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谷芯子

鹹陽縣誌記載:“在封建社會裡,這裡是祭祀社稷的地方。社:即土神;稷;即穀神,土能生谷,故能養萬民。因村安在社稷處,故名安谷村”。安谷村村名的由來已為我們了解安谷芯子的淵源開啟了大門。因為祭祀本身就是一項綜合的、複雜的、需要很多人共同來完成的活動。而耍芯子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芯子是把4一11歲的兒童裝扮成各種人物,固定在鐵芯上呈現驚險優美的造型藝術。耍芯子的初衷是敬天地,祈福祉,保村民平安,人丁興旺,百業興隆。勤勞質樸的安穀人繼承了祖輩的這一淳樸的祈福形式並將其作為節慶日、村上大事要事、慶典所必須要做的事情傳承了下來。
安谷芯子耍的有組織、有規模、場面最宏大、聲勢最輝煌的時代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初。陳彥忠(1912-1994),自幼讀過私塾,天資聰穎,悟性極高,為人忠誠,當之無愧的成為安谷芯子當時的龍頭和總設計師。六十年代他曾因耍芯子被陝報記者專訪並撰文刊登。史正法(1920-1983)具體負責芯子的裝扮及操作。最初的芯子分為單人芯子和多人芯子。單人芯子有的由一人肩扛,有的由兩人平抬,比較簡單。多人芯子是由多名小孩著古戲裝(小孩的數量依據戲劇的情節而定),按照戲劇情節組織在一起,用鐵絲從腰、腿部固定起來,懸在空中。小孩多的,固定在床上;少的,固定在桌子上。床長2米,寬1米,桌子相對床要小的多。底下再用抬槓支撐,由人抬起來行走表演。床一般需八人抬,桌子需4人抬;另各有相等數量的人以備替換。裝芯子講究的是一要設計獨特,二要懸,三要巧妙,四要驚險,所以懸空小孩的旁邊還必需安排2個人打拐子支撐,起安全的作用。床和桌子及抬槓均用槐木製作。大多是在春節或逢盛大活動時裝芯子。如今因為時代的發展,裝芯子的器具比過去要結實而且用車裝來替代人抬,所以小孩的年齡也適當放寬,裝的人數也相對較多,場面也比過去宏大。過去芯子主要以裝扮古戲為主,比如《回荊州》、《七星廟》、《白蛇傳》、《殺廟》、《三娘教子》、《李彥貴賣水》等,後在第二代人的傳承下,開始裝一些與國家發展、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大事要事及現代戲。如曾扮過排球女將《郎平奧運奪冠》、《白毛女》、《紅燈記》等。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老一代的傳承人相繼去世,安谷芯子的第二代傳承人陳俊義、史克忠(1934年生)、史振芳(1934年生)、雷存孝(1938年生)、史全興(1945年生)、楊天德(1922年生)繼上一代人之後義無反顧地挑起了耍芯子的重任。安谷芯子更廣泛地參加省、市、區組織的大型活動及各種慶典活動。二00五年九月受省政府邀請為台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訪問西安進行了表演。二00六年九月參加了中國秦都首屆農民節立節儀式上的演出。安谷芯子成為安谷村村民集體參與的一項大型文化娛樂活動。裝芯子時全民動員、全村參與,各家各戶擰成一股繩下勢要把芯子裝扮成功。芯子表演結束後所帶給他們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更是溢於言表。
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年輕一代的村民更喜歡接受新鮮的快捷的網路文化、傳媒文化所帶來的衝擊和快感。樂於研究參與芯子的組織、設計、裝扮的人越來越少。安谷芯子的第二代傳承人也已年過古稀,現有的第三代人有陳彥忠的孫子陳兵朝,史忠賢兩位傳人。一個四十多歲,另一個也已六十有餘。安谷芯子面臨著後繼無人、失傳的困頓境地,急需搶救和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