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有得玉者

宋人有得玉者

子罕:樂喜,子姓,樂氏,字子罕,是春秋時期宋國的卿(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為“司城”。主管建築工程,製造車服器械,監督手工業奴隸)。又稱司城子罕。 原文:宋人有得玉者,獻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與我者,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故宋國之長者曰:“子罕非無寶也,所寶者異也。”今以百金與搏黍以示兒子,兒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壁與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壁與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彌精,其取彌精,其知彌粗,其取彌粗。子罕之所寶者至矣。 這是一段討論道德的文章,在普通人看來,金銀珠玉是寶貝,但是在賢德的人看來,道德才是寶貝. 註:此處子罕是指人物,與《論語》中子罕不是同一回事,《論語》中“子”指孔子,“罕”是少有的意思,是說"孔子很少這樣做"的意思.

基本信息

原文

宋人或(1)得(2)玉,獻諸(3)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4)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5)敢獻之。

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6)以玉為(7)寶,若(8)與我者,皆喪寶也,不若(9)人(10)有其寶。”稽首(11)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故宋國之長者(12)曰:“子罕非無寶也,所寶(13)者異也。

今以百金與搏黍(14)以示兒子(15),兒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16) 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與道德之至言(17)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18)彌精(19),其取彌精;其知彌粗,其取彌粗。子罕之所寶者至矣。”

注釋

(1) 或:有個人。

(2) 得:得到。

(3) 諸:兼詞,相當於“之於”。

(4 ) 示:給……看。

(5) 故:所以。

(6) 爾:代詞,你。

(7) 以……為:當做。

(8) 若:倘若,假若。

(9) 不若:不如。若,動詞,如。

(10) 人:各人,各自。

(11) 稽首:叩頭。

(12) 長者:年高有德的人。

(13)寶:寶物,這裡是意動用法,以......為寶。

(14) 搏黍:黃鶯。

(15) 兒子:嬰兒。

(16) 鄙人:鄙俗的人。

(17) 道德之至言:合於道德準則的至理之言。至言,極其高超或高明的言論。至,極致,至極。

(18) 知:通“智”,知識或智慧。

(19) 精:精深。

譯文

宋國有個人得了一塊玉石,便把它獻給司城子罕,子罕不肯收。獻玉石的人說:“我給玉匠看了,玉匠說這是塊寶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獻給您。”子罕說:“我把不貪當作寶,你把玉石當作寶。如果你把玉石給了我,我們都失掉了自己的寶。還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寶。”獻玉的人很恭敬地說:“小人擁有玉,寸步難行,獻出這個玉是想請求免於死難。” 子罕把它放在自己的鄉里,讓工匠替自己雕玉,(賣掉玉)使獻玉人富有之後,讓他回到家裡。所以宋國的長者說: “子罕不是沒有寶貝,而是他的寶貝與眾不同啊。”要是把百兩黃金與黃鸝鳥給一個嬰兒選,他肯定要黃鸝鳥;把和氏之璧和百兩黃金給一個鄙俗的人選,他必取黃金;把和氏之璧和有關道德的至理名言給賢者選,賢者必取至言。人的知識越精深,他的抉擇也越精妙;只能看到糟粕的人,只會去獲取糟粕。子罕所看到的精華就是最精華的東西啊。

中心

文章一開頭就揭示了獻玉者與子罕對寶物截然不同的看法。子罕所說的“寶”即精神的寶物,是超脫於物質層面的寶。他以此為寶,表明了子罕的超過常人的良好道德品質。作者通過設喻的手法,從人對寶物的不同態度展開議論,強調子罕不貪的高尚品德和境界操守。由此得出“其知彌精,其取彌精”一個人的知識越精深,一個人的選擇就越精妙。這裡的知識一指道德修養,二指智力培養。總而言之就是一個人要有精神追求。賢者從和氏璧和道德之言中選擇後者這裡是道德修養提升的需要,體現了其精神的崇高。當今社會有些人抵不住誘惑無法堅守本性,在物慾面前心理失衡,這是道德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的緣故。

主人公的品質

本文通過對話刻畫出主人公有著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說明子罕具有崇高的道德修養和不貪財的廉潔奉公的高貴品質。

出處

全書概述

《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西漢時稱之為《左氏春秋》,東漢以後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證明是左丘明,這是目前最為可信的史料。有些學者認為是戰國初年之人所作,但均為質疑,並無任何史料佐證,只能歸為臆測。

影響

《左傳》對後世的影響也首先體現在歷史學方面。它不僅發展了《春秋》的編年體,並引錄保存了當時流行的一部分套用文,給後世套用寫作的發展提供了借鑑。僅據宋人陳騤在《文則》中列舉,就有命、誓、盟、禱、諫、讓、書、對等八種之多,實際還遠不止此。

作者簡介

相傳是左丘明,姓左,名丘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又一說複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魯國人。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為史官,曾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