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村鄉[內黃縣]

宋村鄉[內黃縣]位於內黃縣北部,縣城北22千米處,東、北與河北省魏縣接壤。面積43.5平方千米,人口32279人(2008年),其中非農業人口636人。

1、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宋村鄉

區域概況

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宋村鄉位於內黃縣北部,縣城北22千米處,東、北與河北省魏縣接壤。面積43.5平方千米,人口32279人(2008年),其中非農業人口636人。耕地4.88萬畝,農業人

內黃縣內黃縣宋村鄉

口人均耕地1.48畝。轄東溝、北溝、西溝、菜園、小朋固、安梧桐、翟梧桐、西梧桐、蘭莊、代宋、王宋、董宋、田宋、周宋、來宋、車固、小洞、東屯、陳莊、黃莊、紀莊、屯東、屯西、張海、李行、解放26個行政村,148個村民小組。車固溝、宋村溝、菜園溝、小洞溝等排水溝渠貫穿全鄉。南距安楚公路6千米,楚旺至河北省魏縣柏油公路縱貫該鄉南北。2006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26990萬元,其中農業占56%,農民人均純收入3015元。2008年全鄉農業總產值1.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28元。

經濟建設

水利電力:境內有車固溝、宋村溝、菜園溝、小洞溝等排水溝渠貫穿全鄉。全鄉現有機電配套水井720眼,井灌面積達4.8萬畝,占耕地面積的99%。農電網路改造後,全鄉設施完善,電力充足。
農林牧業:宋村鄉苗木產業優勢突出,目前,苗木儲藏量達150多萬株,年生長量達6800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2%。2006

年,林業育苗面積達到12000畝,綠化苗木引進了大葉女貞、檜柏、紫葉李、紫葉梨、紫葉桃、白臘、銀杏等二十幾個新品種,溫棚瓜菜600餘棟,優質小雜果面積達5000畝,形成了全鄉的支柱產業。先後獲得市委、市政府、省林業廳和國家林業總局頒發的“良種育苗基地”、“林果業特色鄉鎮”等稱號,張海村被授予“全國平原綠化百強村”榮譽稱號。通過引進優質棉種,棉花總產單產均有較大突破,被安陽市命名為“優質高產棉花示範區”。同時,以茂華羊業公司為龍頭的養殖畜牧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2006年,該鄉有養豬場10個,養羊場5個,茂華羊業公司現有薩福克、夏洛來、杜波、波爾山羊、夏雜一代、波雜一代等十幾個肉羊品種,養雞場23個。

鄉鎮企業:該鄉鄉鎮企業有:金箭礦用釺具有限公司、河南昊海藥業公司、潤豐紡織公司、衛北礦山工具廠、匯源公司、雪光麵粉廠、東溝村麵粉廠、廷海顆粒廠、晶瓷彩磚廠、塑膠制管廠、屯西壓板廠等。其中河南昊海藥業公司總投資8000萬元,主要生產藥用膠囊、鋁箔等,可安排800多個工人,預計年可創產值2.8億,利稅3500萬元。2006年鄉鎮企業總產值14944萬元,上繳稅金172萬元。

社會事業

交通通訊 :南距安楚公路6公里,楚旺至河北省魏縣柏油公路縱貫該鄉南北,鄉村公路實現了村村通,交通便利。2000年程控電話村村通,裝機量5600餘部。有線電視已經入鄉入村,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分別建有信號發射塔,行動電話無盲區。

商業貿易 :該鄉政府駐地有供銷社商業29家,個體工商戶百餘家。據不完全統計,在外地經營其它業務者,自有資金百萬元以上的曾達260餘戶,其中千萬元以上的64戶,上億元的8戶,他們都能夠積極納稅,捐款,對全鄉辦電、建校、修路等公益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李劍晨作品李劍晨作品

文化教育: 該鄉境內屯西村現代“烈士墓群”北溝村的“內黃中學創始人李振亞紀念牌”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鄉政府設有文化站、廣播站、圖書閱覽室、科技諮詢室。另有業餘樂腔、曲藝、嗩吶、雜技、武術等民間文藝團體,節目豐富多彩,活動非常活躍。2000年,出版了《內黃縣鄉鎮村志·宋村鄉卷》。
該鄉有初級中學兩所,在校學生1774名;國小8所,在校生4514名,全鄉有教職工224名,在校學生6288名,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國小普及率100%。該鄉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成績逐年提高,升學率居全縣前列。

