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女

客家女

河源居住的大部分為客家人,客家婦女則以賢惠、勤儉著稱於世。頭戴涼帽,身穿大襟衫,背著小孩,手扶犁耙,赤足行進在田野,是傳統的客家婦女形象。客家婦女戴涼帽的習俗始於宋末。當時,客家先民從中原南遷,為了生存,婦女亦和男人一樣耕作勞動。但婦女走出深閨,拋頭露面有失體統,於是頭戴竹笠,並罩上一塊開有兩個小孔的黑布遮面。後來,在實際使用中感到這樣不方便,便把布剪短,並縫在帽沿的四周,成為既實用又好看的涼帽。再後來,索性連布簾都除掉,只戴竹笠。也正因為是勞作的需要,客家婦女歷來是不纏足的,她們的大襟衫也是將原來的長袍改短。

基本信息

簡介

客家女客家女
客家地區凡是上了年紀梳盤頭髻的婦女,在腦後盤結的髮髻上,至今仍然保留著插上一支銀簪的習俗。銀簪一般都是由白銀製成,長約10厘米,中間較窄,兩頭較大,末端尖利,雕有花紋,精巧玲瓏,其形狀類似現在的“耳挖子”。以往,客家人尤其是客家婦女、經常遭受流寇土匪或邪惡勢力)包括流氓、地痞、無賴漢等)的欺凌,為了防身自衛,便開始隨身攜帶一些短小鋒利鐵器,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開始演變成為客家婦女插在腦後盤頭髻上的銀簪

銀簪還有其它作用:一,凡遇頭痛腦熱等疾病,客家先輩會用熟雞蛋白與銀簪用布包在一起,趁熱在患者身上來回擦拭,據說療效甚佳。二,婁客家姑娘要出嫁時,做娘的總要送一支銀髻用布包在一起,並再三叮囑女兒,在房事時如遇新郎出現“暴脫症”,可取銀簪向男方尾椎骨處重刺一針,便可轉危為安。三,如被毒蛇咬傷,用銀簪刺蛇傷處,撞出毒血,可防止蛇毒入心。

央視主持葉迎春 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客家人央視主持葉迎春 贛州市于都縣客家人
客家人在嶺南立穩腳跟後因所處環境山多田少,男人不得不紛紛外出謀生或讀書求仕,而家裡從“家頭教尾”(養兒育女)、“灶頭鍋尾”(操持家務)、到“針頭線尾”(縫補衣服)、“田頭地尾”(耕種土地),事無分大小、活無分輕重,都由婦女一肩挑。她們日末出而作,日入而末息,一生都在默默地無私奉獻、甚至百年歸壽後,墓碑上連個自己的名字都沒有。客家婦女能夠獨立生活,因而有一定的獨立人格,但她們同客家男人一樣,也難於擺脫時代的局限。表現在她們的婚姻問題上,一方面她們的許多姐妹可以通過對唱山歌,表達愛情,與自己中意的男子締結良緣;另一方面許多地方殘留著指腹為婚、童養媳、換婚及買賣婚姻的陋習,使客家婦女成為直接的受害者,因而,有“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一說。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給狐狸滿山走”這一從一而終的清規,又使得她們對這種不幸婚姻的抱怨,客家地區就有了“哭嫁”的習俗。出嫁那天,新娘在上轎前痛哭流涕,用哀怨淒郴的山歌,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慚愧自己無以為報,表白對新夫家的種種擔憂,可憐自己不是男兒身。那帶哭的歌聲,幾乎字字是血,石頭聽了都會流淚,要不是三姑六婆的勸導恐怕送嫁的隊伍很難成行。而今,社會進步了客家婦女的婚姻與命運,都有有了時代的亮色。

習俗

CCTV主持。長汀客家人,謝穎穎CCTV主持謝穎穎長汀客家人
對客家婦女的最高“獎賞”,恐怕莫過於他們生孩子“坐月”時能喝上娘酒了。這種娘酒是用糯米釀造的,在產婦生下小孩的一個月內“坐月”時,配以豬肉、蛋等煎煮,有美容、驅風、散瘀活血強身、催乳之功效。同時,主家還要煮姜酒送給親戚及鄰居以示報喜。如果,姜切成片的,表示生了女孩,如果姜切成絲的,則表示生了男孩。客家婦女有強健的體魄,客家娘酒是功不可沒。美國傳教士羅伯史密斯,曾在客家地區居住多年,他在《中國的客家》中認為:“客家婦女,真是我們所見到的任何一族的婦女中最值讚嘆的事”。英國人愛德爾也在他的《客家人種志略》一書中評價:“客家婦女,是中國最優美的勞動婦女的典型”。一部客家人的歷史因客家婦女而添色增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