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古城

“漢高祖六年,令天下郡邑城,時江以南猶為楚之封國(,不得建城池)”。 西邊的太平門更名為寶城門,位於今環城西路與中山路交匯處,意為堅固的城郭。 1957年,宣城縣委、縣政府組織動員民眾在廢墟的城牆遺址上,新建“環城公園”。

晉建武元年(317),西晉未代皇帝司馬鄴被劉漢皇帝劉聰俘獲,西晉滅亡,晉王司馬睿在中原氏族和江南氏族的擁護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東晉王朝。此時的東晉急需政治上安定、經濟上復甦。宣城,陪輔金陵,襟帶杭、歙,阻山控江。當年的宣城郡,管轄著今天宣城市、蕪湖市、銅陵市、馬鞍山市等大片區域,管理好這片區域等事宜,尤其是控制好境內的長江,即能保障京師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的安全。太守三年(325),晉明帝司馬紹(298年—325年)決定委派平定王敦叛亂主帥、散騎常侍、萬寧縣男,譙國龍亢(今屬安徽懷遠縣)人桓彝(276—328年,宇茂倫)出任宣城太守。此時,戰亂後的宣城,一派荒蕪的景象,大批流亡的百姓也尚未歸來。桓彝到任後,首先是招募流民,開展生產救災,待民境稍緩,為安全計,依據“度地卜食,體國經野”、“國必依山川”的建城原則,依山為域,枕水為邑,選擇了位於水陸交通要衝今城市市區所在地興築城垣。此前,宣城雖然是丹陽郡(公元前109年設定)、宛陵縣(公元前206年設定)郡縣府衙所在地,由於當時宣城地境屬於楚國封地,漢王朝不準興建城池。“漢高祖六年,令天下郡邑城,時江以南猶為楚之封國(,不得建城池)”。桓彝建造的城池背靠陵陽山,東、南、西充分利用天然河流——宛溪河、句溪河、石澗水(今道叉河)等河流作屏障,城區輪廓大致範圍是:東至宣城中學東,西至豆粉巷西,南至今綠寶雅宛一帶,北至謝?樓北,總長七里許,時稱“子城”(即:今城市輪廓雛形),此為宣城最早的城市建設。
宣城轄境之內的安定局面,僅保持兩年多的時間,晉鹹和二年(327),蘇峻叛亂,桓彝奉旨討伐蘇峻。晉鹹和三年(328),因興建的城池不夠堅固,不足以防守,桓彝先退守廣德,再退守涇縣,為蘇峻部將韓晃所殺,宣城人紀世和收其遺骸葬在城北東門渡,城內建有桓公祠。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武帝蕭衍下詔“小縣令有能,遷大縣,大縣有能,遷二千石”,東海郯人(今山東郯縣)何遠因政績突出,由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武康鎮)縣令出任宣城太守。何遠至任後“盡心綏理,多著名跡、開途巷、葺牆屋,民居市井,城隍廄庫,所構若營家焉”,對破敗的城池加以維修、擴建(清·嘉慶《寧國府志》)。
隋開皇九年(589),楊堅平毀了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市),建康周邊的宣州、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地位隨之提升。宣州“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商賈並湊”,開皇年年間(581―600),王選出任宣州刺史,桓彝所建“子城”已不能滿足需要。王選利用“子城”西北方向的土山岡(包括原宣城師範學校、北門老鹽業倉庫一帶)將城池向西北一直拓展到敬亭山附近,向東跨過宛溪河,並在河上建有鳳凰橋、濟川橋兩座浮橋供行人來往,臨近宛溪河和句溪河建有4處水門,城池總長30里,是歷史上城市建設最大一次拓城工程,俗稱“羅城”。
唐朝未年,宣城一帶戰亂不止。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徐州人秦彥(?-887)占據宣城,上表自請代替竇潏為宣州觀察使。隨後,廬州人吳王楊行密(852—905),宣州觀察使李遇(?—911)、王茂章,五代時後梁將領王檀等人相繼爭霸宣州城下,城池盡廢。
