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偉

宋曉偉

宋曉偉,國家級工藝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會員,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陶瓷專業委員會會員,鄭州大學工藝美術設計系畢業,清華大學美術陶瓷系專業結業,師從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儲集泉,作品講究現代與傳統融合,大氣典雅,代表作《秦俑壺》、《豪氣壺》、《佛手壺》等

個人信息

藝名:承融、藝、悟陶
國家級工藝師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會員
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陶瓷專業委員會會員
1963年生於江蘇宜興,現就職於宜興方圓紫砂工藝有限公司研究所(紫砂工藝廠)、鄭州大學工藝美術設計系畢業,清華大學美術陶瓷系專業結業,師從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儲集泉,作品以現代和傳統工藝融合,創作設計獨樹一幟,作品多次在海內外大展中獲獎,並被多家博物館、高等院校及圈內外藏家收藏,還多次出訪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1996年紫砂工藝廠成立合營一分廠任廠長。並特聘為技術輔導老師,1997年-2001年聘為清華大學美術陶瓷系實習基地輔導老師,作品相繼被《茶天下》、《春、夏、秋、冬》、台灣《壺藝》、《天圓地方》、《中國紫砂》、馬來西亞《新洲日報》、《東方日報》等報刊雜誌媒體上刊登報導。

職業履歷

1963年 生於江蘇省宜興市高塍鎮;
1983年 從事紫砂陶工作,後隨高級工藝師儲集泉學習制壺技術;
1996年 成立紫砂工藝廠合營一分廠,任分廠廠長、技術輔導老師;
1997—2001年在紫砂工藝廠成立清華大學陶瓷系實習基地、任技術輔導老師;
2002年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陶瓷造型設計專業學習;
2002年 “閒趣”參加第一屆全國陶瓷造型藝術展獲入選獎;
2002年 “延年壺”參加杭州國際民間手工藝品展獲銀獎;
2002年 “依依長青”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獲銅獎;
2003年 “吉祥龍鳳壺”第一屆中國陶瓷藝術展中陶方圓杯獲優秀獎;
2003年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學習陶瓷藝術設計、陶瓷雕塑、造型設計;
2003年 “田野風光”杭州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優秀作品展獲優秀獎;
2004年 “碧泉壺”中日韓國際茶文化交流會獲國際銀獎;
2004年 與沈建強合制“神源茶具”第二屆中國無錫太湖博覽會暨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展獲
金獎;
2004年 入選世界藝術家聯合會;
2004年 “天龍頂珠”參加杭州國際民間手工藝品茶文化交流會獲銀獎;
2004年 “秦俑”第二屆中國.無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獲金獎;
2004年 “日出江花紅勝火”曉偉壺藝揚子晚報發表;
2004年 “聚緣”第二屆中國無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獲金獎;
