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盆菜

客家盆菜
豐富的材料一層層疊進大盤之中,最易吸收餚汁的材料通常放在下面。吃的時候每圍一盤,一層一層吃下去,汁液交融,味道馥郁而香濃,令人大有漸入佳景之快。明、清兩代,深圳下沙村民把盆菜稱為"新安盆菜",當時吃盆菜用木盆盛菜,一桌用一個木盆,一張八仙桌,四條長凳,八人一桌,俗稱"吃盆菜"。後來下沙人丁興旺,生活越來越富裕,鬧元宵的人越來越多,就改稱為"大盆菜"。他們稱該村的盆菜是做工、配料、烹飪方式保存完好的正宗盆菜。香港元朗圍村把盆菜當作地方的招牌菜(圍村菜)向世人推介;關於圍村菜的淵源。食家韜哥介紹,元朗平原乃魚米之鄉,原料豐富。但也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原因。比如有點歷史的氏族,家境富裕,自耕自給,豐衣而足食。家長害怕二世祖們外出惹事生禍,多設法給他們娶姨太,容許他們抽大煙,使他們整天貓在家裡。少爺們呆在家裡,當然是吃了早餐想午餐,吃了午餐想晚餐,逼得廚娘們用足心思,變盡戲法整出好吃的滿足他們的口腹之慾。就地取材、美味而又變化多端的圍村菜就應運而生了。
盆菜比之有來頭的"一品鍋"更富有鄉土氣息,看似粗粗的盆菜實質烹飪方法十分考究,分別要經過煎、炸、燒、煮、燜、鹵後,再層層裝盆而成,內里更有乾坤,由雞、鴨、魚、蚝、腐竹、蘿蔔、香菇、豬肉等十幾種原料組成。盆菜吃法也符合中國人的傳統的宗親法度,一桌子食客只吃一盆菜,寓意團圓,一派祥瑞氣象。大家手持筷子,在盆中不停地翻找,定然會呈現出情趣盎然的情景,而且越是在盆深處的菜,味道越鮮美。傳統的盆菜以木盆裝載,現時多數改用不鏽鋼盆,餐廳亦有採用砂鍋的,可以隨時加熱,兼有火鍋的特色。
很耐人尋味的是,雖然廣東沿海地區和香港新界乃至東南亞都有吃盆菜的習俗,但是追溯起盆菜的淵源,大概有兩個版本。
宋末大將文天祥率麾下被元兵追殺,過伶仃洋狼狽逃至現時深圳市(當時的東莞)的灘頭,通常會有文章寫成是新安縣,其實新安縣設於明萬曆元年(1573年),別說宋,即使元時都還未出現此縣。當其時,文天祥登入灘頭時天色已晚,部隊只有隨身帶備之米糕,缺乏菜餚。"惶恐灘頭說惶恐,伶汀洋里嘆伶汀",文天祥的心境可想而知。船家們同情忠臣,用自己儲備的豬肉、蘿蔔,加上現捕的魚蝦,船上沒有那么多碗碟,只好將就些,拿木面盆一齊盛出來。文天祥是客家人,現在的深圳下沙村人多以客家人自居,因此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客家人和下沙村民對盆菜有如此的熱誠。
另一版本是:南宋末年,宋帝為逃離金兵追趕,落難到如今的香港元朗,正當隨從四出張羅食物之際,當時的村民得悉皇帝駕臨,為表心意,紛紛將家中最珍貴的食物貢獻出來,倉促間以木盆權充器皿,盛載佳肴,這也成就了盆菜一向把最貴重的食材擺在最上層的方式。不過,這個傳說也只是傳說罷了,要考究起來,總有讓人生疑之處,因為用洗身體的木盆當作食器畢竟是大不敬的行為,怕且當時的民眾亦不至於對皇帝如此不恭。
不管史實如何,盆菜作為餐飲業的一個奇葩,其烹飪方式的多元化,食材結構可隨意變換,享用時營造的那種樂也融融的團圓氛圍,所有這一切歸根到底是難得的"和味"享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