享有國際聲譽的藝術家、美術教育家,創立了中國水彩畫理論,造就了一個時代的水彩畫群體,親自組建和領導了第一個水彩畫研究會—江蘇水彩畫研究會,促成了各省水彩畫研究會的成立及中國水彩畫學會的成立,推動了中國水彩畫的發展;與亞澳、歐美20多個國家組成了“國際水彩畫聯盟”,促進了中國水彩畫進入國際水彩畫壇;同時國畫、油畫兼修,被國內外譽為“中國水彩畫之父”、“國畫大師”、“油畫巨匠”、“美術教育泰斗”李劍晨就出生在該鄉北溝村。 該鄉境內屯西村現代“烈士墓群”北溝村的“內黃中學創始人李振亞紀念牌”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鄉政府設有文化站、廣播站、圖書閱覽室、科技諮詢室。另有業餘樂腔、曲藝、嗩吶、雜技、武術等民間文藝團體,節目豐富多彩,活動非常活躍。2000年,出版了《內黃縣鄉鎮村志·宋村鄉卷》。
衛生防疫 :該鄉有衛生院一處,儀器有X光、A超、B超、心電圖等。科室齊全,有較高水平的醫護隊伍,能滿足廣大民眾的醫療衛生需求。另有農村醫療防疫網點24個,鄉村醫療防疫人員68名。

其它事業

該鄉有敬老院一所,占地面積5600平方米,蔬菜肉食自養自足有餘,院民(孤寡老人)40人,管理員服務員3名。院內種有各種花卉,環境優美,使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既弘揚了中國傳統的尊老敬老的社會風氣,又促進了全鄉的精神文明建設。

名人簡介

李士倬: 內黃縣宋村鄉北溝村人,1922年9月出生,中國著名畫家李劍晨教授長子,曾任內黃縣政協一、二、三、四屆常委,內黃縣縣誌辦副總編輯,內黃一中數學教研組長、高級教師。他文理兼修,擅長書法、繪畫,專修過印度文,精通英文,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多才多藝的人才。是八十年代前內黃教育戰線上的數學權威。 他自幼學習刻苦,隨李劍晨先生在開封、涉縣、密縣、內鄉、安陽、洛陽等地求學。1942年高中畢業後曾任河南 省簡易英語師範教師。1943年10月考入南京國立政治大學政法系。在校期間學習努力,英語、數學等課程成績在全校均名列前茅。1946年,蔣中正和于右任等國民政府要員視察南京國立政治大學時,稱他“此子大可造就”。  

1948年7月南京國立政治大學畢業後,曾任浙江省開化縣政府助理秘書,浙江省蘭豀縣河南省立鄭縣中學英語教師。

1955年3月,經其父摯友孔慶升(原內黃縣教育局長,時任教於內黃三中)介紹,被聘任到內黃縣第二中學任數學教師,1956年10月調入內黃縣一中學,任高中部數學教師,數學教研組長。

1957年前後,他在與其他教師閒談時,講了一些親眼見到的農村社會現實,如“農民分一百斤小麥不夠吃”“農民全年收入一百元”“農民娶媳婦難”“農村姑娘願意嫁機關幹部”;也談到當時對中國照搬蘇聯教育模式的看法,如“學生考試評分用5分制不客觀,不如用百分制”。在當時的左傾路線橫行的形勢下被無限上線上綱,以“破壞糧食政策”“破壞工農關係”“破壞教育制度”“破壞中蘇友好”等“莫須有”的罪名被定為“反革命分子”“右派分子”,在“教學崗位上監督改造”。直到1980年才徹底平反改正。
李士倬多才多藝,文理兼修,擅長書法、繪畫,精通英文,可以勝任數學、外語、語文、地理、歷史、物理諸多學科的教學工作。在逆境中仍能視育人為已任,任勞任怨,愛生如子,既使在挨批受辱當天,仍要堅持一絲不苟地備好第二天的課程。在教學中,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使學生如坐春風,如沐春雨;他書寫教案工整認真,一絲不苟,可作書法範本;他的板書構思精巧,作圖熟練,使學生既取得知識又獲得美感,堪稱教苑一絕;他語言表達清晰流利,不蔓不枝,使學生如在山間靜聽潺潺流泉。他將愛心與職責融為一體,科學與藝術高度統一,教學成績斐然。尤其是解析幾何的教學,倍受內黃教育界同行和廣大學生推崇,其徒手作圖中規中矩,至今仍被學生津津樂道。1955年被聘內黃楚旺二中,當年其送的畢業班升學率在安陽專區名列第二;1959年,他教的內黃縣第一中學首屆畢業班數學高考成績,在新鄉地區24個縣中位居第三;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年年送畢業班,為內黃輸送一批批優秀人才。