2004—2005年《紫砂壺藝創作淺談》宜興市人民政府優秀學術論文評選中獲優秀獎;
2005年 “秦俑壺”被天津博物館永久收藏;
2005年 與吳鳴、鮑玉梅老師參加馬來西亞紫藤公司紫砂文化交流會;
2005年 “田野風光”被馬來西亞紫藤公司永久收藏;
2005年 入選第三屆中國無錫太湖博覽會《中國紫砂藝術大展集》(無錫市人民政府、宜興
市人民政府編);
2005年 “紫玉漢鼎”第三屆中國無錫太湖博覽會中國紫砂藝術大展(太湖杯)獲銅獎;
2006年 與周定華、蔣藝華老師參加馬來西亞紫藤公司名壺邀請展;
2006年 “全家福茶具”參加第八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獲二等獎;
2006年 《繼承傳統工藝.弘揚紫砂文化》於《江蘇陶瓷》(省級)發表;
2006年 《關於宜興紫砂工藝的幾點認識》在《中國陶瓷發表》(國家級);
2006—2007年《關於宜興紫砂工藝的幾點認識》宜興市人民政府、無錫市人民政府評選優
秀學術論文獲一等獎;
2006年 “天龍頂珠”第八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國家級)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
博覽會暨中國工藝美術優秀作品獲金獎;
2006年 “老墩壺”第八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國家級)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
暨中國工藝美術優秀作品獲銀獎;
2007年 與沈建強參加馬來西亞吉隆坡茶文化世界交流會;
2007年“佛手壺”第三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博覽會茶道、紫砂壺精品展獲得金獎
2007年 《紫砂壺的裸胎藝術》在雲南《春夏秋冬》(省級)秋季刊物發表;
2008年 “清風竹”被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永久收藏;
2008年 “豪氣壺”中國上海第十屆(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暨中國工藝美術
優秀作品獲傳統藝術金獎;
2008年 作品被《中國紫砂》(省級)發表;
2008年 與蔣彥、陸小強老師參加馬來西亞紫藤公司泥中秀藏壺交流會;
2008年 “擎天壺”中國上海第十屆(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暨中國工藝美術
優秀作品獲金獎;
2008年 《仿生竹形在紫砂壺藝造型設計中的套用及藝術價值》在《江蘇陶瓷》(省級)發
表;
2009年 與楊逸雯參加馬來西亞紫藤公司《砂泥風姿》講座並現場製作;
2009年 “豪氣壺”被無錫博物院永久收藏;
2009年 授予“中國百名優秀紫砂藝術家”稱號;
2009年 鄭州大學造型藝術設計專業畢業;
2009年 “豪氣”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專利號2009 300 59837.3;
2009年 “秦俑”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專利號2009 300 59827.X;
2009年 入選《建國六十周年紫砂六十家》藏書;
2009年 《淺談紫砂壺的造型與裝飾》在《山東陶瓷》(省級)發表;
2010年 “茄段壺”被中國宜興紫砂博物館永久收藏;
2010年 參加深圳特區成立三十周年宜興紫砂文化邀請展。

