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醫院

宣武醫院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創建於1958年,是一所以神經科學和老年醫學的臨床與研究為重點,以治療心腦血管疾患為特色,承擔醫療、教育、科研、預防、保健和康復任務的大型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是新中國神經科學的初創基地和培育神經科學人才的搖籃之一,在國內有著重要學術地位。受國家衛生部委託,醫院承辦全國神經內科醫師進修班、神經外科醫師進修班、神經放射醫師進修班,是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基地。

基本信息

醫院介紹

北京宣武醫院北京宣武醫院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創建於1958年,是一所以神經科學和老年醫學的臨床與研究為重點,以治療心腦血管疾患為特色,承擔醫療、教育、科研、預防、保健和康復任務的大型三級甲等綜合醫院。

本院是新中國神經科學的初創基地和培育神經科學人才的搖籃之一,在國內有著重要學術地位。受國家衛生部委託,醫院承辦全國神經內科醫師進修班、神經外科醫師進修班、神經放射醫師進修班,是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基地。

1985年以來,經北京市政府批准,陸續在本院成立了我國第一所老年醫學研究機構——北京市老年病醫療研究中心和北京市老年保健及疾病防治中心,擔負全市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龍頭和執行管理職能的任務。目前,老年病中心已成為集管理、服務、醫療、科研、教育等功能為一體、在國內獨具特色的老年醫學體系,成為對內起示範作用、對外是交流視窗的老年醫學重要基地和特色品牌。

醫院倚重科教興院、人才強院戰略,鍛造出綜合實力國內一流、享譽海內外的精品名牌——神經科學集群:神經內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單位;神經外科和北京腦血管病中心是國家級重點學科主要參加單位;功能神經外科被國際權威機構命名為“卓越成就臨床中心”;康復醫學科在神經康復領域國內領先;中醫科、神經內科在老年神經病學和中西醫結合腦病治療方面具有特色;設在宣武醫院的北京市神經內科會診中心薈萃國內一流的神經病學高年資教授群,是神經系統疑難疾病的“終極診斷機構”;神經影像學、神經病理學、神經電生理學和神經藥理學均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北京市癲癇診療中心、北京市血管超聲診斷中心也具有很高學術水平和知名度。

醫院其他學科協調發展,各具特色:血管外科由我國血管外科學首席專家、中科院院士汪忠鎬教授和院長張建教授領銜,是國內該學科領軍團隊之一;普通外科、血液科是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心血管內科、心臟外科、胸外科、耳鼻咽喉-顱底外科、疼痛科、皮膚性病科和泌尿外科等,在國內均具有相當實力和特色。

醫院憑藉強勁的綜合實力,2002年成功救治在英國車禍中受重傷的香港鳳凰衛視女主播劉海若,使她重返工作崗位;2003年臨危受命,圓滿完成救治重症SARS患者定點醫院的光榮使命;2007年使緝毒英雄羅金勇從植物狀態中成功治療康復。

醫院占地面積7.5萬平米,總建築面積9萬平米,正在擴建面積8萬平米;開放病床981張,擴建後將增加400餘張;日均門診量8000人次;年均出院病人4.16萬人次。

現有職工2300名,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350餘名,數十名學術上卓有建樹的專家成為中科院院士、長江學者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突出貢獻專家。

醫院設有32箇中西醫臨床科室、14個醫技科室;還設有7個研究所,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臨床研究與康復基地,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8個基礎研究室,8個技術與開發平台和4個臨床實驗室。

擁有腦磁圖、移動式術中放療系統、PET(正電子斷層掃瞄器)、3.0 T磁共振成像系統、西門子雙源CT、GE寶石能譜CT、SPECT、雙C臂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彩色都卜勒超聲和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高檔精密診療、科研設備和儀器,以及設施完善的數字手術室和雜交手術室。

宣武醫院目前擁有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北京功能神經外科研究所、北京市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研究所及中西醫結合老年疾病研究所、首都醫科大學中美神經科學聯合研究所、神經病學研究所、腦血管病研究所、血管外科研究所、疼痛生物醫學研究所、低氧醫學研究所、神經變性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及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機構。