1981年政協內黃縣委員會成立,被任命為常務委員,以後以連續擔任二、三、四屆常務委員,為內黃教育工作提出不少建議,1986年被評為政協先進工作者。

1983年他已年逾花甲,被聘到內黃縣政府縣誌辦公室任副總編輯,主編了《史志資料選編》、《內黃縣古今人物》,對民國二十七年脫稿的《內黃縣誌》進行了整理、點校,由中洲古籍出版社出版,向全國發行,並參編新《內黃縣誌》。《史志資料選編》《內黃縣誌》二書均獲省二等成果獎、市一等成果獎, 《內黃縣古今人物》獲市三等獎。

1987年被評為中學高級教師。

1990年退休,1993年7月病逝於內黃。

2、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宋村鄉

區域概況

淳安縣淳安縣宋村鄉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宋村鄉位於縣城西部,東與金峰、汪宅鄉接壤,南臨千島湖,西鄰唐村、威坪鎮,北連王阜、左口鄉。地域面積79.71平方公里,有耕地1783畝,山林面積117274畝,該鄉地形地貌主要特點是呈“狹谷形”,兩側高山青翠,中間水長溪寬,源自安徽境內,全縣四大主幹流之一的雲源溪(原稱雲源江)縱貫全鄉;沿溪宋(村)王(阜)公路直通縣環湖公路,交通便利。轄區內最高峰,筆架尖,海拔1217米,位於該鄉西北部。全鄉轄21個行政村,26個自然村,2052農戶,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2000年底,全鄉共有5614個人口。鄉政府所在地為史里村。

建置沿革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宋村鄉稱雲源鄉。1950年7月,成立宋村鄉人民政府,屬威坪區管轄。1955年5月4日,改設鄉人民委員會。1956年4月,與松崖鄉合併,定名為松崖鄉人民委員會。1958年10月,改為松崖人民公社管委會。1960年4月,與金峰、汪宅、左口合併建立安峰人民公社。1961年8月,撤消安峰公社,建立宋村人民公社管委會,屬青溪區管轄。1968年3月改稱宋村鄉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1年3月恢復人民公社管委會稱號,並於當年5月劃入唐村區管轄。宋村公社於1981年5月從青溪區劃入威坪區管轄,公社坐落於宋村村。1983年恢復鄉、村建制,1984年3月30日,改稱宋村鄉人民政府至今。

組織建設

1984年,成立中共宋村鄉委員會和宋村鄉人民政府,鄉黨委設立正副書記及委員職位,並設立共青團、婦聯、人武部等組織;鄉政府設立正副鄉長職位,按政府職能設立了綜合辦公室、工業辦公室、林業站、土管所、財政所、文化站、廣播站;行政村選舉產生了第一屆村民委員會,設立村民委員會正副主任、委員。1992年成立中共宋村鄉紀律檢查委員會,設立正副書記、委員,並成立鄉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設人大工作聯絡員,1995年改設人大主席。1985年10月鄉政府所在地遷至史里村。 基層組織建設逐步發展壯大。全鄉轄23個黨支部、21個村民委員會,隨著民主法制建設步伐,村兩委幹部結構不斷最佳化,素質逐步提高,共青團、婦代會、老齡、治保調解等村級配套組織得到健全,村務公開按季進行,村民代表作用予以發揮。 

經濟發展

該鄉2006年工農業總產值5081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830萬元,農業產值3251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60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85元。茶葉、蠶桑、乾水果、漁業是該鄉主要產業。特色經濟和支柱是“千島綠園”牌針形名茶。