精品賞析

秦俑壺2010年獲得國家專利
豪氣壺2010年獲得國家專利

創作感悟

宜興紫砂工藝作為一門優秀的民間陶瓷藝術和文化,經過數百年、數十代人的智慧勞動和藝術創作,已自成一體,獨樹一幟,被世人所推崇,她以其豐富柔和的質感、深沉含蓄的色彩、古樸典雅的風格、美妙絕倫的造型著稱於世,為人們所喜歡。
從宜興紫砂歷史有記載的第一件作品——“供春壺”起,前人就開創了紫砂工藝陶瓷創作的先河。它以回歸自然的藝術創作,向世人展示了宜興紫砂歷史上第一件充滿自然美感的作品。“供春壺”的問世,開闢了紫砂工藝陶瓷藝術創作的道路。
供春之後,人稱壺家三大妙手之一的時大彬,在紫砂工藝陶瓷史上有著傑出的成就,他在造型設計、泥料配製和製作技巧等方面都作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貢獻。他的作品以形式多樣,古樸高雅,製作工整,光潤工巧,獨樹一幟而著稱於世。
清代早期的陳鳴遠,是紫砂工藝史上藝術創作的佼佼者,他以精湛技藝,極富創新精神而銘於史冊。例如他的彎鋬梅椿壺,形象生動別致,冰肌鐵骨,妙不可思,嘴、鋬趣勢橫生,花枝疏影橫斜,製作功力精細入微,風流高雅,高度集中地體現了作者的藝術設計水平和神工技藝。每當後人在欣賞他的傳世佳作之餘,就能使人見壺入境,把人們引入充滿藝術美感和自然形態美感的美好想像之中。縱觀歷史佳作,陳鳴遠的紫砂工藝珍品蔚為大觀,美不勝收,不愧為歷史上傑出的紫砂藝術大師。從他的作品可看到明代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的影響。反映了清代康熙到乾隆年間在經濟穩定、文化繁榮昌盛,對紫砂藝術繁榮發展所起的作用。
明清間是紫砂工藝發展的鼎盛時期,從許多傳世佳作和史料中可以看到:項聖思、陳仲美、陳漢文、沈子澈、許龍文、楊氏三兄弟、邵大亨、黃玉麟等名手所制的壺、盆、瓶、鼎、文房蔬果、奇珍異玩,各擅所長,充分反映了諸家的造型風格及藝術特色。在紫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歷史時期,紫砂名手以其高超的製作藝術技巧,將紫砂工藝陶瓷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名人作品更是“收藏殆盡”,形成了“宮中艷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和“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之可求不可得的珍罕境地。紫砂名人輩出,高手林立,使紫砂文化內涵有了新的內容,推動了紫砂向藝術美學的更高層次邁進,為近代宜興紫砂工藝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縱觀宜興紫砂工藝陶瓷的發展,與我們擁有儲藏著得天獨厚的原料地理條件,以及歷史名家巧匠,文人雅士所創造的寶貴經驗和優秀作品分不開之外,同時也與長江中下游、太湖流域歷代經濟交流發達,商品流通廣域,文人薈萃,藝術文化含量較高的人文景觀分不開的。所以宜興紫砂藝術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不斷借鑑、吸收書法、繪畫、篆刻等其它藝術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豐富紫砂工藝的內涵和表現力,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表達方式和創作風格,體現了紫砂工藝與人民大眾的密切聯繫。