本院是首都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是教育部國家生命科學與人才培養基地-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系、普通外科學系、皮膚與性病學系、老年醫學系和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學院二系的系主任單位。醫院還承擔首都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護理學院的領導和教學任務,諸多國家級及北京市級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基地、考試中心也設在本院。宣武醫院已成為集大專生、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後及各級繼續醫學教育、具有本院特色的國家醫學人才的重要教育教學基地。

醫院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人口基金組織以及美國、德國、日本、義大利、澳大利亞、英國、法國、荷蘭、加拿大、瑞典、瑞士、韓國、奧地利等國家的醫學研究機構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合作。

宣武醫院全體員工願與全社會一道共同努力,為把醫院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人民滿意的學院型醫院和現代化醫學中心”而奮鬥。

醫院院士

汪忠鎬院士,1937年出生,浙江省杭州市蕭山人。1961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醫學院),是我國血管外科學重要奠基人之一,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血管學組首任負責人及終身名譽主任委員、國際脈管學院副主席、國際血管聯盟顧問、前亞洲血管外科學會主席、國際血管聯盟副主席、國際脈管雜誌副主編、國際血管外科年鑑編委、國際布加綜合徵學會創始主席、美國血管外科學會傑出會員、印度血管外科學會名譽會員。

汪忠鎬院士在布加綜合徵、大動脈炎、頸動脈體瘤等疑難疾病的診斷、治療,以及血管腔內療法、人工血管生物化、骨髓細胞向內皮細胞分化等方面的開創性成果國際領先,在國內首先開展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腦缺血、血管重建術治療糖尿病肢體缺血等,全方位提高了我國血管外科學整體學術水平,推動我國血管外科學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汪忠鎬院士在Harvard University、Yale University,Johns Hopkins University,Duke University 和 Stanford University等國外60多所大學做特邀報告80多次。發表論文400多篇,出版著作12部,參與編寫著作68部,為國際血管外科學權威Victor教授的著作《下腔靜脈縮窄》作序。在國際會診中任主刀6次,召開國際會議14次,應邀在國際會議做報告97次。

1996年、1998年、2002年和2004年分別獲國際脈管學院、國際血管聯盟、國際布加綜合徵學會和印度總統頒發的研究成就獎、功勳獎、終身成就獎、發展血管外科事業獎和亞洲血管學會成就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部級科技進步獎共12項,獲國家專利共12項。2005年獲《中華醫學雜誌》創刊90周年紀念“金筆獎”,2007年獲首屆“吳階平醫學獎”。

汪忠鎬院士已經70歲高齡.仍然奮鬥在臨床和科研第一線,為救治血管外科患者及胃食管返流患者努力工作著。

對外交流

醫院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人口基金等國際組織以及美國、日本、義大利、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瑞典等十多個國家的醫學研究機構有著廣泛的交流與合作。

重點學科

宣武醫院宣武醫院

北京神經內科會診中心成立於1994年3月, 在原北京神經內科學會主任委員丁銘臣教授和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秘書長劉援增的倡議下和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共同組織成立,迄今已十一年。北京神經內科會診中心的主要工作是解決神經系統疾病中疑難病症的診斷和治療問題,減少疑難病患者在各大醫院間重複性的檢查和就診。北京神經內科會診中心匯集了北京各大醫院神經內科的著名教授共24名來參加會診。包括衛生部北京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友誼醫院、 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總醫院、中國康復中心。參加會診的專家組包括王新德教授、匡培根教授、朱鏞連教授、郭玉璞教授、張葆樽教授、曹起龍教授、高素榮教授、楊秉賢教授、蔣景文教授、李舜偉教授、魏崗之教授、康德瑄教授、何筱仙教授、王國相教授、顏振瀛教授、龍潔教授、王得新教授、孫相如教授、王魯寧教授、賈建平教授、崔麗英教授、郎森陽教授、黃一寧教授。我國著名的神經病學專家趙葆洵教授、丁銘臣教授、童啟進教授以及已故的我國著名神經病學及神經病理學家黃克維教授、陳清棠教授、朱克教授也曾作為北京神經內科會診中心專家組成員參加會診。十一年來北京神經內科會診中心已會診患者約8000例,這些患者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外。許多神經系統的疑難病例在這裡得到了正確的診斷及合理的治療,例如線粒體代謝障礙所致的腦肌病、多灶性運動神經病、 家族性運動神經元病、運動誘發的肌緊張異常(PKC)、遺傳性腦血管病(如CADSIL等)、肌陣攣性小腦性共濟失調、特殊類型的金屬中毒所至的錐體外系病變、Leigh’病,家族性黑蒙性痴呆、不典型的顱內腫瘤、脫髓鞘性假瘤、硬脊膜動靜脈瘺、特殊類型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及各種類型的神經系統遺傳病及變性病等。

