食物與衣服,廚房和廁所用的清潔劑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婚姻中的性別角色不再像傳統家庭中那樣鮮明,丈夫或妻子越來越多地從事以前被認為應由另一方承擔的活動。雖然如此,家庭決策中的角色專門化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從[[經濟]]和效率角度來看,家庭成員在每件產品上都進行聯合決策的[[成本]]太高,而專門由一個人負責對某些產品進行決策,效率會提高很多。

家庭中的角色分工與家庭發展所處的階段密切相關。比起建立已久的家庭來,年輕夫妻組成的家庭會更多地進行聯合型決策。之後,隨著孩子的出生和成長,家庭內部會形成較一定的角色分工。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分工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3、家庭決策的階段'''

在家庭購買決策中,同樣存在著不同的階段。家庭成員在購買中的相對影響力,隨購買決策階段的不同而異。戴維斯等人在比利時的研究,識別出家庭決策的三個階段,即[[問題認知]]階段、信息蒐集階段和最後決策階段。家庭決策越是進入後面的階段,角色專門化通常變得越模糊。

'''4、個人特徵'''

家庭成員的個人特徵對家庭購買決策方式亦有重要影響。誠如前面所指出的,夫妻雙方的影響力很大程度上來自各自的經濟實力,因此,擁有更多收入的一方,在家庭購買決策中更容易占據主導地位。

個人特徵的另一個方面是受教育的程度,妻子所受教育程度越高,她所參與的重要決策也就越多。一項研究表明,在美國受過大學教育的已婚婦女中,有70%認為她們在選擇汽車時,有著與丈夫同等的權利;而在只受過高中教育的婦女中,這一比例是56%,在學歷不足高中的婦女中,這一比例就更低了,僅為35%。家庭成員的其他個人特徵,如年齡、能力、知識等等,也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其在購買決策中的作用。

'''5、介入程度及產品特點'''

家庭成員對特定產品的關心程度或介入程度是不同的。例如,對CD唱片、遊戲卡、玩具等產品的購買,孩子們可能特別關心,因此在購買這些產品時他們可能會發揮較大的影響;而對於父親買什麼牌子的剃鬚刀,母親買什麼樣的廚房清洗劑,孩子可能不會特別關心,所以在這些產品的購買上他們的[[影響力]]就比較小。

家庭採購買決策方式因產品的不同而異。當某個產品對整個家庭都很重要,且購買風險很高時,家庭成員傾向於進行聯合型決策;當產品為個人使用,或其購買風險不大時,自主型決策居多。此外,一些情境因素也會影響購買決策的方式,如當購買產品的時間充裕時,聯合型決策出現的可能性增大,而當時間壓力較大時,丈夫或妻子主導型以及自主型決策就更為普遍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