南唐時期,宣州因地處“陪京之南,制天險之津梁,據三楚之襟帶,境環千里,邑聚萬民”。後主李煜(961—975年在位)為防止宋太祖趙匡胤南下進攻,令宣州刺史林仁肇(?-973年),再建新城。宋太祖建隆三年(962)二月,林仁肇利用五稼豐登、三農閒隙之際,命令2000兵卒和城中百姓,依地勢“肖龜為形,南首北尾”築新城(即:“烏龜地”傳說由來),至建隆四年(963)三月,新築城垣9里6步,護城河長894丈、寬20丈、深3丈有餘,城門樓八所,東曰安定門,西曰太平門,南曰定寇門,北曰寧化門,中曰敵勝萬人,東北曰勝敵,西南曰定寇,東南曰齊雲,西北曰集英,人們通稱其“新城”,習慣稱作“烏龜城”。自此,城池規模定局,再未重新擴建,僅對古城垣作部份修葺加固和更易城門名稱,千餘年來市區輪廓沒有較大變更,北宋至清未,先後有過七次大的整修,1949年城區面積3.49平方公里。
北宋至元初300多年間,城牆雨水沖刷、戰爭等自然、人為破壞,特別是受乾道六年(1170)五月和紹熙五年(1194)八月洪水浸泡、受損嚴重。
元至正十四(1354年),工部尚書道童,出任江東廉訪使(主管監察事務),巡察至宣城,下令對破敗的城牆進行加固維修,將原來的八座城門改建為五座城門,將東邊的安定門更名為陽德門(俗稱“大東門”),位於今濟川橋西,意為接受陽光普射。東北的勝敵門更名為泰和門(俗稱“小東門”),位於今鳳凰橋西,意為太平和睦。南邊的定寇門更名為薰化門,位於今鰲峰大轉盤。薰本意是一種香草,又泛指花草的香氣,引申為和暖、溫和。西邊的太平門更名為寶城門,位於今環城西路與中山路交匯處,意為堅固的城郭。北邊的寧化門更名為拱極門,位於今大壩塘路與拱極路交匯處,意為拱衛北極之星。
明至清先後五次對城牆進行維修加固、增設警鋪(駐兵哨所)和敵台等城防設施。
清未民初城池範圍:東起東頭灣,沿東門大河,經東門大橋、小東門,至鰲峰龍首塔;轉向南至錦城路北十字路,沿西門轉向北門槐樹巷,城牆總長九里十二步,高十丈五,厚三丈。
城區街道,據明嘉靖《寧國府志》記載,城區冠之以名的大小街巷共79條;清嘉慶《寧國府志》記載,城區街巷總數為96條,其中冠之以名的街27條,巷69條;清末民初,城內有上十字街、下十字街,街巷演變為“九街十八巷”。九街為:迎恩街、奉公街、錦城街、鎮前街、元寶街、福星街、木直街、陽德街和西直大街,多為條石路面。十八巷為:孫家巷、瓦碴巷、羊市巷、九曲巷、茶葉巷、豆腐巷、魁星巷、朱衣巷、槐樹巷、里仁巷、王家巷、塔影巷、鹿巷、古秀才巷、低巷、姚家巷、王家巷和萱花巷,多為土石路面。
抗日戰爭初期,城區遭日機多次狂轟濫炸,東門城外、南門城內被毀為廢墟。解放前夕,城區較為完整的有5條道路和以下十字街為中心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路面均為石條鋪設。
民國二十六年(1937),城池遭日本飛機轟炸。民國二十八年(1939)1月4日,宣城第三次陷落,兩天后,國民黨縣長鬍鍾吾(績溪人)率地方武裝會同國民黨駐宣部隊再次收復縣城。為防止日軍再次占據宣城,胡鍾吾組織了軍民二萬五千人劃段拆除城牆,同年10月1日,再次動員抗日軍民第二次拆城,到年底,城牆被全部拆除。1957年,宣城縣委、縣政府組織動員民眾在廢墟的城牆遺址上,新建“環城公園”。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在環城公園的基礎上,填平護城河。
如今古城牆的遺址,在鰲峰龍首塔東南兩側,仍清晰可辨。2009年,在二營部隊後面(狀元府對面)發現一段老城牆遺址,砌牆用的古磚,長34cm,寬17cm,高8.5cm,磚上面印刻有“縣城宣”、“縣涇”、“縣德旌”、“縣淳高”繁體字以及制磚人的人名。城牆的底腳是用長1.8米、寬0.3米、高0.3米紅色花崗岩砌成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