北京神經內科會診中心所在的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擁有目前國內最先進的神經系統檢查和診斷設備(包括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神經影像、神經電生理及神經病理)和目前國內最大的設施完善的神經內科病房及神經內科危重症監護治療中心。為了使來會診的患者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專門建立了會診中心病房,擁有20張床位。由神經內科會診中心主任李存江、副主任王向波兩位主任醫師,負責會診中心日常會診的安排及會診中心病房的管理等工作。

北京神經內科會診中心分為兩個功能部和一個基地:(一)專家會診部:主要負責會診來自海內外的疑難病人。(二)會診中心病房部:主要觀察會診後疑難病人的進一步檢查和治療效果。針對難治性疾病研究新的治療方案(專家組制定)。針對特殊疾病的治療方案進行多中心臨床觀察。(三)北京神經內科會診中心是全國神經內科高級臨床醫師的培訓基地,每年都有來自全國的神經內科醫師約2500人次進行參觀學習。

會診形式:有4位專家教授參加會診討論。

會診時間:周二下午、四、五上午,提前預約。

預約掛號

初診患者和複診患者預約掛號北京宣武醫院做法不同。初診患者需要實名制建立診療卡或醫保患者開通社保卡服務。也可以撥打醫院諮詢。

儀器設備

腦磁圖儀

芬蘭Elekta公司生產的最新型306導腦磁圖儀(MEG)採用低溫超導量子干涉儀(SQUID)實時地測量大

腦產生的微弱磁場信號,可對腦磁信號及其發生源進行精確測量和定位,通過信號和圖像處理算法將其準確疊加於MRI影像上,實現了大腦功能成像和解剖成像的融合,能對癲癇病灶和腦功能區進行精確定位,具有極高的時間、空間解析度。腦磁圖檢查是一種對人體無創的腦功能檢查技術,是癲癇術前評估的重要手段,有助於最大限度的保留腦機能區,提高手術治療的效果,減少手術的併發症,縮短病人住院時間

計算機斷層攝影裝置 (CT)

西門子SOMATOM Sensation和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研發的64排螺鏇CT。其中西門子64層螺鏇CT 最薄層可達0.64mm,為目前世界上能達到的最薄層厚,從而提高了圖像的解析度。與16排、32排CT相比,64層CT可以讓臨床醫生看到更多更為精確的細節,層厚更薄,輻射計量減少,可以將病變的血管“拉”出來觀察,還可以“剝皮、去骨”,小到0.5毫米的病變都能讓醫生一目了然。64層螺鏇CT還是目前世界上診斷心腦血管疾病最先進的儀器,其獨具的無創、高效、精確、立體的醫學醫學影像技術,在檢查狀動脈有無狹窄,搭橋、支架的形態學以及心功能分析上有極大的優越性。它實現了冠狀動脈的無創檢查,為冠心病的篩選普查及診斷提供了一種安全、迅速、費用低廉的檢查方法。另外64層螺鏇CT不但可以進行形態學的診斷,還可以用於功能成像診斷,如腦灌注成像的套用,可以早期顯示腦缺血灶。尤需掃描速度快,64層螺鏇CT在急診醫學及早期肺栓塞得診斷上有獨特優勢,還可用於篩選冠心病、肺癌、肝硬化,並進行良性與惡性腫瘤的分析。