宜興紫砂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在她的論著中說:“自然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創作源泉,與紫砂工藝陶瓷的創作更為密切。紫砂工藝的創作就是將自然界中物體的形態通過去粗取精,並進行藝術上的加工提煉,使之升華為高於生活的高雅藝術品來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因此,在創作過程中必須注意藝術的變化與統一、氣勢上的生動與協調、效果上的實用與美觀。所以創作構思時,首先應從形式、精神、姿態、氣勢韻律、製作等總體上追求藝術效果。
宜興紫砂工藝在浩瀚的中華文物史上有著瑰麗的地位,宜興紫砂工藝除了歷史悠久、繁榮的茶文化歷史之外,她的歷代傳世佳作更體現了紫砂工藝的光輝藝術特性。其造型藝術之美、形制款式之多、文化氣息之濃厚,是其它陶瓷藝術所無法比擬的。
宜興紫砂工藝的造型設計千姿百態,方非一式,園不一相。筋紋塑器,像真仿形,自然生動;光貨造型,簡潔明了;花貨創作,師其造化,尋求自然之美;作為宜興紫砂工藝陶瓷創作的主要形式——造型設計,越來越被現代紫砂陶藝工作者所重視、研究和認識。他們從生活中去感受、去理會、去觀察;他們將源於生活、源於自然的各種形象、物體形態經過加工、提煉、歸納、取捨、設計、製作成各種完美的器形,藝術性地體現在創作作品上,將作者的藝術靈感,創作思路,製作功力充分地表現在他的創作藝術之中。壺藝泰斗顧景洲大師說:“紫砂陶藝的審美,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這四個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輪廓,即外觀造型;神:即神韻,一樣能令人體驗出精神美的韻味;氣:即氣質,陶藝內涵的和諧協調的本質美;態:即形態,作品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種姿態。從這幾個方面貫通一氣,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所以說紫砂工藝創作者,要想創作一件完美的紫砂藝術作品,就必須畢思窮工,準確抓住自然物體形態及形象的主要精神特徵本質之處。所以,一件成功的藝術品蘊含著作者無盡的汗水和智慧,離不開作者傾注的心血,只有從失敗中總結經驗,不斷探索,方能達到自如地運用紫砂泥色的自由王國。因此,紫砂工藝作品的創作,猶如舞蹈藝術家在舞台上創作人物的藝術形象一樣。(1)必須充分認識創作對象的精神風格和氣質;(2)必須抓住作品形態特徵的有機構成,做到主次分清,視覺和諧平衡;(3)必須再現創作者“源出自然,而高於自然,將自然物體予以變化和進行發展,把誇張寓於象真之中的創作個性”。充分再現出自然且富有藝術活力的造型美學效果。
先人給我們留下了光輝燦爛的紫砂工藝文化和寶貴經驗。創作一件完美的紫砂工藝品,除了有一個完美的主題構思之外,還必須科學合理地利用泥色配製效果,使作品在高雅色調的裝飾下,再現古玉生輝之感。同時還要深入研究製作技巧、裝飾手法等,使自己的創作作品,通過泥與火的洗鍊,顯示出紫砂材質的內在質感和肌理美。
隨著人們文化藝術生活的發展,人門對美的藝術追求更無止境。以大自然形態為源的紫砂工藝陶瓷的創作,題材更為豐富。傳統的歷史文化和紫砂文化,在先輩的藝術薰陶下,必將湧現出更多、更好、更美的藝術佳作,展現紫砂文化無窮的藝術魅力。

