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山亭

宴山亭

《宴山亭》,詞牌名。一作《燕山亭》。與《山亭宴》無涉。以宋徽宋趙佶詞為準。雙片九十九字。上片十一句五仄韻,下片十句五仄韻。上片第八句為上三下四句式。第九句二字,多為感嘆詞語,第十句首字領格,引領兩個四言句。下片第二句首字領格。下片第八句為上三下四句式。下片第九句多為感嘆詞語。第十句為上三下四句式。此調有宋徽宋、毛圱、王之道、張雨諸詞可校。

詞牌

《宴山亭》,詞牌名。一作《燕山亭》。與《山亭宴》無涉。以宋徽宋趙佶詞為準。雙片九十九字。上片十一句五仄韻,下片十句五仄韻。上片第八句為上三下四句式。第九句二字,多為感嘆詞語,第十句首字領格,引領兩個四言句。下片第二句首字領格。下片第八句為上三下四句式。下片第九句多為感嘆詞語。第十句為上三下四句式。此調有宋徽宋、毛圱、王之道、張雨諸詞可校。

題解

趙佶的前期詞作主要描寫宮廷遊樂生活,風調曼艷,辭采富麗,被俘北去後詞風頓變為哀惋淒切,這首《宴山亭》據《朝野遺記》說是他的“絕筆”,詞中以美麗絕世的杏花被無情風雨摧折而凋零,來比喻自己一旦歸為臣虜、橫遭蹂躪的不幸命運,並用委婉曲折的筆法傾訴了他對故國山河的無限眷念,以及希冀成灰的絕望心情,詞情真摯動人。王國維《人間詞話》借尼采的話評李煜詞為“以血書者”,並說此詞“略似之”。

基本內容

名稱: 宴山亭

作者: 張鎡

簡介

張鎡

(1153-?),字功父(甫),一字時可,號約齋。西秦(今陝西)人。累官承事郎、直秘閣。有詩名,廣交遊。著有《南湖集》、《玉照堂詞》。《全宋詞》存詞八十四首。

主題

主題詞或關鍵字: 宋詞

欄目關鍵字: 宋詞三百首

體裁: 詞

年代: 南宋 內容介紹

原文

宴山亭

張鎡

幽夢初回,重陰未開,曉色吹成疏雨。竹檻氣寒,蕙畹聲搖①,新綠暗通南浦。未有人行,才半啟、迴廊朱戶。無緒,空望極霓旌②,錦書難據③。

苔徑追憶曾游,念誰伴鞦韆,彩繩芳柱。犀奩黛卷④,鳳枕雲孤⑤,應也幾番凝佇。怎得伊來,花霧繞、小堂深處。留住,直到老、不教歸去。

注釋

[注釋]

①蕙畹:田十二畝叫畹。

②霓旌:七彩旗。

③錦書:情書。

④犀奩黛卷:把用犀牛角為裝飾的黛色帘子捲起,而盼人歸。

⑤鳳枕雲孤:繡鳳凰的枕上雲雨夢孤,伊人不在身邊。

賞析

[賞析]

這首詞上闋開頭以“幽夢初回”切入,第二句轉而寫景:濃雲未開,釀成“疏雨”,伊人心情,也是陰沉沉的。接著續寫閨中人眼中之景。下闋開頭“追憶曾游”,伊人曾伴盪鞦韆,今日卻僅存繩、柱!引起無限惆悵與孤獨。然後突作假想,與伊人幽會小堂,再不讓伊離去。真到了痴迷之境,但語直情真。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 宋徽宗趙佶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燕脂勻注。

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

愁苦,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者雙燕何曾,會人言語?