儀器設備儀器設備

西門子SOMATOM Sensation 64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螺鏇CT之一。它將磁懸浮科技首先成功的運用於CT中,使其僅用0.33s鏇轉360度即可獲得病人64層每層層厚為0.6mm圖像,掃描胸部5秒鐘,掃描心臟一次10秒鐘,掃描全身成像僅用12秒鐘。SOMATOM Sensation 64層CT以電子束球管為基礎,套用其獨有的Z-Sharp技術,實現了在任意螺距下低於0.4mm的各向同性解析度,使CT有史以來實現了Z軸解析度達到和超過橫斷點陣圖像解析度,從而可以利用CT採集的原始數據圖像直接重建出無以倫比的銳利度、診斷細節、清晰度和速度的任意層面的圖像質量,實時展現逼真的全景立體像素容積圖像,比絕大部分正在使用中螺鏇CT空間解析度高出1-2倍,可以看到我們以前很多不可能看到的人體結構,從而看到其變化以發現早期病變。 SOMATOM Sensation 64 CT在曝光劑量方面採用了實時動態曝光劑量調節技術,其根據病人的體形跡解剖,在可能的最小劑量下達到最好的診斷圖像質量,從而更好的保護患者,同時又降低了球管的消耗,並有利於圖像的顯示。如此高的成像質量、成像速度及圖像銳利度,以及強大功能的Syngo後處理軟體,從而給放射學醫生及其他臨床醫生提供了互動式的容積觀察套用工具,是現代CT診斷髮生了革命性的飛躍。首先在無創傷性心臟CT檢查方面,西門子採用了2個心動周期的心臟成像,先進的心電圖門控採集、圖像重建技術,實現了時間解析度與圖像質量包括高解析度和低對比解析度的統一,從而達到快速的心臟容積掃描,同時利用專門的心臟後處理軟體,為心臟提供從形態到功能的更為直觀詳盡的影像學資料及亞毫米級各向同性的心臟冠狀動脈成像,採用MPR、MIP、VRT、曲面重建及冠狀動脈分離等後處理技術,可以套用於對冠狀動脈狹窄的評估、冠狀動脈鈣化積分的分析、軟硬斑塊的診斷等,為臨床冠心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直接的依據。同時SOMATOM Sensation 64 CT還提供了真實的心臟4D再現以及準確的心功能分析,如左心室功能參數分析,心室壁運動監測,心肌的功能評估等。

在實質器官多期研究方面,利用64層螺鏇CT快速掃描,可以對實質器官進行平掃、動脈早期、晚期、門脈早期及晚期、實質期等各期研究提供豐富的臨床信息,對腫瘤的定性、定位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同時還能利用增強掃描對實質性臟器進行CT灌注成像,特別是對早期缺血性腦梗塞的診斷,能快速的檢查出過去檢查不出來的早期腦梗塞,這樣再配合及時的溶栓治療,則可以使中風患者能及時的得到康復。

仿真內窺鏡技術是一種全景容積透視,利用其3D仿真內窺鏡等多種後處理技術,自動導航,自動進退,無需插管就可以進行氣管、支氣管、胃、全結腸、膽道、膽囊、血管等臟器的仿真內窺鏡檢查,對微小病變得檢出能力已接近內窺鏡。從急性胸痛到多發性外傷到休克評估等的急症檢查中,SOMATOM Sensation 64 CT急症引擎技術提供了針對急症和外傷的全面解決方案,綜合心臟、血管和神經CT成像方面最先進的功能,加之先進的工作流程、高解析度的採集,CT急症引擎為臨床醫生提供快速而又自信的診斷。

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研發的世界先進水平的64排螺鏇CT—LightSpeed VCT XT大型放射診斷設備。LightSpeed VCT XT擁有前瞻性心電門控技術(Snapshot Pulse)、80mm器官功能灌注成像等先進技術,具有掃描速度快、圖像清晰、低輻射、增強掃描時減少造影劑用量等優點。配備最先進的影像工作站,計算機後處理功能強大,臨床套用領域廣泛。LightSpeed VCT XT適合全身各個部位檢查,最擅長的是心臟冠狀動脈及頭、頸、肺和四肢血管成像(CTA)檢查,尤其適合檢查心臟及冠狀動脈,只需5秒即可無創完成心臟檢查。可以定量測量腦組織及其他器官的血流狀態,進行泌尿系CTU檢查等等。其三維成像能力為臨床醫生提供更加直觀的影像圖像,可看到完整、清晰的三維立體圖像。

