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詞》

《宴詞》

《宴詞》是盛唐代詩人王之渙所作詩詞之一。

作品信息

【名稱】《 宴詞
【年代】盛唐
【作者】王之渙
【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宴詞
長堤 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作品鑑賞

長堤逶迤,水色碧明,東風 鼓帆,桃花逐波。這首寫於宴席上的七絕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調清麗明快的水彩畫。然而,它的主題卻是“離愁”。
春天萬象復甦,生機盎然,可是詩人看到的卻是 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詩人從首句起就試著撩撥讀者聯想的心弦,一個“綠”字點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詩人一片惜別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畎音quǎn,田間小溝),詩人擴大視野,寓情於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喚起人們聯想。那夾著田畝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條細長的飄帶,緩緩匯入漳河,一起向遠方流去,一望無際的碧野顯得非常柔和協調。然而眼前美景卻激起詩人的無限憂思,春水猶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詩人卻不能與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遺憾,想到好景不長, 盛筵難再,一縷縷愁思油然而起。由於移情的作用,讀者不由自主地和詩人的心緒貼近了。三、四句,詩人一下子從視覺轉到聽覺和想像上。儘管添愁助恨的 棹聲緊緊催促,還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來越多的離愁別恨一齊載到船上,船兒就會漸漸過“重”,就怕這桃花溪太淺,載不動這滿船的離愁啊!詩人以“莫聽”這樣勸慰的口吻,將許多難以言傳的情感蘊含於內,情致委婉動人。詩中以“溪淺”反襯離愁之深,以桃花隨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詩人的傷感。至此,通篇沒有一個“愁”字,讀者卻已通過詩中描繪的畫面,充分領略詩人的滿腹愁緒了。
這首匠心獨運的小詩含蓄蘊藉。詩人從“看到的”、“聽到的”,最終寫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訴說離愁,令人讀之卻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啟迪人思,耐人玩味。

作者簡介

王之渙像 王之渙像

王之渙 (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其兄王之鹹、王之賁皆有文名。他從小就很講究義氣,縱酒談樂,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中年才悔悟而立志向學。對於參加科場考試沒有興趣,學成後到處拜訪名人。擔任過主管文書簿記的小官,後來因受誹謗而辭職,過著遊山玩水的生活。存詩六首,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