民間劇團

農家樂農家樂

宋村鄉農民向有自娛自樂的傳統。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農民在耕作之餘,對娛樂需求日益迫切,農民自發組織或獨資或合資辦劇團不斷湧現。全鄉有雲港雙溪越劇團、雲港忠德越劇團、雲港華峰劇團、雲港四海劇團等多個民間劇團。其中雲港忠德劇團融古裝越劇、黃梅戲睦劇於一體,適合不同觀眾口味,所演劇目內容健康向上,時代感強,深受農民歡迎。1998年春節期間,4家劇團為鄰近鄉村演出160餘場,觀眾9萬人。

特色產業

雲溪漂流農家游

宋村鄉白雲溪漂流景點,位於宋村鄉境內,宋王公路穿越其漂流區,被當地人稱為“廿五里青山”,是浙西最具 特色的峽谷漂流地。兩岸山巒疊嶂,樹木鬱鬱蔥蔥,溪中怪石嶙峋,地勢起伏較大,形成了一個個激流險灘,整個環境優美,是一個開發漂流旅遊項目的絕佳之地。雲溪峽谷漂流有別於其他地方的竹排漂流,遊客是乘橡皮舟從激流中衝下,給人一種有驚無險的刺激。

白雲溪漂流是宋村鄉招商引資項目,從項目籌劃、工程啟動到正式開漂,宋村鄉黨委政府一直把白雲溪漂流項目的協調服務工作擺在重要的議事日程。教育淳樸大方、熱情好客、樂善好施的宋村鄉親要真心、熱心支持白雲溪漂流,為遊客提供良好的休閒環境。

宋村鄉黨委政府和天元旅遊開發公司以白雲溪漂流為龍頭,帶動宋村農家游。該鄉決定在今後幾年將重點加強對白雲溪兩岸的綠化工作,重點放在林相改造上,進一步整理挖掘宋村民俗民情,開發人文景觀豐富農家游的文化內涵,提升品位,在此基礎上,大力推動農家游的發展。通過努力,實現“從事農家游的店鋪不少於十家;從事農家游的百姓不少於百人;從事農家游增加的收入不少於百萬元”的目標。

茶葉

茶葉茶葉

茶葉是宋村鄉的骨幹農業產業,全鄉共擁有茶園面積6500畝。近幾年來,宋村鄉黨委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定不移的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充分發揮各村的比較優勢,把工作重點牢牢定位在壯大傳統產業上,並依託 本鄉資源,著力打造“品牌宋村”,繼續精心打造茶葉這張綠色名片,從調整產業內部結構入手,樹典型,抓示範,積極扶持加工銷售大戶,逐步形成並為世人認可的“制茶不採茶,採茶不制茶,銷茶不種茶”的“宋村模式”。

經過幾年的精心培育,“千島綠園”牌銀針茶已經成為宋村最響亮的綠色名片,不僅為該鄉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更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據了解,2006年新發展茶葉500餘畝,茶葉產量已達87噸,總產值達1998萬元。同時,該鄉還加大名茶加工大戶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提高名茶加工水平,狠抓標準化名茶加工廠建設,2006年已發展名茶標準加工廠3家,2005年和2006年連續兩年被縣政府命名為“茶葉強鄉”。為做大做強茶葉特色產業,今年該鄉黨委政府將進一步提升和擴大“千島綠園”牌銀針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逐步推廣用電制茶機,建規範化示範區一個,提升經營水平;發展茶葉專業合作社,提高竟爭實力。並出台了有關激勵政策,一方面對機械化規模化加工名茶的農戶進行獎勵,另一方面鼓勵茶農積極採摘加工夏秋茶,拉長茶葉產業鏈。

3、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宋村鄉

區域概況

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宋村鄉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府7.5公里。面積36平方公里,2000年底人口17709人。1958年設宋村鄉公社,1984年改宋村鄉。長(治)長(子)公路過境。轄陶唐、王郭、王內、西郭、北李末、東堡、薛家莊、小莊、前小郭、後小郭、前辛莊、宋村、東郭、高家窪、段家莊、西堡、連家莊、後辛莊18個村委會。鄉鎮企業以生產銅樂器為主。農業主產玉米、小麥,兼產蔬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