超聲診斷儀

飛利浦 iE33、iU22、 HDII XE 等高解析度彩色超聲診斷系統,可實現全數位化的成像系統,整機架構簡潔美觀、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提供高清晰度的圖像且使用更簡便。它的強大的功能包括四維成像、QLAB先進定量、三維胎兒心臟STIC技術、iSlice智慧型容積斷層技術等。

監護儀

擁有相當數量先進的患者監護儀系統(如:飛利浦的MP60和 MP70等),能夠滿足成人、新生兒重症特別護理、麻醉和圍手術期護理、以及心臟等的特殊護理需求。

名醫介紹

汪忠鎬汪忠鎬

汪忠鎬教授是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血管外科教授、主任醫師,首都醫科大學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名普通的醫生,也是一名普通的教師,同千萬醫務工作者一樣,救死扶傷是自己的天職。作為一名教師,同千萬教育工作者一樣,教書育人是自己的責任。在四十多年從醫從教生涯中,他最為信奉的一句話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魯迅先生提倡的救國救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的高尚情操,就是日以繼夜的無私奉獻精神。他為什麼對這種精神情有獨鍾?汪教授認為這種精神,是千百萬醫務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精神,視病人為親人,視學生為祖國的未來,兢兢業業,無怨無悔。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

汪教授的祖籍是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遠郊的一個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小漁村。然而,他的童年裡看到的卻是秀美山河遭受著日寇鐵蹄的踐踏,全城焦黑、遍地血流,經歷的是飽受倭寇欺辱的艱難生活,和一次又一次在死亡線上的逃離。那種日子,鍛鍊了他堅強不屈的性格,在多么困難的條件下都不輕言放棄;培養了他愛憎分明的情感,對敵人滿腔仇恨、對被欺凌的同胞和病人充滿無限同情和深情厚意;也知道了“落後就要挨打”、“國人當自強”的道理。當他踏入我國醫學界最高學府——協和醫學院時,決心將一生奉獻給這個崇高而神聖的職業,為挽救病人的生命,減輕病人的痛苦儘自己一分力量,做一名好醫生。在“文革”中,汪教授回響毛主席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主動要求到大西北紮根。臨行前,在為此而成立的“六二六”病房,也就是“貧下中農”病房,經歷了兩年多的考驗,前衛生部副部長彭玉同志也在其中,積累了在艱苦條件下為疑難重症、貧窮病人進行治療的經驗,加深了對危重病人的深情厚誼,醫療技術上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1979年,作為“文革”後我國第一批公派出國人員,汪教授被選送到美國杜克大學和北卡羅納大學,以訪問學者身份進行基礎和臨床研究。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很快得到了國外專家的認可。兩年後,他拒絕了優厚待遇的誘惑,謝絕了國外的各種邀請,毅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北京宣武醫院北京宣武醫院

醫學是一門特殊的科學,作為一名醫生,天天要和病人打交道,要和病魔打交道。稍有不慎,稍有懈怠,人的生命就會受到威脅,病魔就會更加猖狂。醫德好才會成為一個好醫生。汪教授在行醫、從教的過程中,十分重視醫德,並經常告訴學生要在理解、同情、一絲不苟和千方百計治病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醫德。因為醫德的核心是含辛茹苦的愛心,是實實在在的奉獻。病人是身患疾病並需要幫助的特殊人群,因此更需要愛心、關心和理解。在這一點上,汪教授得到許多德高望重的老一輩醫學專家的關心和指導,如我國外科學奠基人裘法祖院士,已故吳英愷院士、曾憲九教授等的悉心教導和幫助,使汪教授堅定了做學問首先要做人,做醫生要以患者為天的原則,正如裘法祖院士所說的“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

複雜、疑難病人的診治是對醫生的一個重要考驗。在幾十年的臨床工作中,汪教授遇到過各種各樣的疑難雜症,遇到過各種各樣的病人,面對患者被疾病折磨的痛苦,面對患者輾轉求醫和一貧如洗的情形,汪教授充滿了同情,以堅忍不拔的精神、科學的工作態度、最小的經濟代價,挽回他們的健康。1995年,浙江溫州一位消化道大出血和大量腹水的患者生命垂危,汪教授以血管重建術使其新生,術後患者欲坐長途車回家,路途遙遠可能引起血管阻塞,使治療前功盡棄。他千方百計湊錢為病人買了機票,而備受感動的患者在2年後把機票錢寄了回來。2006年,他去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會診4歲患兒,每天引流腹水2000-3000毫升,病兒已住院5個月,花費數十萬元,當時已經奄奄一息,他不僅成功救治此患兒,並主動要求免掉病人的會診費。長期以來,汪教授結交了一批病友