藝術暢想

繼承傳統工藝,弘揚紫砂文化
紫砂陶,又叫紫砂器或紫砂陶器,在古代中外文獻記載上,對紫砂陶茶具的稱呼有許多種名字,如“注春”、“茗壺”、“茶壺”......紫砂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它歷史悠久,技藝精湛,揚名寰宇,並且物以載道,蘊含著深厚宏博的中華文化精神,宜興紫砂,以其及其稀有的資源、獨特的工藝,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觀賞,使用功能俱全而享譽人間,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宜興紫砂長盛不衰,在於它豐厚的文化底蘊,可以說,宜興紫砂從他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與文人相通,伴隨歷代文人墨客的憂喜悲樂走了過來,從歷史來看,不少的著名文化人、詩人、學者、書畫家、名人、官臣、幕僚曾以各種形式參與紫砂陶藝的創作,文人參與定製砂壺,對紫砂陶藝作品產生的影響顯而易見,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蘇東坡曾幾次到過宜興,深深的愛上這裡的山山水水,最後實現了他定居宜興的願望,蘇東坡非常講究飲茶,當時的陶都各式各樣的茶壺都不中蘇東坡的意,因此就自己設計了一種提梁式的紫砂壺。烹茶審味。獨自鑑賞。所謂“松風竹壺。提壺相呼”。後來重感情的制陶人為了紀念這位大詩人,就將他設計的提梁式紫砂壺稱作“東坡壺”,又名“提蘇壺”,而今紫砂工藝廠成列室里,還保存著一把大型的“東坡壺”,學士為砂壺撰寫的壺銘或以書畫入壺,大大的提升了紫砂壺之品,文人墨客在砂壺上寫切壺、切情、切茗的壺銘,用以記事、寓意、言志、寄情、並且有著名書畫家、金石家在坯體上揮毫書畫,操刀篆刻,是紫砂陶集文學、書畫,篆刻於一體而大大的提高了紫砂壺的文化、藝術品位,更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影響著紫砂壺藝的發展,其中之傑出者不勝其數,如趙宦光、董其昌、項元汴、蔡元培、黃賓虹、劉海粟、吳海帆、李可染、啟功,吳作人、馮其庸......均為大家熟知,宜興紫砂壺脫穎而出成為陶瓷藝術中獨樹一幟的“國人瑰寶”是於歷代人對紫砂文化內蘊的孜孜不息的追求及文人鍾愛、關注參與乃至藝人與文人的聯手合作所分不開的,這就形成了源遠流長的紫砂壺於文化藝術不可分割的緊密關係。
有人說:“沒有文化底蘊的紫砂壺就沒有生命力,宜興紫砂陶既是物質產品,又是精神產品。,他將詩書畫銘吸納交融,使其充溢文化味和書卷氣,滿足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和鑑賞需求,紫砂藝術是一種“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創作形式,一件好的紫砂壺,除了講究形式的完美於製作技巧的精湛,還要審視紋樣的適合,裝飾的取材,以及製作的手法,再說壺藝術本身就有感情,所以一件較完美的作品,必須能夠抒發藝術的語言,既要方便實用,又要能夠陶冶情操,啟迪心靈,給人油然而生的藝術感受,古代許多文人或著文、或吟詩讚紫砂陶,固然有贊其優異功能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贊其“藝”。明代陳貞慧在《秋園雜佩》中云:"供春壺式,古樸風雅,茗具中的幽野之趣。"高江村詩云:觀制古樸復細膩。輕便可人筠籠攜“。誠如已故紫砂大師顧景舟所說“藝術要有決斷、要樸素、要率真、要把親自感受到的表達出來,以達到形、神、氣、態兼備才能使作品氣韻生動,顯示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本人創作的作品-《大中華系列,千古絕唱.秦俑》取材於秦始皇陵兵馬俑,發掘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史,集兩千年來大秦悲歌中最為壯觀的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兵馬俑為題材,以秦兵馬俑為主題創意,盔甲作身,盾牌為足刀鞘懸把,長劍胥流,兵馬俑裝飾,截取歷史一瞬間的鏡頭畫面,形象與抽象交相輝映,組合成一幅氣勢宏偉的歷史畫卷,採用天然原礦宜興丁山黃龍山的優質泥料進行精選配置,運用傳統打身筒成型工藝,結合傳統陶刻裝飾精心構思,精心創意,精心提煉,精心製作而成,壺興藝,壺興史,壺興人,壺興文化,壺興大中華.....讓人在壺中得到文化藝術的薰陶和享受,此作品在第二屆中國無錫太湖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展覽獲得金獎。
宜興紫砂陶於文化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有機結合,融合交融,密不可分。縱觀紫砂陶藝的發展軌跡,無不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無不繼承者民族文化的精髓,無不融匯著文人的氣息,在長期的歷史磨合中,讓鮮美活力的藝術形式與豐富深沉的文化積澱永恆交錯,在於文化的交流中,鑑賞者的交流中,心靈的默契中,師造化、得心源、珠聯璧合、潛移默化、把紫砂壺藝推向新的輝煌。

