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城西門遺址博物館

宋大城西門遺址博物館

遺址是位於四望亭路,展示了揚州宋代城池史,為“八五”期間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史載揚州宋代有三城:宋大城、(老城區)、寶佑城(蜀岡上),夾城(筆架山),宋大城的形制為:規整的長方形,城內開十字大街,與四面城門相通,南北向大街,西側平行一河(汶河,今填平為汶河路),河與南北水門相通。東西向平行街道三條,分別通過太平橋、開明橋、小市橋。相距300-500米。遺址透視宋代揚州城池概貌:五代後周周世宗在唐代舊城的東南隅改築了一小城,世稱周小城,西城門在五代周小城基礎上修築,並一直沿用到清代。

基本信息

簡介

遺址是位於四望亭路,展示了揚州宋代城池史,為“八五”期間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史載揚州宋代有三城:宋大城、(老城區)、寶佑城(蜀岡上),夾城(筆架
宋大城西門遺址博物館宋大城西門遺址博物館
山),宋大城的形制為:規整的長方形,城內開十字大街,與四面城門相通,南北向大街,西側平行一河(汶河,今填平為汶河路),河與南北水門相通。東西向平行街道三條,分別通過太平橋、開明橋、小市橋。相距300-500米。遺址透視宋代揚州城池概貌:五代後周周世宗在唐代舊城的東南隅改築了一小城,世稱周小城,西城門在五代周小城基礎上修築,並一直沿用到清代。
附近為五代城牆馬面(城牆女牆上的戰棚),北宋、南宋的瓮城門道,進出城門的磚鋪路可以看出宋代時我國已開始使用磚砌券頂式圓形城門洞,替代了在此以前的木構過梁式方形城門洞,這是因為宋代火藥的發明,對作為戰爭防禦功能的城門也是提出了更為堅固的要求。
現今修繕的五代馬面高5.5米,雖為局部,但使人想起宋代沈括《攀溪筆談》中對赫連城馬面的記述“極長且密”,“馬面皆長四丈,相去六七丈,以為馬面密則城不須太厚,人力亦難攻也。”如今有了原始實物佐證修繕的北宋瓮城、南宋瓮城分別達了4.5米和3.5米,城內空間有400平方米,雖為局部,但如標本範例,畢竟展示了五代、北宋、南宋城池的差異和師承。北宋、南宋瓮城外磚鋪路面倒是歷史的原狀,都是立磚鋪地,不僅路牙嚴整,路面逞中高邊低的弧狀,且磚與磚之間排列整齊,錯落規矩,北宋路面車轍痕跡深凹,路面損壞嚴重,證明了北宋社會安寧,經濟繁榮。南宋路面轍淺,路面平,分明戰亂頻仍,經濟蕭條,人口稀少的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