交通地理

醫院地址:北京市宣武區長椿街45號 北京宣武醫院

交通路線:乘5、6、9、10、38、44、47、63、88、337、381、613、715、743、821、917、697公交汽車及109路無軌電車、環線捷運等交通工具,至宣武醫院、牛街、長椿街等車站下車,均可到達。

蘋果合作

台北時間2015年3月10日,蘋果公司召開2015春季發布會,其中一款全新的醫療套用ResearchKit聚焦了全球“果粉”的目光。在蘋果CEO庫克背後的大螢幕里,出現了滿滿一螢幕的合作夥伴,這裡面有一個帶有漢字的Logo引起了國人的關注: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據悉,宣武醫院也是唯一參與蘋果醫療套用研究計畫的中國醫療機構。專家組成員之一、宣武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神經內科副主任陳彪瞬間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

合作造福帕金森病人

宣武醫院的神經內科地位在國內可以說是遙遙領先,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陳彪是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神經生物學研究室主任、神經內科的副主任,他領導的團隊長期開展帕金森病基礎和臨床研究,特別重視疾病和患者的全程管理,包括移動醫療管理模式。他被美國帕金森病研究所聘任為研究員。作為中國移動醫療委員會的成員,他也致力於遠程醫療領域的推廣和發展研究。

陳彪介紹說,此次,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與牛津大學以及美國Rochester大學、加州大學等合作,共同參與開發了依託蘋果手機和 Watch平台的用於帕金森病人管理的APP和可穿戴設備。它可以動態監測追蹤病人震顫,步態,動作快慢,發聲變化和基本生命體徵以及生活相關信息。它可以由病人自己監測病情變化,也可由醫生參與用於分析這些信息指征與疾病發展或對藥物治療反應的關係。帕金森患者只要對著話筒說話就可以進行指標檢測了。

患者在家就能查病情

“如果說以前的移動可穿戴設備主要是進行健康監測的話,現在就可以進行疾病的檢查了。”宣武醫院每年接診的帕金森患者大約有3.5萬人次。陳彪說,以前醫生看病,受限於時間和空間。“有的病人家屬進來就說,我老頭子在家裡一直抖,到您這裡就好了。”陳彪說,有了這款產品,這種問題今後就不存在了,患者在家裡的狀況如何,可以通過移動設備來進行監測,不僅不受制於時間和空間,還相當於完成了檢查的環節,隨時可以反饋檢測數據。這是移動穿戴設備的最大意義。對於患者來說,可以自己監測病情,自己管理自己;對於醫生來說,可以從後台的數據看到病人的情況,從而判斷治療效果;對於科研來說,還可以判斷藥物是否有效等。

蘋果主動找上門來

大約不到半年前,蘋果公司有想法在 Watch中做帕金森病人監測裝置,並邀請牛津大學、洛杉磯大學,加州大學等專家的參與,並與國際帕金森病的專業協會—國際運動障礙病協會達成合作。與中國的合作便源於此。去年10月,陳彪接收到了蘋果公司共同參與研發的邀請,“帕金森整體移動管理,我們的技術在國際上是最前沿的。” 陳彪說,這是蘋果公司找上門的原因。宣武醫院目前是全國接診帕金森患者數量最多的醫療機構,豐富的治療經驗可為這項研究提供更為精準的數據支持。

陳彪說,現在的醫療更多關注是疾病本身,而不是關注一個人。隨著將來移動醫療的發展,醫學將更關注一個人。“醫療模式的改變,可以讓很多干預的效果顯現出來。”陳彪舉了一個例子:一個人打打太極拳,對於疾病的治療到底有沒有好處,有多少好處,以前是看不出來的。但是有了移動醫療之後,生活干預、行為干預、物理干預以及藥物干預等效果都可以實時監測,實時上傳,從而作為醫生管理患者、醫療研究的一部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