中外情緣

紫砂的中外情緣
江蘇宜興,和長三角一帶其他城市一樣,繁華並富有活力,而不可多得的是:她有書畫般的優美與詩意更多了紫砂般的深沉與溫潤,她不是蔥蔥忙忙的城市,她用秀麗的山水和豐厚的文化撫慰著你。著名作家畢淑敏曾到過宜興,在她認真聽取了朋友種種解說和參觀紫砂廠後,古老的紫砂藝術讓她折服了,紫砂藝匠們將她的名字嵌入壺面:題為“淑者賞壺、敏者品茗”此壺讓她愛不釋手,也許今後,在她的筆下會流淌出許多關於紫
砂的美妙文字。每個城市都有自已的寓言。而城市宜興,就像一把紫砂壺、一面文心雕龍,一面鐫刻詩畫,千年的文化底氣,秀美的山水都讓聰慧的紫砂藝人盡收在紫砂壺裡。宜興的遊子無論到那裡,只要帶著一把壺,就是把家鄉故土揣在懷裡了。說到家鄉的故土,更要感謝大自然施給宜興人的富貴土——紫砂泥。就是這泥,捏出聞名天下的宜興紫砂壺,正是這壺,帶來“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的富貴。近期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芮清凱一行專程來宜,並視察紫砂業發展情況,殷切希望我們要切實保護好不可多得的紫砂資源,發展好紫砂產業。說到紫砂產業,早在70年代左右就有國際友人來訪,那時的紫砂工藝廠專門有供友人參觀的車間:如那時有個“水平班”專供友人參觀,其中包括日本參觀團。日本人喜歡紫砂,無論正史、野史,均有記載,宜興紫砂輸入日本,始於江戶時代(1600-1867)末期,被稱為“朱泥器”。凡鐫有“惠孟臣”、“陳鳴遠”等款識的紫砂小壺,在日本特別受歡迎。日本人善於模仿學習,這也許歸結到大和民族的某些品質。萬延、文久年間,日本常滑有個醫師名叫平野忠司,他酷愛宜興紫砂,更想在日本找到神奇的紫砂泥土,但他跑遍日本的山山水水,沒有找到他想要找的中國紫砂泥土,為此他痛哭了一場,這也說明此人痴謎紫砂的程度。無耐他只能用日本常滑的陶瓷泥料,原料也稱紫泥,雖然泥色酷似,但可塑性、透氣性不可和我們宜興的紫砂原料相比,平野忠司指導一位叫片岡二光的陶工試製了紫砂壺具,起名:常滑燒。但他很不滿足, 於是他想方設法湊足了到中國的船票錢,來到了宜興丁蜀鎮的古龍窯窯場上,那龍窯噴吐火舌的威武場面,讓他感到極大的震撼。於是他千方百計接近窯工,讓窯工接受他。他對宜興紫砂陶工的手工打泥條鑲接成形的制壺方法十分看好,在他看來是中國人的絕技,於是萌生了把中國人東渡日本傳授技藝的想法,當時有位舊籍蘇州的宜興名工叫金士恆和他的朋友吳阿根,頗有見識和膽量,二人應邀東渡日本。當時的日本陶工面對二位中國師傅十分虔誠,金士恆在第一次用全手工打泥條片鑲接身筒成型制壺時,讓日本徒弟們看得眼花繚亂。當第一把器型優雅、飽滿的朱泥茶壺靈動的展現在人們眼前時,金師傅從腰間解下一枚圖章,穩穩的打在壺底: “大清金士恆制”。日本人試圖讓金士恆換上日本的“常滑制陶”被金士恆拒絕了,日本人有些不悅,但很佩服他的氣節。金、吳二位師傅教會了日本人“打身筒”制壺法及壺體陶刻的裝飾技法,使常德當地的朱泥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製作出了小巧的壺藝作品,被史家認為是日本製作宜興風格的朱泥茶具之始祖。日本方面對金士恆的評價也頗高:是當時常德自古以來製造大型粗陶器轉制茶具這樣精美的陶器的功不可沒的根本推動者。當時東京有位著名的陶藝鑑賞家奧玄寶,他也是個壺迷,曾多次到訪中國,將集錄的茗壺圖譜出版了“茗壺圖錄”兩大卷,當時的金士恆用一把精巧的宜興紫砂壺交換了這本書。此書通篇洋溢著一位熟諳中國傳統文化和東方審美觀的日本士大夫的紫砂情懷。
2009年,荷蘭王國--交響愛樂樂團團長羅博特、烈爾帶領樂團把美妙的弘律帶給了陶都人同時他被宜興的良好美景、人們友善的熱誠深深打動,他脫口而出: “宜興山明水秀,而且是陶的古都,憑著獨特而又神秘的紫砂工藝聞名全球”,他的直白讓所有在場的人由忠的笑了。羅伯特、烈爾愛好收藏,中國的工藝品他會選擇有民族特色的工藝品收藏,他的家庭收藏品可成為一個非常個小型藝術館,但他聽了紫砂的介紹後,被深深吸引了,他說; “我的個人藝術館即使出現許多中國元素,但要把紫砂放在最醒目的位置”。
鄉情是牽繫故鄉的一根弘,在聯合國工作二年的沙祖康攜妻兒回到了故鄉,宜興的變化令他十分欣喜,他說:生活在這裡的人民,有理由感到幸福,宜興以陶都著稱,這么多年來,宜興一直傳承並發揚著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文化資源,將陶都打造成了宜興最響亮的城市品牌。他有好的建議,建一個國際性的網站,能用大語種傳播信息,也提醒了我們:紫砂可創一個更亮點,讓世人更了解宜興,讓紫砂走得更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