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診斷

定性診斷指正虛邪實的兩種不同性質疾病的診斷,避免治療方法錯誤。

中醫定義

定性診斷是指正虛邪實的兩種不同性質疾病的診斷。虛是指正氣虛,實是指邪氣實。如《素問·通評虛實論》曰:“邪氣盛則實,正氣奪則虛。”
病證分虛實與生理上的實虛是不同的。不能混為一談。如五穀入胃,胃實腸虛,入腸則胃虛腸實。通過虛實診斷,可以掌握疾病的邪正盛衰的情況,是治療的依據。實病宜攻,虛病宜補。只有診斷準確才能攻補適宜。免犯實實虛虛之誤。

診斷虛實的病是兩種迥然不同的兩種疾病,故治則也不同。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中醫定性診斷中的虛病和實病

虛病是對人體精氣不足各種臨床表現的概括。虛病有先天的精不足和後天不足不用,治也異。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形不足溫之於氣,精不足補之於味。”按形不足是後天虛,補脾胃,而先天不足補之於味。葉天士注曰:味者,血肉有情之品,如紫河車鹿茸等,有道理,總覺得其意未盡。以為以髒補髒較合適,如鹿胎治婦科虛病,用動物睪丸治精子缺乏的不育病,胃治胃病,腎治腎病等。民間廣泛套用。

實病是感受外邪或體內產物的蓄積而產生的各種臨床表現的概括。實病有三方面:一是因天,以六淫為代表。二是因地,以飲食為主產生的痰飲、水濕和淤等。三是因人,以七情鬱結,人體適應天地之氣和人事關係等。故實症病都三因引起的,而且三因都是外因。治療則用攻法。所以,攻法包括汗吐下和(疏泄)。不單純若六淫所致的實證,用汗法病在太陽,飲食所為病在陽明,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胃家是指消化道,上有食道和胃,下有小腸大腸。邪在上則吐,在下則瀉。病在少陽是七情所傷肝疏泄,如表里不和則用和法。故實證攻法是包括汗吐下和。總之,虛實是定性診斷,是定量診斷的補充和發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