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

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

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注釋

①冰綃(xiao):白色透明的絲綢,王勃《七夕賦》“引鴛杼兮割冰綃。”

②靚(jing)妝:用脂粉妝扮。司馬相如《上林賦》:“靚莊(同“妝”)刻飭,便嬛綽約。”集解:“靚莊,粉白黛黑也。晉王虞《洛都賦》:“若乃暮春嘉褉,三巳之辰,而服靚妝,祓乎洛濱。“

③蕊珠宮:道家傳說天上上清官有蕊珠宮,神仙所居。《十洲記》:“君治蕊珠貝闕。”

④者:同“這”。《開天傳信記》”嘗有投牒誤書紙背,(裴)諝判曰:”者畔,那畔有這畔。”

譯文

你重疊的花瓣這樣輕巧,

如同透明的白紗裁製,

又均勻地敷上淡淡胭脂。

你打扮得新奇艷麗,

光采照人,芳香濃郁,

蕊珠官的仙女和你相比,

竟羞慚得容身無地。

可嘆你終將凋零,

更有多少無情風雨折磨著你。

我的心滿是愁苦,

那舊日的院落該是怎樣地淒涼?

它捱過了幾度冷寂的春暮?

想托寄我的離恨重重,

這雙飛的燕子,

又哪裡懂得人間言語。

天遙地遠,阻隔著萬水千山

故宮究竟在何處?

怎能不深深懷想,

卻只有夢魂曾偶然歸去。

一切都無憑無據,

近來連夢也不肯到我這裡。

作者簡介

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一1135年),神宗第十一子.哲宗弟、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即位,宣和七年(公元l125年)金兵南侵,趙佶傳位其於趙桓(欽宗),靖康二年(公元l127年),為金人俘虜北去,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他在政治上的昏庸無能、生活上的窮奢極侈和藝術上的多才多藝,以及亡國後的悲慘遭遇等方面,均與南唐後主

李煜相類似。他曾於祟寧四年(公元1105年)建立國家音樂機關“大晟府”,命周邦彥、万俟詠、田為等人討論古音、審定古調、創製新曲,對北宋後期詞章的繁榮起了很大的作用。趙佶工書善畫,詩、文、詞俱佳,著有《宣和宮詞》三卷,已佚。《全宋詞》錄其詞十二首。

詞牌格律

定格對照例詞:【北宋】趙佶《宴山亭·北行見杏花》(《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上片)

中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韻)。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燕脂勻注。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韻)。

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

仄仄平平,仄平仄、中平平仄(韻)。

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

平仄(韻),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韻)。

愁苦!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

(下片)

平仄平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韻)。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韻)。

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

仄仄平平,中中仄、中平平仄(韻)。

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

平仄(韻),

無據,

平仄仄、平平仄仄(韻)。

和夢也,新來不做。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

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上、去或入聲);中:可平可仄。逗號“,”和句號“。”:表示句;頓號“、”:表示逗。粗體字:表示平聲或仄聲韻腳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韻腳。下劃線:領格字。『』:例作對偶;〖〗:例作疊韻。

賞析

此詞為北宋徽宗皇帝在1127年復國被擄往北方五國城,北行途中見杏花而托物興感而作。上片摹寫杏花以寄意。“裁剪”三句寫杏花之花質冰潔如白綢剪裁剪,花瓣簇綻輕柔重疊,花色淡雅似胭脂勻染。“新樣”三句以擬人手法將杏花比喻為“靚妝”新穎,艷香流融的美女,直令天界蕊珠宮仙女為之羞慚汗顏。“易得凋零”,筆勢陡轉,寫盡杏花遭受風雨摧折之淒涼愁苦。下片由感嘆杏花凋落,轉入自擄離恨。雙燕不解人語,故宮天遙地遠,懷鄉思國,只有求之夢寐,如今夢亦不成,淒楚之至。借杏花之凋落,傷江山之陸沉;以歸夢之難成,寓復國之絕望。全詞托物詠懷,抒寫故國淪亡之悲慨,幽咽委曲,傷感無奈,對故國淪亡一句悔恨與反思,又顯見其情雖真而骨力乏弱。

典範詞作

1.〔宋〕張鎡《宴山亭·幽夢初回》2.〔宋〕曾覿《宴山亭·河漢風清》

3.〔元〕張雨《宴山亭·鶴頂朱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